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堯之都」與「王者聖城」隔河遙望——陶寺VS石峁的考古揭示

2021-01-09 騰訊網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

9月18日,在山西省文物局、陝西省文物局的合作與指導下,「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展覽在山西博物院主館一層開展。

此項展覽已入選國家文物局2020年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重點推介項目,是打造「遊山西 讀歷史」文化旅遊品牌的重要舉措。

距今5000年前後,華夏大地上滿天星鬥般的文明之光向黃河中遊聚合,文化碰撞,社會變革,華夏文明在這裡綻放。

從距今4300年前開始,黃河中遊晉陝大峽谷兩岸,河汾之東,陶寺人夯土建都;陝北高原,石峁人砌石築城。

雙城隔河遙望,南北呼應,並峙數百年;人口密集,規劃井然,社會分工明確,初現王權和禮制,以及中國早期國家基本面貌。

(陶寺遺址平面示意圖)

「這兩座城既有關聯,也有區別,」山西博物院副院長張慧國表示,陶寺遺址為夯土城,而石峁遺址是石頭城,築城風格亦不同。在禮樂制度方面,其共通之處是都通過陶器和玉器之間組合的方式呈現,從中能看到中國早期城市的雛形,而國家就是從城市逐漸擴展出來的。

他介紹說,選擇「黃河文明標識」這一展覽主題,是希望通過陶寺、石峁這兩個近幾年在國際考古領域具有很高知名度的考古遺址,揭示黃河文明在中國早期文明形成過程當中的重要地位。

結合展覽內容及展廳形制,

本次展覽分為兩大部分——

帝堯之都

第一部分為「帝堯之都」,分布在一層南廳,主要展示陶寺遺址出土文物,並以文化相近的臨汾下靳墓地和芮城清凉寺墓地文物輔陳。

(中國最早的觀象臺——展覽模型)

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是距今4000年前後黃河中遊規模最大的都邑性遺址。

規模空前的城址,秩序井然的分區,氣勢恢宏的宮殿,中國最早的觀象臺,等級分明的墓葬,內涵豐富的文物……陶寺遺址的歷史年代、地理位置、文化內涵、規模等級、文明程度等,與史籍所載的「堯都」契合。

學界普遍認同:這裡就是帝堯之都。

陶寺文化主要分布於臨汾盆地,遺址多達百餘處,形成以陶寺為中心的聚落群,呈現出早期國家的都邑形態。

陶寺文化吸納草原大漠的遊牧文化、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農耕文化,在碰撞與交融中,將東西南北的多元文明基因根植於晉南,繁衍出中華文化總根系中一個最重要的直根系。

(玉神面。長6.5釐米,寬3.3釐米)

1978年發現於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的陶寺村,年代距今4300~3800年。陶寺遺址中出土的大量文物實證陶寺社會完全進入文明時代。

(圭尺——此為複製件)

在這裡介紹一下什麼是圭表吧。它是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器,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成。垂於地面的標杆叫表,水平放置於地面上刻度以測量影長的標尺叫「圭」。陶寺中期王墓中出土有黑、綠、紅三色相間木桿、玉琮、玉戚,有學者推測它們是最早的「圭表」測影儀器,不僅可以確時節令,還可以進行大地測量,確定「地中」,表明當時已經存在「王者逐中」的意識用復原的圭表進行測影實驗。

(彩繪龍紋盤)

(彩繪雙耳罐)

(朱書扁壺——複製件)

朱書扁壺的出土,表明當時社會已經出現早期文字,紅銅的材質特點讓我們認識到黃河流域史前已初具冶金技術。

(銅鈴——複製件。長8釐米、寬5.8釐米)

(銅蟾蜍。高5.2釐米,寬4.7釐米)

陶寺墓地中還發掘了大量規格不同的成套禮器,特磬、土鼓和鼉鼓組成的樂器套組,是「王」的身份象徵,具備了禮儀樂器的功能,是陶寺禮樂文明的重要代表,開創了三代禮樂制度的先河。

(陶寺:土鼓)

(陶寺:特磬)

(陶寺:陶排水管)

(陶寺:陶灶)

(綠松石腕飾——此為臨汾下靳墓地出土)

王者聖城

展覽的第二部分為「王者聖城」,分布在一層北廳,主要展示石峁古城文物,並以天峰坪東遺址和碧村遺址文物作為石峁古城文化的重要補充,以蘆山峁遺址文物作為連接陶寺和石峁的重要節點。

(石峁遺址具有宮城性質的皇城臺)

