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堯之都與石峁王城首次「相會」的背後

2020-12-24 騰訊網

山西陶寺遺址與陝西石峁遺址,是4000多年前分處南流黃河南北兩端的臨汾盆地和河套地區的兩大遺址。隨著石峁與陶寺考古新發現的不斷披露,對二者的對比研究以及關於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過程多元性的再反思等相關學術問題也在不斷推進。「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和石峁的考古揭示特展」正在山西博物院展出。展覽何以就石峁和陶寺兩處遺址進行對比展?石峁是否為黃帝居所?陶寺是否就是堯都?「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就此專訪了山西博物院策展團隊。

山西博物院策展團隊近日在接受「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採訪時表示,「石峁與黃帝或舜有關這一說法在考古界並不是主流觀點,而陶寺遺址與史籍所載的『堯都』十分契合。希望通過陶寺、石峁這兩個近幾年在國際考古領域具有很高知名度的考古遺址,揭示黃河文明在中國早期文明形成過程當中的重要地位。」

雙面人面石柱 石峁遺址出土

從距今4300年前開始,黃河中遊晉陝大峽谷兩岸,河汾之東,陶寺人夯土建都。而在陝北高原,石峁人砌石築城。

「這兩座城既有關聯,也有區別。」山西博物院副院長張慧國此前表示,陶寺遺址為夯土城,而石峁遺址是石頭城,築城風格亦不同。在禮樂制度方面,其共通之處是都通過陶器和玉器之間組合的方式呈現,從中能看到中國早期城市的雛形,而國家就是從城市逐漸擴展出來的。他介紹說,選擇「黃河文明標識」這一展覽主題,是希望通過陶寺、石峁這兩個近幾年在國際考古領域具有很高知名度的考古遺址,揭示黃河文明在中國早期文明形成過程當中的重要地位。

1984年陶寺遺址發掘現場

石峁遺址皇城臺發掘現場

對於陶寺遺址,中國現代考古學奠基人之一的蘇秉琦曾說,在中國文明起源的歷程中,作為帝堯陶唐氏文化遺存的陶寺文化,構成一個偉大的歷史豐碑。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李新偉則認為,石峁遺址石破驚天的發現, 確定了石峁在中華文明的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在中國北方地區的核心引領作用。山西陶寺遺址與陝西石峁遺址,雙城並峙數百年,土城恢宏,石城巍峨,人口密集,規劃井然,社會分工明確,初現王權和禮制,以及中國早期國家基本面貌。陶寺與石峁,隔河遙望,南北呼應,在交流與碰撞中,共同推進了中華文明一體化格局的形成,成為黃河文明的顯著標識。

據山西博物院公布的資料,此次展覽在時間框架上確定為龍山時代,空間範圍上鎖定為黃河中遊。根據展覽內容和展廳形制,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帝堯之都」主要展示陶寺遺址出土文物,並以文化相近的臨汾下靳墓地和芮城清涼寺墓地文物輔陳;第二部分「王者聖城」主要展示石峁古城文物,並以天峰坪東遺址和碧村遺址文物作為石峁古城文化的重要補充,以蘆山峁遺址文物作為連接陶寺和石峁的重要節點。據悉,此次展覽是石峁遺址正式發掘以來首次大規模的展出。

明代刻本中的帝堯像

對話山西博物院策展團隊

澎湃新聞:對石峁遺址的認識,有的學者認為可能與黃帝或舜有關,陶寺遺址則被認為與堯有關,作為策展團體怎麼看?在展覽中有沒有呈現這樣的一種觀點?

