生與死的意義是什麼 生命教育:尊重生命是核心

2020-12-15 環京津網

讓生命教育的種子在青少年心中萌芽

「能不能請您談談,從事殯葬行業的真實感受?您會害怕,或者不習慣嗎?您覺得生與死的意義是什麼?」

近日,在安徽省生命教育講師團(下稱「講師團」)舉辦的一場生命教育論壇現場,臺下學生向講師團成員、90後殯葬禮儀策劃師張偉發出一連串提問。

「我從事的行業很普通。我參與了很多遺體告別會,見過很多人生的『最後一程』。因此,對於生命,我可能要比別人要多一點點珍惜,對於生活,可能會多一點點熱愛,就是這多出來的『一點點』,讓我對工作也多出一點堅韌,對朋友和家人也多出一點寬容和體貼……」他和盤託出了自己的答案。

張偉所在講師團由安徽省生命文化研究中心發起籌建,是安徽第一支以生命教育為研究主題的講師團。他們相繼走進高校、中小學、社區等單位,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命教育的種子。

在傳統印象中,中國人往往會「談死色變」。近年來,生命教育等名詞逐漸走進大眾視野。在青少年群體中,開展相關教育是否必要、教學內容如何設置、教育開展現狀如何?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了多位校內外專家和研究人士。

生命教育知識更像一個工具、一部字典

張偉從事殯葬工作已有8年,對於生命教育的意義,他有著獨到見解。

「入職以後,和別人交流,他們對我的工作很尊敬,也覺得很『神秘』。我也喜歡搜集資料和請教他人。在我國,生命教育還比較缺乏。」張偉介紹道。

去年,一所中學在合肥市殯儀館上「生命文化教育課」,張偉和同事根據真實故事,策劃了一場遺體告別儀式。學生們都感慨:「從沒接觸過這些,對死亡有了更多理解。」

張偉還記得,有一個男孩生前在國外留學,學習成績好,但是不幸出車禍去世。男孩遺體運回到合肥的當晚,其父親一個人蹲在牆角哭了一晚上。

「我們了解到,逝者生前喜歡藍色、籃球,我們就把告別會布置成他喜歡的樣子。其實是想告訴他父親,雖然您兒子這一段人生旅程結束了,或許,他新的旅程才剛開始。」張偉回憶,告別儀式那天,他的父親得到了一些寬慰。

這些從業經歷也堅定了張偉普及相關知識的決心。當講師團向張偉發出邀請時,他立刻答應下來。「面對死亡,我們要換一個角度,向年輕人輸出正面的價值觀和正確的生死觀,這也是傳遞正能量」。

「有些年輕人面對挫折,會選擇自殺,我覺得這是一種逃避。只有大家理解生命和死亡的意義,才能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他感慨。

「當你某天突然遇到了類似事情,生命教育知識就像一個工具,一本字典,你打開翻一翻,也許就有了應對困難的方法。」張偉談道。

生命教育應該「有血有肉」,尊重生命是核心

今年50歲的王大成也是講師團成員。他從1998年開始做志願者,對於生命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他做出自己的註解。

2016年,他創辦 「口罩天使中途宿舍」志願服務項目,為家庭貧困的白血病患兒在治療期間提供免費住宿和幫扶。項目有34間房屋,可同時容納40多個家庭。

「很多患兒並不是因為疾病本身離世,而是因為護理條件有限,或是併發症感染。很多家長身心都承受巨大壓力,『孩子能不能活下去?』是壓在他們心頭的一塊石頭。」

多年來,王大成目睹了很多患病家庭的不幸,也看到一些患兒離世。他決定,要把自己看到的「幸運」和「不幸」分享給別人,引導他人尊重生命。

在宣講時,王大成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個14歲的女孩,患有很嚴重再生障礙性貧血,爸爸、媽媽身體都有殘疾,家裡貧窮,但孩子媽媽在一直堅持救治孩子。志願者一直陪著四處奔走求醫、籌款,最後,奇蹟出現了,女孩成功進行骨髓移植手術,目前很健康。