石峁古城是距今4000年前後黃河中遊規模最大的城址。

在陝西省神木縣,屹立著一座「石破天驚」的史前城址——石峁古城。

其規模之壯闊,設計之精妙,功能之齊全,施工之精細,是同時期考古發現遺存所僅見。神秘的石雕、久遠的骨簧、精緻的玉器、優美的壁畫,石峁古城的社會結構和文明程度表明,這裡是黃河中流誕生的又一個中國早期國家。

石峁文化植根於河套,代表著中國農牧交界地域的主體特色,吸納了中原文化與北方歐亞草原文化的元素,將不同文明的精華匯集在此,繁殖出中華文明的重要根脈之一,更將中華文明化進程推進到更加寬廣的體系之中,融入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

(雙面人面石柱——石峁遺址出土)

雙面人面石雕、折角人面石雕的造型特點展現了多元文化的融合與交流互鑑。10多件大型陶鷹發現於具有宮城性質的皇城臺,反映出陶鷹在石峁文化中作為信仰圖騰的重要性。此外,銅刀、銅鏃、銅錐的出土,也反映出當時的石峁城已經進入文明時代。

此次展覽也是石峁遺址正式發掘以來首次大規模的展出。

本次展覽由山西省文物局、陝西省文物局、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主辦,山西博物院、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神木市石峁遺址管理處(石峁遺址博物館)、臨汾市博物館、延安市文物研究所承辦。

展覽展期至12月20日,為期3個多月。

此外,圍繞展覽主題,山西博物院還推出相關講座、沙龍、研討會、研學遊、動手體驗、文創產品開發等一系列線上線下活動。

「黃河文明的標識」 文創展示

親近歷史 感受文明

(山西與陝西,確為「秦晉之好」,同聲同韻,只是調調略不同;該文創圖案將陶寺之玉神面、石峁之雙面人面石柱的元素合二為一,再配上拼音,很是獨特。)

另外,還有一個好消息要告訴大家:

9月18日,經過三個月的展陳提升,位於太原市長風商務區的山西青銅博物館又重新開放啦,1200餘件文物作為晉式青銅器的典型代表閃亮登場。快來「遊山西、讀歷史」吧!