山西博物院策展團隊:在策展過程中,策展團隊也注意到了石峁與黃帝或舜有關這一說法,但是在考古學界,這一提法還不是主流觀點,僅僅處於猜測階段,所以我們用了「王者聖城」的提法。

石峁遺址皇城臺大臺基南護牆

在陶寺部分,策展團隊直接使用了「帝堯之都」提法。這樣的提法,是有較為明確的證據的。陶寺遺址的歷史年代、地理位置、文化內涵、規模等級、文明程度等,與史籍所載的「堯都」十分契合,學界普遍認為陶寺就是堯都。而陶寺出土文物朱書扁壺上的文字,對佐證陶寺是堯都也有重要作用。展覽中,在觀象臺復原場景的圖版上,也直接點出可能與帝堯「敬授人時」有關。

澎湃新聞:中國早期文明考古的對比展比較少見,這次展覽的緣起是什麼?為什麼選擇石峁和陶寺進行對比?

山西博物院策展團隊:這次展覽的緣起,是積極響應中央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講話精神,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河汾哺育的晉南地區和大河流經的陝北高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深入挖掘黃河文化,打造精品展覽,對於構建黃河流域的文化標識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山西省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板塊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和《遊山西 讀歷史》文化強省戰略,山西博物院試圖通過展覽對黃河文化進行研究,對黃河文化文物進行梳理,策劃一系列有關黃河文化的展覽。

彩繪陶壺 新石器時代 高24釐米,腹徑13釐米 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在具體的展覽主題選取上,策展團隊根據山西歷史時期的幾個亮點,調查了山西博物院現有館藏,並結合當下的學術熱點和最新的考古發掘成果,最終確定了圍繞陶寺和石峁這個切入點。

石峁遺址是21世紀中國最為重要的考古新發現之一,引發了學術界關於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過程多元性的再反思,對於探索早期國家形成具有重要啟示意義。這次展覽也是石峁文物第一次大規模展出。陶寺遺址近年來對宮城的發掘,最新成果也層出不窮。兩個遺址所表現出來的文明高度,都已進入早期國家階段,處於廣域王權國家出現的前夜,是中華文明進程中的重要節點,一個是中原文化的代表,一個是北方文化的代表,通過一個展覽將兩者展現給公眾,可以體現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徵。

澎湃新聞:既然定為比較研究展,那麼這次展覽具體是從哪幾個方面進行比較,除了器物的比較,有沒有考古研究中揭示的風俗習慣或者是其他方面的比較,比如早期的精神圖騰等。

山西博物院策展團隊:陶寺和石峁,是「古國時代」最亮的兩顆星。他們首先是不同的兩大集團的中心,從考古發現來看,其表現的文化面貌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展覽中從城址、玉器、銅器、禮樂器、陶器等等方面表現兩者之間的不同。

彩繪雙耳罐 陶寺遺址出土

在精神的層面,陶寺社會「禮制初成」,更加重視禮制的建設。展覽中,策展人用禮樂器、玉器、彩繪陶器等器物強烈的表達這一觀點。石峁遺址出土中的陶鷹、藏玉於牆、殺戮奠基、卜骨的大量出現,表現的是石峁人對宗教的重視。兩者之間在文化內涵上有著很大的不同。

彩繪龍盤 陶寺遺址

陶寺最主要的器物是龍盤,而石峁很重要的一件陶器是「陶鷹」。龍盤是王權的象徵,陶鷹是神權的表現,這也是這兩個遺址精神文化的具體比較的地方。在玉器部分,陶寺玉器最重要的反映禮制文化,而石峁更重要的是反映「藏玉於牆」的行為。

玉神面 新石器時代 長6.5釐米,寬3.3釐米 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澎湃新聞:石峁和陶寺兩種文明的交流和內在邏輯在考古中有沒有發現相關的證物,此次展覽有呈現出來嗎?

山西博物院策展團隊:這次展覽中,用了很多圖版表現兩者之間的聯繫,比如石磬、土鼓、骨簧、石廚刀等等。

蛇紋鬲 石峁遺址出土

在展品中,陶寺部分所展出的陶鬲,就是受石峁文化影響出現的。陶寺日用陶器在陶寺文化早中晚三期都有變化。早期流行的炊器以釜灶為主,中期陶器中突然出現陶鬲,表明了以「石峁遺址」為代表的石峁文化對陶寺文化的強烈滲透。陶寺晚期的器物組合中,鬲的比例逐漸提高,顯然石峁文化的影響仍舊持續。陶寺、石峁兩大集團不斷的交流與借鑑中,呈現出一體化趨勢,對中華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

展覽現場復原的觀象臺場景

澎湃新聞:這次展覽的展陳方式有什麼特點,重點展品又有哪些,能否具體介紹一下?