他介紹,陪伴患病孩子時,很多家長過度依賴醫療,時常忽略護理、營養、心理等方面因素。「如何幫孩子補充營養,防止感染等,這些都需要家長重視和配合」。

此外,從疾病發現到治療的幾年,是對孩子的最佳教育時間,父母要思考以後的生活。「即便孩子要離世了,他能否心情愉快地離開,父母能不能很快回歸正常生活,家庭關係會不會受影響,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王大成說。

「因此,尊重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基礎和根本,同時要多關注、思考生命質量,要賦予生命更多意義。」王大成感慨,營造生活質量、追求生命意義的過程,也是和他人互動、傳遞愛的過程。

「生命教育應該觸手可摸、有血有肉,講道理還遠遠不夠。」他介紹,今後將結合公益項目,讓青少年實地、具體感知生命教育,將教育內涵真正呈現出來。

我國生命教育正在探索中發展

除了社會上相關生命文化教育機構的實踐探索,近年來,高校生命教育、生死觀教育課程也在不斷完善、發展。

在山東大學,一節名為《死亡文化與生死教育》的選修課是該校的「網紅課」,由該校基礎醫學院醫學心理學與倫理學系副教授王雲嶺於2006年開設,每年選課都很火爆。

「我們也是國內較早開設相關課程的高校。一開始招1個班,120人,後來又增設了1個班。」談起初衷,王雲嶺介紹,一方面,自己醫學倫理課教學會涉及生死觀內容;另一方面為了緩解學生在遺體解剖時的恐懼心理。「我還關注到社會上存在年輕人自殺和他殺現象,十分痛心,就想開設這樣一門課程」。

開課13年來,王雲嶺不斷探索課程改革,學校也給予大力支持。2015年開始,他將課程拍成短視頻,設置線上教學和課堂討論。他還組織學生參觀殯儀館,引入情景體驗,讓學生扮演逝者和家屬,模擬臨終、告別儀式等環節。

「死亡教育的目的不是美化死亡。」王雲嶺說,課程宗旨叫「名為談死,實為論生」,本質是生死學取向的生命教育。「帶學生到生命盡頭看一看,引導他們反觀現在的生活,更加珍惜生命。」

他認為,90後、00後成長在相對豐盈的物質環境下,可能和老一輩人相比,他們對死亡的認識更淡薄,應對挫折能力相對較弱,因此,生命教育尤為重要。

記者梳理發現,歐美國家開展生命教育、死亡教育較早,中國相關教育還處於探索階段。

上世紀90年代,國內有專家學者引入並研究「死亡哲學」「生死哲學」等課題。近年來,北京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開設相關課程,並探索不同實踐形式。

「以前開設相關課程的高校不多,大家互相交流也少。」王雲嶺介紹,目前,教育資源進一步整合,學術共同體形成,開設相關課程的高校至少有20所以上,生命教育規範化的種子正在萌芽。

「生命教育涉及哲學、醫學、倫理、心理、社會學、人類學等多學科,教育內容在實踐中完善。」他覺得,國內高校不一定要採用統一教材,生命教育可以個性化,讓各方觀點碰撞,更有助於課程多元化、開放化發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黃鈺涵】

