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考古神器」洛陽鏟,層層挖土,再細細地掃去浮塵,神秘的「寶貝」慢慢呈現全貌……想感受一下考古學家的快樂嗎?5天線上銷售額超50萬,「考古盲盒」被人民日報官微「點名」誇獎。
這款出自河南博物院的文創產品,把時下流行的「盲盒」概念和文物結合,把青銅器、元寶、銅佛、銅鑑、銀牌等「微縮文物」藏進土中。在玩家挖掘的過程中,親身參與的喜悅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5天線上銷售額超50萬
考古盲盒賣斷貨
12月初,一名網友先後在豆瓣、微博發圖文帖,直播「考古盲盒」開盒全過程,他先後挖出了青銅虎符和兔首印章,引起網友圍觀並紛紛表示「被種草」。「考古盲盒」價格也比較親民,按照不同等級分為70元、80元、90元三個價位。
網友的行動力不可小覷,這股從網上掀起的熱潮,迅速蔓延到河南博物院的文創店,線上線下頻頻斷貨。在河南博物院線上商店,「考古盲盒」的銷量已經突破5000個。「5天線上銷售額超50萬,緊急補貨的600個盲盒在35秒內被一搶而空。」河南博物院文創辦主任宋華說,「沒想到這麼火!」
和傳統盲盒單一的材質不同,「考古盲盒」採用銅器、陶器、玉器等文物材質,可以說是「真材實料」。而「考古盲盒」的大火也直接帶動了其他文創產品的熱銷,近日豫博文創迎來了一個線上高峰,成交額屢創新高。
其實這款「考古盲盒」去年下半年就開始生產了,但並沒有像現在這樣「大火」。宋華認為,「考古盲盒」的爆紅跟國家上上下下高度重視考古以及最近多次考古新發現的報導有著直接的關係,加上近幾年「國家寶藏」「文物會說話」等文博探索節目的熱播,帶動了許多年輕人喜歡上考古,喜歡上探索歷史本源和未知。
開盒充滿未知
運氣差只能挖土
由河南博物院出品的「考古盲盒」,名為「失傳的寶物」,設有「傳承」「史詩」「傳說」等級別。玩家打開盲盒,取出包裹有「寶物」的土塊,小心翼翼地「挖掘」,「出土」的瞬間如開獎般驚喜,成就感油然而生。
據介紹,不同級別的盲盒「挖出」的「寶物」等級也不同,十二生肖獸首印章、大將軍虎符、武則天金簡或杜嶺方鼎等都可能被挖到。「手套一戴,是考古學家的感覺了」「這就是考古工作者的工作體驗吧,一鏟子下去可能有寶,有可能啥都沒有」……網友如是留言。
不過,如果運氣差一點點,只能收穫一抔來自洛陽北邙充滿千年古都文化氣息的土壤了——原來,比起普通盲盒,考古盲盒更讓人「有意外驚喜」的地方在於你有可能會「挖空」!這是設計者為了模擬考古的未知性設計的「小驚喜」。但不用擔心,就算挖空,也會有精美的小禮品作紀念。
而土壤也是考古盲盒的一大亮點,這跟市場上同類型產品使用的石膏性質是截然不同的。原來,這款考古盲盒的土是來自洛陽邙山,需結合配備的迷你洛陽鏟正確「挖掘」。為致敬考古工作者,盲盒的正確打開方式也是把土淋上水,用迷你洛陽鏟探明寶貝的具體位置。
「然而很多網友沒能理解洛陽鏟的精要,以為它和鏟子用處是一樣的,鋪上報紙直接硬挖,所以後來我們在盲盒裡圖文並茂地介紹了洛陽鏟的用法。」宋華說。
考古盲盒
讓文物「活起來」
近年來,裝有動漫影視產品或設計師原創玩偶的盲盒,吸引眾多中國年輕消費者。其特別之處在於,盒子上沒有標註是哪款,消費者打開盒子後才能揭開謎底。數據顯示,僅在國內某知名電商平臺上,今年上半年,模玩以及玩具市場增速為22%。其中盲盒超過40%的增長率,是模玩類目第一增速引擎。
鄭州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汪振軍認為,「考古盲盒」通過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讓文化知識由被動灌輸轉變為主動探尋,進而實現文化傳承和消費升級。
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表示,「考古盲盒」大火彰顯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希望通過這種形式讓文物「活起來」,帶動博物館走進千家萬戶,吸引更多年輕人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這是一次動態的文創過程,我們會根據玩家的反饋不斷完善內涵。」宋華說,截至目前,盲盒版本已迭代6次,寶物翻模、提升20多款。下一步,還將聯合河南省內其他博物館推出「定製款」,比如設置各館鎮館之寶的「隱藏款」等,帶給玩家更多驚喜。
(文圖據新華社、北京青年報、河南商報)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