山西博物院策展團隊:這個展覽,圍繞著兩座中心城址展開,表現陶寺和石峁兩個集團之間的碰撞與融合。兩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展覽將兩者的聯繫多體現在內容的編排上,區別多安排在形式的表達上。放棄以前單純的器物對比,運用更加宏大的敘事與對比模式,形成以點帶面、個性與共性並重的展陳思路,從而達到透物見人、以物論史,講好一個故事的目的。

銅蛙 陶寺遺址出土

銅刀 新石器時代 長8釐米 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石峁遺址出土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陶寺部分的重點展品主要有龍盤、朱書扁壺文字、玉神面、玉琮、銅蛙、圭尺,彩繪陶器等等。石峁部分的重點展品主要有石峁人像、壁畫、骨簧、石範、銅刀、骨針等等。

綠松石腕飾 下靳墓地出土

澎湃新聞:這樣的展覽對梳理黃河文明有很大的意義,結合這次展覽,策展團隊還做了哪些工作,讓公眾更好的理解黃河文明的起源?

山西博物院策展團隊:在展覽宣傳上,圍繞展覽主題,在宣傳上從講座、沙龍、研討會、研學、文創開發等多渠道出發,面向各類觀眾群體,覆蓋整個展期,線上線下配合傳播,以求發揮展覽的最大效應。邀請學界專家,就文明起源、早期國家等課題舉辦多場科普講座、沙龍;利用節假日,開展面向青少年群體的動手體驗、研學遊活動;10月中旬,將在山西博物院舉辦以「黃河文明的標識體系」為主題的研討會,召集國內外專家學者深入探討中華文明起源內涵,加強學術成果轉化,推動文化遺產傳承利用;研發推出飾品、家居生活、文具、紀念章等4大類文創產品近20款,讓黃河文化走進千家萬戶。

