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被石峁遺址入選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刷屏了。所謂世界十大考古發現,是美國考古學會在其期刊《考古》上評選出來的過去10年間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中國有且僅有一項入選,就是位於陝北的石峁遺址。
石峁遺址位於陝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鎮,地處黃土高原北部的黃河一級支流—禿尾河北岸的梁峁臺塬之上,城內面積逾 400 萬平方米,以「皇城臺」為中心,內、外城以石砌城垣為周界向內拱衛,氣勢恢宏,結構清晰,是中國北方地區龍山時代晚期的超大型中心聚落和區域政體中心。
石峁遺址其實早就被發現了,只是一直沒有引起重視。很多人認為城牆是戰國秦長城,或者是後代修建的。所以在過去很多年,石峁一直多次被不法分子盜掘。
從2011年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開始進行系統發掘。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越來越有「石破天驚」的感覺。先後獲得了 2016、2019 年度「中國考古新發現」及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等榮譽。
石峁遺址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破解支撐中國早期文明的一個關鍵遺址之一。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有五千年歷史,然而由於考古工作還不夠,目前能夠確認的就是商代以後。商代以前的歷史,可以說能得到考古驗證的並不多。比如大家非常關注的夏代,今天考古發現就很貧乏。夏代究竟都城在哪裡,延續了多少年,現有的證據很不充分。傳統上,因為很多人認為中華文明源於黃河三角洲地區,也就是今天的河南西、山西南、陝西東,所以當洛陽發現了一個二里頭,時代比較相符,讓很多人非常興奮。認為這就是傳說中的夏代都城。然而二里頭的規模和文明程度,並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就是夏代都城。
近些年,隨著石峁遺址、三星堆、陶寺遺址、良渚遺址等遺址的一些考古新發現,人們開始懷疑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中部的傳統認知。
石峁遺址有400多萬平方米,比陶寺遺址、良渚遺址都要大。時間上正好是龍山晚期到夏早期時期的城址,由皇城臺、內城、外城組成,是目前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大的史前城址。這刷新了我們對那個時代的認知。它的文明程度很高,但它竟然位於黃土高原北部,是傳統認知的戎狄地界。
然而恰恰這麼一個戎狄地區的城址,是目前東亞地區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早期宮城建築;石峁遺址的城牆、馬面等建築工藝,被認為是春秋戰國時期才有的,然而石峁的事實表明:4000多年,這裡的人就有了這樣的建築技藝。
因此,石峁遺址是石破天驚的。很多人認為,他將改寫中華文明史。目前民間學者各種猜測,甚至有人說它是「黃帝」的都城,這些目前證據來看還不能妄下結論。希望考古專家早日揭開石峁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