相關焦點

  • 《尋夢環遊記》:向死而生,用死亡「追問」生命的意義
    在這層意義上,死亡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遺忘。」「不吉利的」這些想法,在我們幾千年的文化傳統裡根深蒂固,我們所受的儒家教育也是:未知生,焉知死?一個人能夠有尊嚴地死去,才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人終有一死,對於即將離世的人來說,什麼才叫走得有尊嚴?對於家屬而言,怎麼樣才能更好地去接受和面對親友的逝去?要跟生命說再見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卻都是人人都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 動漫大師手冢的動漫作品,尊重生命,處處體現了生命的意義
    在手冢全部的作品中,貫徹著他一生創作的共有主題就是尊重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那麼手冢他會如何闡述生命的意義呢?因此要感恩生育養育人類的「蒼天」,愛護地球,珍惜生命,因為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手冢由於眼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的飛機編隊對日本城市的轟,看到了無數的生命死於非命,由此深深體會到了生命的短暫與可貴。生命的可貴也許只有劫後餘生者才能有最為痛徹的體驗。
  • 直面生命教育,一定要看的2本繪本,教孩子懂得生命的意義
    文/婷媽生命,意味著什麼?這個話題似乎很沉重,尤其是在中國的傳統裡,一般很少跟孩子,尤其是比較小的孩子討論跟生命有關的話題,比如「死亡」,一部分原因是擔心孩子們無法理解生命的逝去,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傳統文化對「死」的忌諱,覺得不吉利。所以,長輩們一般都會選擇用善意的謊言暫時欺騙著。
  • 《檸檬桌子》:向死而生,在生命的盡頭探尋人生的意義
    她們不管在禮儀上多麼尊重對方,內心已經將對方吐槽了千萬遍。這就出現了喜劇性的畫面:當珍妮絲談論《啞巴歌手》這部電影時,梅裡爾會附和著她,但是她內心裡卻在嘲笑著珍妮絲過時的打扮;當梅裡爾在討論服務生是否同性戀時,珍妮絲表面上跟梅裡爾討論,腦袋裡已經在評判梅裡爾在衣著上沒有保持謹慎和自尊。她們的每一次談話,內心時時刻刻都在批判著對方,但說出口的話依舊是相互尊重。
  • 生命,需要我敬畏和尊重
    敬畏生命,也是善待自己。古人云:「治常生於敬畏,亂常起於驕縱。」人生的意義,在於敬畏生命、尊重生命。這不僅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人生態度。如果一個人失了原則,什麼都不怕,什麼都不信,肆意妄為,必將受到應有的懲罰。一個敬畏生命的人,對愛人「一心一意」,對父母「必恭必敬」,對朋友「真誠厚道」......
  • 《獅子王》:中國缺失的「生命教育」,都在從辛巴對孩子的教育裡
    1、 生命是需要得到尊重的在影片中,父親從小就告訴孩子身為國王要學會尊重生命,每個生命都有其存在的價值。任何生命,沒有偉大和渺小之分,我們要做到公平對待每個生命,同時學會尊重自己的生命,才能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 生活的樣子,生命的意義
    或是在擔心什麼?生命的開始,身無寸縷,什麼也不曾帶來。生命的結束,浮名如煙,生命也不能帶走。從一個虛無走向另一個虛無。但這之間的過程,卻是別樣的精彩。平平常常從生命的開始走向虛無。有人可能會想:我們終其一生,無非想在這人世間瀟灑走一回。可是,我們仍然要經受這樣那樣的磨難。生活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生活,其實就是生下來,活下去。
  • 《小王子》壯烈的成就生命:給予生一種意義,也給予死一種意義
    引言生命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只有孩子知道自己找什麼。他用孩子的視角描寫出對「大人世界」的看法,不解中暗含著諷刺,同時引發自己對生命的意義的思索,對存在價值的渴望。故事中小王子眼中的世界,與大人世界完全不同,沒有物慾、權勢、欺詐和偽裝,只有坦白、真誠、友誼、愛情和對生活的熱愛。
  • 修行的目標與生命的意義
    生而為人,我們應該追求什麼東西?我們要追求真正意義上的自我完善,應該從哪些方向著力?我們對生命對世界的認識如何可以加以完善?如果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外無物,外在的一切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這是不是所謂唯心主義?即心即佛見性成佛!是修行的目標還是只是佛教文化的理想?