釜灶 陶寺遺址出土

展覽海報

相關焦點

  • 「帝堯之都」與「王者聖城」隔河遙望——陶寺VS石峁的考古揭示
    結合展覽內容及展廳形制, 本次展覽分為兩大部分—— 帝堯之都 第一部分為「帝堯之都」,分布在一層南廳,主要展示陶寺遺址出土文物,並以文化相近的臨汾下靳墓地和芮城清凉寺墓地文物輔陳。
  • 陝西考古新發現:首次揭露等級森嚴的石峁文化大型墓地
    ▲遺址範圍寨山石城被考古專家認定為石峁文化次級聚落。這裡首次全面揭露的石峁文化大型墓地,四類墓葬等級區分明顯。其中第一類墓葬不僅規模較大、隨葬豐富、結構複雜,而且出現了殉人現象。此類墓葬規模次之,面積6~7平米。
  • 石峁遺址:2019年考古紀事
    2019年一號院落的發現,系首次在石峁遺址內揭露出本時期的遺蹟,當為皇城臺廢棄後新的族群在此活動的遺孓,為確定皇城臺的廢棄年代提供關鍵性證據。氣肋膜保護大棚石峁遺址所在陝北地區夏季降雨集中,極易形成暴雨,加之遺址土質結構較為疏鬆、含沙量高,夏季暴雨容易造成的山體滑坡及石牆垮塌, 成為文物保護所面臨的嚴峻問題。每逢夏季烏雲壓頂之時,其他的考古隊常常可以借天公作美小憩片刻,而我們則如臨大敵,如芒在背。
  • 石峁遺址亦大禹之刑法官獄神皐陶城堡禁地
    石峁遺址亦大禹之刑法官獄神皐陶城堡禁地倪寄如(退休工人)8月30日央視10的《探索發現/考古進行時》再對石峁遺址釋疑,使人感到對宏大的石峁遺址缺乏史料難於尋找考古訊息,但靜下心來深感只要堅持「創造性轉化
  • 石峁遺址入選「國家名片」首組《亞洲文明》特種郵票
    近日,石峁遺址外城東門景觀入選「國家名片」首組《亞洲文明》特種郵票。此次由中國郵政發行的《亞洲文明(一)》特種郵票全套6枚,計劃發行數量為720萬枚。其中,浙江良渚玉琮、陝西石峁遺址作為中國黃河—長江流域文明的文物、遺址代表,與洪水泥板、烏爾塔廟、哈拉帕印章、摩亨佐·達羅遺址共同展現了亞洲各國燦爛輝煌的古文明。石峁遺址作為中華文明黃河流域文明代表,與長江流域文明代表良渚遺址同時入選,充分體現了石峁遺址巨大的文化價值。根據有關報導,這組特種郵票票面的這六大文物和遺址背後有著豐富的文明故事。
  • 陝西石峁遺址口簧的發現與解讀(文明之聲)
    陝西石峁遺址的重要發現被評為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石峁遺址以皇城臺為中心,內、外城以石砌城垣為周界,依山就勢,堅固巍峨。考古工作者在發掘皇城臺門址及東北部護牆時發現的一批骨質口簧及與其製作相關的遺物,考古背景清晰,共存器物豐富,堪稱世界音樂史上的重要發現。
  • 石峁遺址入選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12月19日,記者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近日,美國考古學會在其期刊《考古》上評選了過去10年間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陝西石峁遺址榜上有名。圖為陝西石峁遺址皇城臺東護牆北段上部牆體(2017年9月13日攝)。
  • 石峁遺址——世界十大田野考古發現之一
    石峁遺址以"中國文明的前夜"入選2012年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世界十大田野考古發現"以及"二十一世紀世界重大考古發現"。那麼為什麼這個中國北方不知名的小城會這樣光輝的進入人們的視野呢?石峁遺址的震撼性究竟體現在何處?
  • 神木:石峁遺址 彰顯遠古文明燦爛輝煌 植樹治沙 黑色煤炭轉向綠色...
    石峁遺址 彰顯遠古文明燦爛輝煌 石峁古城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遺存,400多萬平方米的宏大石砌城址此前,可供三面禦敵的「馬面」實物最早見於漢代城牆,但石峁城址馬面的發現,將其提前了2000多年。而石峁甕城的發現,也首次將中國最早的甕城實例追溯到了距今4000年前後。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21期 陝北史前遺址石峁會是誰的城?
    1958年全國文物普查發現時代比夏代要早幾百年邵晶介紹,國人對石峁遺址的關注可追溯到大概一百年前,那時國內報紙上就有一些初步的相關記載:「在神木高家堡一帶有個遺址,可能和匈奴女王有關。」但那時對石峁遺址的性質和年代都有一些誤判。
  • 帝堯,早年奪哥哥帝位,晚年被架空,「禪讓」或有難言之隱
    司馬遷對於帝堯的記載,有很多曖昧不清的地方。歷來讀三代以前的歷史,我們都有疑惑,堯舜二君,到底是一個政權裡的兩任國君,還是兩個不同政權的國君,他們作為統治者的性質到底是什麼?黃帝因為在位時間很長,所以他的兒子們都沒能繼承帝位,首先繼承帝位的是大房家的孩子——顓頊,太子爺昌意之子,黃帝的孫子。司馬遷《五帝本紀》中的五帝世系應該是不可靠的,黃帝政權不太可能僅僅傳了五世就被夏后氏取代了,「五帝」應該只是黃帝政權中的五個佼佼者帝王而已。但是,從《五帝本紀》記載世系中,我們也能找到很多有意思的東西。
