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冢全部的作品中,貫徹著他一生創作的共有主題就是尊重生命。
生命對於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那麼手冢他會如何闡述生命的意義呢?
生命的短暫與可貴「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在永恆的生死法則面前,從九五之尊到販夫乞兒,無人能夠逃過。
好生惡死是人之本能,對永生的渴望以及對死亡的恐懼亙古以來一直折磨著人類,帶有唯心色彩的各種學說和宗教信仰總是試圖為人類構築一些永生的方式,如中國的「三不朽」思想,佛教的彼岸與極樂世界,道教的羽化成仙與輪迴,基督教的天堂與地獄等,人類因為恐懼死亡而產生信仰,信仰為人類提供了心靈解脫的庇護所。
但是從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這完全是人的一種心理需要,是唯心而且是對世界一種幻想式的構想。
手冢對此有清醒的認識,他覺得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錯過了就不再來。
蒼天、上帝願意並能夠綿綿不斷地化生萬物,造就出世界的盎然生機,即所謂「蒼天有好生之德」。
因此要感恩生育養育人類的「蒼天」,愛護地球,珍惜生命,因為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手冢由於眼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的飛機編隊對日本城市的轟,看到了無數的生命死於非命,由此深深體會到了生命的短暫與可貴。生命的可貴也許只有劫後餘生者才能有最為痛徹的體驗。自1946年在《少國民新聞》上發表《小馬日記》以來,手塚治虫對於生命問題的探索就未曾止步。
「生命」是貫穿他所有作品的共通主題「生命」有多少種形式?
生命究竟有何意義?不同類型的生命之間應該如何相處?
從《鐵臂阿童木》到《森林大帝》,從《怪醫黑傑克》到《火鳥》等,手冢對於生命尊嚴的思考牢牢地嵌套在他幾乎所有的作品中。
最為著名的當屬《佛陀》,它是手冢以獨特視角來詮釋佛陀一生的歷史大作。
釋迦族的王子悉達多面對「人為何要死」、「人為何有高低貴賤」、「生命到底為何物」的問題苦苦思索,為了悟出真理,他削髮為僧,毅然踏上了修行之路。
作品巧妙地把真實歷史人物和虛構人物交錯相織。
作品連載12年之久,全卷長達14集。
雖然手冢每部作品的題材都不盡相同,卻都包含有對生命的思考,對人類生存意義的積極探索,對生命的敬畏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