  • 直面生死、敬畏生命,紀錄片《生生》裡的「愛」與「勇敢」
    ……近日,優酷聯合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推出一部以抗癌為主題的醫療人文紀錄片《生生》被網友稱為「年度催淚」作品。目前,微博話題#紀錄片生生#閱讀量超1168萬,各公號發布近10篇閱讀量10萬+文章,無數網友留下了自己的評論和感悟。
  • 施萍萍:教育不可重來,生命亦是如此
    意思是告誡我們,世界上有不少事情可以從頭再來,也有許多事情不能夠重來,教育就不可能重來,生命亦是如此。 在經歷如暴風般突然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痛心地看到近幾年學生輕生事件頻發,作為一名幼兒園的管理者,我覺得完善生命教育體系是「十四五」發展的重中之重。讓孩子從幼兒時期就對生命有初步地理解,能夠虔誠地尊重生命,真切地感受成長。
  • 海賊王:打飛不打「死」,尊重生命,哪怕他們只是虛擬人物
    他尊重每一個生命,哪怕漫畫世界的人物都是虛擬的,不存在的,但是至少在那個世界,他們就是一條「鮮活」的生命體。我們看過很多漫畫,通常主角擁有「光環」,因而沒那麼容易死掉,但是在《海賊王》的故事裡,哪怕是配角,或者是反派角色,只會被打飛,很少說有被打死的。
  • 海賊王:打飛不打「死」,尊重生命,哪怕他們只是虛擬人物
    他尊重每一個生命,哪怕漫畫世界的人物都是虛擬的,不存在的,但是至少在那個世界,他們就是一條「鮮活」的生命體。 我們看過很多漫畫,通常主角擁有「光環」,因而沒那麼容易死掉,但是在《海賊王》的故事裡,哪怕是配角,或者是反派角色,只會被打飛,很少說有被打死的。
  • 《活出生命的意義》:我生命的意義,在於幫助他人找到生命的意義
    2020年的新型冠狀病毒,讓我們的生活按下了暫停鍵,也讓我們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家財萬貫?服務他人?還是得過且過?對於這個問題,有一個人是這樣回答的:「我生命的意義,在於幫助他人找到他們生命的意義。」這個人就是《活出生命的意義》的作者維克多E.弗蘭克爾,這句話也是他對自己一生的總結。
  • 海賊王:打飛不打「死」,尊重生命,哪怕他們只是一個虛擬人物
    他尊重每一個生命,哪怕漫畫世界的人物都是虛擬的,不存在的,但是至少在那個世界,他們就是一條「鮮活」的生命體。我們看過很多漫畫,通常主角擁有「光環」,因而沒那麼容易死掉,但是在《海賊王》的故事裡,哪怕是配角,或者是反派角色,只會被打飛,很少說有被打死的。
  • 生命短暫,說說那些展現生與死的古詩
    人的生命如此短暫,雖然說,相比起朝生暮死的蜉蝣,還有那只能活一季,「不能語冰」的夏蟲而言,自然是長久得多了,可是,和已經經歷了無數個滄海桑田的大自然相比,和鴻蒙之初就已經存在的宇宙相比,卻又不能相提並論了。除此之外,人生也是脆弱的,經不起狂風暴雨的摧殘,所以,有人會說生如螻蟻。長久以來,如何能夠得到長視久生,便成了一直困擾人們的一個問題。
  • 《最後的假期》:生命進入倒計時,向死而生才有意義
    喬治婭暗中喜歡自己的同事,但從來沒有勇氣表白,直到對方也對他心生好感,想要表白的時候,災難卻降臨了,她被診斷患了「藍氏綜合症」,僅僅有短短三周的生命了,難道坐著等死嗎?喬治婭想不通她這樣典型意義上的好人,怎麼會遭遇這樣不公平的命運。她決定按照自己的夢想之書行事,來結束生命的最後時刻。
  •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裡有答案
    如果我們問別人:「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他們也許答不上來。大多數人都 不願正視這個問題,只有在遭受了某些挫折之後,人們才會想起來。在這裡,我們可以找到所有誤解「生命的意義」的共同之處,以及所有正解「生命的意義」的共同之處。
  • 「媽媽,你什麼時候死?」比性教育更重要的是死亡教育
    就比如說,選個電話號碼這種小事,大家也會刻意避開「4」這個數字,只因為它是死的諧音。我記得小時候,有位長輩去世了,我被我爸媽帶去參加葬禮花圈、靈堂、輓聯,以及披麻戴孝的氛圍讓我很壓抑,我心裡是能感受到一些模糊的關於死亡的概念。可我鼓起勇氣提出「死」這個字,換來的卻是大人們的呵斥。
  • 《奧斯卡與玫瑰奶奶》:生命的意義,就是用末日的心態活在當下
    我將通過小說的劇情,為你解讀奧斯卡是如何通過向死而生獲得生命的圓滿,向死而生給奧斯卡帶來的三大改變和生命的意義,以及如何在生命中踐行向死而生的人生哲學活出我們的意義。生命不是永恆的,死亡總是如影隨形。向死而生,需要我們時刻保持對死亡的深刻意識,才能把對人生的注意力從外界轉移到自身,領悟到什麼對我們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