相關焦點

  • 帝堯之都與石峁王城首次「相會」的背後
    山西陶寺遺址與陝西石峁遺址,是4000多年前分處南流黃河南北兩端的臨汾盆地和河套地區的兩大遺址。隨著石峁與陶寺考古新發現的不斷披露,對二者的對比研究以及關於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過程多元性的再反思等相關學術問題也在不斷推進。「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和石峁的考古揭示特展」正在山西博物院展出。展覽何以就石峁和陶寺兩處遺址進行對比展?石峁是否為黃帝居所?
  • 「考古中國」聚焦井頭山、石峁等五大遺址,揭示早期中國文明
    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今天發布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
  • 祝賀陝西石峁遺址入選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為什麼它是石破天驚的?
    這幾天,被石峁遺址入選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刷屏了。所謂世界十大考古發現,是美國考古學會在其期刊《考古》上評選出來的過去10年間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中國有且僅有一項入選,就是位於陝北的石峁遺址。
  • 陝西考古新發現:首次揭露等級森嚴的石峁文化大型墓地
    此類墓葬規模次之,面積6~7平米。或為石峁都邑下的次級中心聚落為研究石峁政體提供寶貴材料考古專家認為,這些墓葬形制特徵鮮明、器物組合典型、等級區分明顯,四類墓葬當分別代表了不同身份等級的人群。尤其是一類墓,規模較大、隨葬豐富、結構複雜,可與陶寺文化大型墓葬相比。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21期 陝北史前遺址石峁會是誰的城?
    石峁遺址真正意義上的考古調查,應該是1958年首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發現的。「我們在檔案管理部門找到了1958年關於石峁的最原始記錄。當時的調查者已經有了一些較準確的認識,比如知道石峁是有城的,此外當時的記載中說到了石峁遺址的年代大概是龍山時代。」邵晶說:「一般我們把夏商周之前都叫史前。石峁遺址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具體來說,就是史前的晚期和夏商周交界的時間點。
  • 石峁遺址入選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12月19日,記者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近日,美國考古學會在其期刊《考古》上評選了過去10年間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陝西石峁遺址榜上有名。圖為陝西石峁遺址皇城臺東護牆北段上部牆體(2017年9月13日攝)。
  • 石峁遺址——世界十大田野考古發現之一
    石峁遺址以"中國文明的前夜"入選2012年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世界十大田野考古發現"以及"二十一世紀世界重大考古發現"。那麼為什麼這個中國北方不知名的小城會這樣光輝的進入人們的視野呢?石峁遺址的震撼性究竟體現在何處?
  • 石峁遺址:2019年考古紀事
    文章經授權轉載自文博中國公眾號2019年,立足田野、有效保護,是石峁考古歷程中平凡卻不平淡的一年。之所以平凡,是因為本年度工作接續上一年,工作地點不曾變換,考古隊員們依舊在皇城臺上揮灑汗水;之所以不平淡,是因為突然湧出的顛覆性發現不斷挑戰我們已有的認知,而這些新發現再次將石峁遺址推上「十大」和「六大」的榮譽殿堂。
  • 陝西石峁遺址口簧的發現與解讀(文明之聲)
    陝西石峁遺址的重要發現被評為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石峁遺址以皇城臺為中心,內、外城以石砌城垣為周界,依山就勢,堅固巍峨。考古工作者在發掘皇城臺門址及東北部護牆時發現的一批骨質口簧及與其製作相關的遺物,考古背景清晰,共存器物豐富,堪稱世界音樂史上的重要發現。
  • 陝西石峁遺址入選《考古》雜誌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群眾新聞網12月19日消息,美國考古學會期刊《考古》近日在其2021年1月/2月期刊上評選了過去十年間的十大考古發現,中國陝西石峁遺址榜上有名。十大考古發現分別如下。在過去的十年中,包括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孫周勇在內的發掘者揭露了一座擁有巨大防禦工事和複雜基礎設施的石城,數以千計的豪華文物,以及一座230英尺高的階梯式金字塔,這是石峁統治者和領導家族的住所。該遺址的年代和地理位置都令人驚訝,因為人們認為,中華文明是在石峁建立大約500年後首先在中原發展起來的。「這個發現真的令我和其他考古學家感到迷惑,」孫周勇說, 「石峁揭示了中國城市化的獨特軌跡。
  • 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考古中國再次聚焦新...
    宮殿建築可能是中國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山西襄汾陶寺遺址考古發掘一直備受關注,本次考古成果主要是確認宮城內最大宮殿建築ⅠFJT3是迄今發現史前時期最大的夯土建築基址,面積近8000平方米。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江濤看來,該建築基址延續使用時間長,顯示出特殊的功用,或為「殿堂」一類建築。「我們國家的建築幾千年以來,包括故宮到今天也是有內城外城,內城或者叫做皇城或者叫做宮城,這種模式其實很早至少4、5000年就已經存在了,至少陶寺就是一個例證。它的意義就在於這。」
  • 陝西石峁遺址入選《考古》期刊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系未知王國
    美國考古學會期刊《考古》近日在其2021年1月/2月期刊上評選了過去十年間的十大考古發現,中國陝西石峁遺址榜上有名。十大考古發現分別如下。在過去的十年中,包括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孫周勇在內的發掘者揭露了一座擁有巨大防禦工事和複雜基礎設施的石城,數以千計的豪華文物,以及一座230英尺高的階梯式金字塔,這是石峁統治者和領導家族的住所。該遺址的年代和地理位置都令人驚訝,因為人們認為,中華文明是在石峁建立大約500年後首先在中原發展起來的。「這個發現真的令我和其他考古學家感到迷惑,」孫周勇說,「石峁揭示了中國城市化的獨特軌跡。
  • 石峁遺址亦大禹之刑法官獄神皐陶城堡禁地
    石峁遺址亦大禹之刑法官獄神皐陶城堡禁地倪寄如(退休工人)8月30日央視10的《探索發現/考古進行時》再對石峁遺址釋疑,使人感到對宏大的石峁遺址缺乏史料難於尋找考古訊息,但靜下心來深感只要堅持「創造性轉化
  • 中國之名的發源地,第一個城邦國家,山西考古概述
    山西晉西南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是「中國」之名的發源地,華夏民族的發祥地。今天我們對山西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做一個概述。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堯死後,大家都擁戴舜而不擁戴堯的長子丹朱,於是舜來到了堯的國家即「中國」踐天子位,繼承堯的事業。從這個意義上看,晉西南又是第一個「城邦國家」聯盟主體所在地。「中國」遂成為聯盟主體的專稱。《集解》引劉熙注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
  • 石峁遺址|你知道古人是什麼時候了解夏至的嗎?
    三名研究人員發表的論文介紹:經實測發現,石峁城址外城東門的門道與墩臺東北側外立面,均精確朝向4300年前的夏至日出方位角;而石峁人在建造東門前的奠基儀式中布置的4個祭祀坑朝向夏至日落方位角。石峁遺址始建於4300年前是探索文明起源一座裡程碑這篇論文第一作者為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呂宇斐,第二作者為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研究員、石峁遺址考古隊領隊孫周勇,第三作者為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石峁遺址考古隊隊員邵晶,論文標題為《石峁城址外城東門的天文考古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