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
9月18日,在山西省文物局、陝西省文物局的合作與指導下,「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展覽在山西博物院主館一層開展。
此項展覽已入選國家文物局2020年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重點推介項目,是打造「遊山西 讀歷史」文化旅遊品牌的重要舉措。
距今5000年前後,華夏大地上滿天星鬥般的文明之光向黃河中遊聚合,文化碰撞,社會變革,華夏文明在這裡綻放。
從距今4300年前開始,黃河中遊晉陝大峽谷兩岸,河汾之東,陶寺人夯土建都;陝北高原,石峁人砌石築城。
雙城隔河遙望,南北呼應,並峙數百年;人口密集,規劃井然,社會分工明確,初現王權和禮制,以及中國早期國家基本面貌。
(陶寺遺址平面示意圖)
「這兩座城既有關聯,也有區別,」山西博物院副院長張慧國表示,陶寺遺址為夯土城,而石峁遺址是石頭城,築城風格亦不同。在禮樂制度方面,其共通之處是都通過陶器和玉器之間組合的方式呈現,從中能看到中國早期城市的雛形,而國家就是從城市逐漸擴展出來的。
他介紹說,選擇「黃河文明標識」這一展覽主題,是希望通過陶寺、石峁這兩個近幾年在國際考古領域具有很高知名度的考古遺址,揭示黃河文明在中國早期文明形成過程當中的重要地位。
結合展覽內容及展廳形制,
本次展覽分為兩大部分——
帝堯之都
第一部分為「帝堯之都」,分布在一層南廳,主要展示陶寺遺址出土文物,並以文化相近的臨汾下靳墓地和芮城清凉寺墓地文物輔陳。
(中國最早的觀象臺——展覽模型)
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是距今4000年前後黃河中遊規模最大的都邑性遺址。
規模空前的城址,秩序井然的分區,氣勢恢宏的宮殿,中國最早的觀象臺,等級分明的墓葬,內涵豐富的文物……陶寺遺址的歷史年代、地理位置、文化內涵、規模等級、文明程度等,與史籍所載的「堯都」契合。
學界普遍認同:這裡就是帝堯之都。
陶寺文化主要分布於臨汾盆地,遺址多達百餘處,形成以陶寺為中心的聚落群,呈現出早期國家的都邑形態。
陶寺文化吸納草原大漠的遊牧文化、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農耕文化,在碰撞與交融中,將東西南北的多元文明基因根植於晉南,繁衍出中華文化總根系中一個最重要的直根系。
(玉神面。長6.5釐米,寬3.3釐米)
1978年發現於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的陶寺村,年代距今4300~3800年。陶寺遺址中出土的大量文物實證陶寺社會完全進入文明時代。
(圭尺——此為複製件)
在這裡介紹一下什麼是圭表吧。它是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器,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成。垂於地面的標杆叫表,水平放置於地面上刻度以測量影長的標尺叫「圭」。陶寺中期王墓中出土有黑、綠、紅三色相間木桿、玉琮、玉戚,有學者推測它們是最早的「圭表」測影儀器,不僅可以確時節令,還可以進行大地測量,確定「地中」,表明當時已經存在「王者逐中」的意識用復原的圭表進行測影實驗。
(彩繪龍紋盤)
(彩繪雙耳罐)
(朱書扁壺——複製件)
朱書扁壺的出土,表明當時社會已經出現早期文字,紅銅的材質特點讓我們認識到黃河流域史前已初具冶金技術。
(銅鈴——複製件。長8釐米、寬5.8釐米)
(銅蟾蜍。高5.2釐米,寬4.7釐米)
陶寺墓地中還發掘了大量規格不同的成套禮器,特磬、土鼓和鼉鼓組成的樂器套組,是「王」的身份象徵,具備了禮儀樂器的功能,是陶寺禮樂文明的重要代表,開創了三代禮樂制度的先河。
(陶寺:土鼓)
(陶寺:特磬)
(陶寺:陶排水管)
(陶寺:陶灶)
(綠松石腕飾——此為臨汾下靳墓地出土)
王者聖城
展覽的第二部分為「王者聖城」,分布在一層北廳,主要展示石峁古城文物,並以天峰坪東遺址和碧村遺址文物作為石峁古城文化的重要補充,以蘆山峁遺址文物作為連接陶寺和石峁的重要節點。
(石峁遺址具有宮城性質的皇城臺)
石峁古城是距今4000年前後黃河中遊規模最大的城址。
在陝西省神木縣,屹立著一座「石破天驚」的史前城址——石峁古城。
其規模之壯闊,設計之精妙,功能之齊全,施工之精細,是同時期考古發現遺存所僅見。神秘的石雕、久遠的骨簧、精緻的玉器、優美的壁畫,石峁古城的社會結構和文明程度表明,這裡是黃河中流誕生的又一個中國早期國家。
石峁文化植根於河套,代表著中國農牧交界地域的主體特色,吸納了中原文化與北方歐亞草原文化的元素,將不同文明的精華匯集在此,繁殖出中華文明的重要根脈之一,更將中華文明化進程推進到更加寬廣的體系之中,融入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
(雙面人面石柱——石峁遺址出土)
雙面人面石雕、折角人面石雕的造型特點展現了多元文化的融合與交流互鑑。10多件大型陶鷹發現於具有宮城性質的皇城臺,反映出陶鷹在石峁文化中作為信仰圖騰的重要性。此外,銅刀、銅鏃、銅錐的出土,也反映出當時的石峁城已經進入文明時代。
此次展覽也是石峁遺址正式發掘以來首次大規模的展出。
本次展覽由山西省文物局、陝西省文物局、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主辦,山西博物院、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神木市石峁遺址管理處(石峁遺址博物館)、臨汾市博物館、延安市文物研究所承辦。
展覽展期至12月20日,為期3個多月。
此外,圍繞展覽主題,山西博物院還推出相關講座、沙龍、研討會、研學遊、動手體驗、文創產品開發等一系列線上線下活動。
「黃河文明的標識」 文創展示
親近歷史 感受文明
(山西與陝西,確為「秦晉之好」,同聲同韻,只是調調略不同;該文創圖案將陶寺之玉神面、石峁之雙面人面石柱的元素合二為一,再配上拼音,很是獨特。)
另外,還有一個好消息要告訴大家:
9月18日,經過三個月的展陳提升,位於太原市長風商務區的山西青銅博物館又重新開放啦,1200餘件文物作為晉式青銅器的典型代表閃亮登場。快來「遊山西、讀歷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