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土塊層層挖開,你才會知道「考古盲盒」裡會出現什麼「寶物」開盲盒過了把考古的癮盲盒開出的「兔首印章」網友供圖
河南商報記者鄭超受訪者供圖
手握洛陽鏟,小心翼翼地「挖土」,隨機挖掘出寶物的瞬間,成就感油然而生。這樣的體驗,可不是考古學家的專屬,擁有一個「考古盲盒」,你也能過一把考古的癮。
12月以來,河南博物院的文創產品「考古盲盒」火了,線上線下多次脫銷。驚喜之餘,讓人忍不住思考,怎麼讓這「火爆」延續,甚至成為常態?下一個「網紅」文創產品,又會是什麼?
5天線上銷售額超50萬元,「考古盲盒」被人民日報官微「點讚」
近期,「考古盲盒」火了,成了一款被人民日報官方微博點名誇獎的「網紅」產品。
這款出自河南博物院的文創產品,把時下流行的「盲盒」概念和文物結合,把「微型版」的文物藏進土中,隨著一點一點地被挖掘,神秘的「寶物」慢慢呈現全貌,親身參與的喜悅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12月初,豆瓣網友發圖文帖,直播自己開「考古盲盒」的過程,立馬引發豆瓣網友的關注。「考古盲盒」價格也比較親民,按照不同等級分為70元、80元、90元三個價位,網友紛紛留言表示「好心動」「被種草」。
網友的行動力不可小覷,這股從網上掀起的熱潮,迅速蔓延到河南博物院的文創店,線上線下頻頻斷貨。在河南博物院線上商店,「考古盲盒」的銷量已經突破5000個。據河南博物院統計,「考古盲盒」5天的線上銷售額超過50萬元。
和傳統盲盒單一的材質不同,「考古盲盒」採用銅器、陶器、玉器等文物材質,可以說是「真材實料」。另外,河南商報記者還了解到,包裹「寶物」的土全都來自邙山,連土都自帶古代陵墓的「神秘」,更讓人感受到產品的用心。
「考古盲盒」迭代升級,將聯合河南21家文博單位推出「定製款」
不難看出,河南博物院正在努力卸下文物的神秘感,幫助公眾建立對考古的好奇心。
「考古盲盒」的爆火,是偶然,也是必然。從2016年到現在,河南博物院探索文創產品已有快5年的時間。去年2月份,河南博物院正式成立了文創辦,和近百家省內外企業合作,梳理出適合開發的文物元素100餘件(套),並不斷改良產品。
以「考古盲盒」為例,前後經歷了十來稿的修改,目前也仍在提升中。
下一步,「考古盲盒」有沒有迭代升級的計劃?
河南博物院文創辦主任宋華介紹,今年11月,河南博物院牽頭成立了河南省博物館學會文創專業委員會,共有22家會員單位,乘著「考古盲盒」的東風,將聯合這些博物館推出「定製款」,比如在盲盒裡設置各館鎮館之寶的隱藏款,並設置後續活動,例如集齊河南各館寶物可享受特殊優惠等。
「考古盲盒」之後,下一個「網紅」文創產品會是什麼?
一個爆火的「考古盲盒」,讓河南博物館文創揚眉吐氣,但這只是一個開始。
下一個「網紅」文創產品,會是什麼?或者說,想要成為「網紅」,需要有哪些基因?
「河南的文創大多比較粗糙,河南博物院最新推出的產品,才展現了一些水準。」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郜向平直言,打造「網紅產品」,做工要更加精緻,不能只是仿製,要大膽創新改造,使其符合現代審美,還要有實用性。
「好的文創產品,在公眾拿到手的時候,一定要能講得出故事,有說頭,有辨識度,有記憶點。」中國文字博物館文化產業部開發科科長杜華說,賣出去的產品要和公眾產生情感連接,讓人願意向外「安利」,自覺或不自覺地起到對文物的宣傳和推廣作用。
同時,時尚性也是打造爆款的必不可少的元素。
「研究受眾,尤其是年輕人,我們就要突破局限性,試圖走進更多群體,不斷打破邊界,像『盲盒』的形式,就是當下年輕人很流行的玩法。」「考古盲盒」已經出海,宋華期待著有更多河南文創產品繼續乘風破浪。
此外,在採訪過程中,河南商報記者發現,對於地方博物館來說,發展文創,還需要人才、資金的支持。有業內人士表示,地方博物館沒有地方相關政策的支持,銷售資金無法合理分配,這一窘境也希望能夠逐步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