  • 黃帝時期就開始了挖井,為什麼水井的發明權卻落到了帝堯身上?
    放勳,一個混跡在伊村孩童中長大的凡人,之所以能成為堯,成為帝堯,正是他面對苦難,百折不撓,將廣眾帶入新的生活境遇。面對那場罕見的大旱,帝堯非但沒有倒下,還開闢了人類利用地下水的新紀元。《淮南子·本經訓》記載的「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的那場大旱,讓水井給化解了。這化解的記憶後來濃縮在一個亭子上。這亭子名為堯井亭,建造在臨汾市的堯廟。
  • 石峁遺址|你知道古人是什麼時候了解夏至的嗎?
    三名研究人員發表的論文介紹:經實測發現,石峁城址外城東門的門道與墩臺東北側外立面,均精確朝向4300年前的夏至日出方位角;而石峁人在建造東門前的奠基儀式中布置的4個祭祀坑朝向夏至日落方位角。石峁遺址始建於4300年前是探索文明起源一座裡程碑這篇論文第一作者為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呂宇斐,第二作者為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研究員、石峁遺址考古隊領隊孫周勇,第三作者為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石峁遺址考古隊隊員邵晶,論文標題為《石峁城址外城東門的天文考古學研究》。
  • 帝堯一共有九子,為何卻傳位於舜?戰國竹簡揭開殘酷真相!
    帝堯,帝嚳之子,位居五帝第四,古唐國君主,在古代被視為曠世賢君。根據史書記載,帝堯一共生有九子,但帝堯卻沒有傳子打算,而是準備傳位賢者,將「天下德者居之」這一原則發揮的淋漓盡致,體現出「天下為公」的高尚品質,最終帝堯傳位賢者帝舜。 沒能繼承帝位的堯之子及其後裔,在歷史舞臺上有何作為?
  • 祝賀陝西石峁遺址入選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為什麼它是石破天驚的?
    這幾天,被石峁遺址入選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刷屏了。所謂世界十大考古發現,是美國考古學會在其期刊《考古》上評選出來的過去10年間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中國有且僅有一項入選,就是位於陝北的石峁遺址。
  • 陶唐侯登大位成為帝堯 他庭院中一株異草能預報時令
    帝堯之意,人惟求舊,從前五正都是三朝元老,除金正、土正已逝世外,其餘木正、火正、水正三人,均一律起用,並派使臣前去敦請。過了幾月,平陽都城營造完工,帝堯即率領臣民遷徙,沿途人民歡迎不絕。(圖片:國立博物院藏) 一日,到了一座山邊,看見山頂滿布五色祥雲,整日不散,問當地人,據說是有好幾個月了,大約還是帝堯踐位的那時候開始起的。大家聽了,都稱頌是帝堯的盛德所感,帝堯謙遜不迭。 到了平陽之後,布置妥帖,氣象一新,正要與眾大臣討論新的朝綱,忽報務成子不知所往了,留下奏表一道,呈與帝堯,大意是說:「山野之性,不耐拘束。
  • 帝堯偶遇鹿仙女成就洞房花燭夜的美麗佳話
    帝堯是中國上古時代部落首領,因開創禪讓的先河,被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評價為「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富而不驕,貴而不舒。」美麗善良的鹿仙女據傳,在帝堯巡訪途中就偶遇此鹿仙女。正當帝堯被黑龍仙幻化成的巨蟒傷害時,說時遲那時快,鹿仙女乘駕黑龍坐騎經過,大戰數百回合後救下了帝堯。
  • 堯都區帝堯文化區入選第八批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名單
    堯都區帝堯文化區入選第八批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名單 2020-11-23 16:07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王城英雄》版本更新:跨服擺攤系統,自由交易
    風起王城,雲飛揚,塵卷如龍,英雄策馬揚槍,奔赴奇幻動作手遊《王城英雄》這一方世界開啟熱血酣戰。而今新年將至,全新版本內容揭幕:新增魔龍大陸地圖、跨服擺攤系統、燭龍裝備、開放轉職四轉……眾多精彩紛呈請諸君品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