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遺址入選「國家名片」首組《亞洲文明》特種郵票

2020-12-16 西安發布

近日,石峁遺址外城東門景觀入選「國家名片」首組《亞洲文明》特種郵票。此次由中國郵政發行的《亞洲文明(一)》特種郵票全套6枚,計劃發行數量為720萬枚。這組郵票的圖案採取景觀+文物方式設計,依次展現黃河—長江流域文明、幼發拉底河—底格裡斯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恆河流域文明的文物與遺址。其中,浙江良渚玉琮、陝西石峁遺址作為中國黃河—長江流域文明的文物、遺址代表,與洪水泥板、烏爾塔廟、哈拉帕印章、摩亨佐·達羅遺址共同展現了亞洲各國燦爛輝煌的古文明。石峁遺址作為中華文明黃河流域文明代表,與長江流域文明代表良渚遺址同時入選,充分體現了石峁遺址巨大的文化價值。根據有關報導,這組特種郵票票面的這六大文物和遺址背後有著豐富的文明故事。

via 榆林日報

相關焦點

  • 祝賀陝西石峁遺址入選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為什麼它是石破天驚的?
    這幾天,被石峁遺址入選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刷屏了。所謂世界十大考古發現,是美國考古學會在其期刊《考古》上評選出來的過去10年間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中國有且僅有一項入選,就是位於陝北的石峁遺址。
  • 石峁遺址入選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12月19日,記者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近日,美國考古學會在其期刊《考古》上評選了過去10年間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陝西石峁遺址榜上有名。圖為陝西石峁遺址皇城臺東護牆北段上部牆體(2017年9月13日攝)。
  • 石峁遺址——世界十大田野考古發現之一
    石峁遺址以"中國文明的前夜"入選2012年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世界十大田野考古發現"以及"二十一世紀世界重大考古發現"。那麼為什麼這個中國北方不知名的小城會這樣光輝的進入人們的視野呢?石峁遺址的震撼性究竟體現在何處?
  • 「考古中國」聚焦井頭山、石峁等五大遺址,揭示早期中國文明
    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今天發布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
  • 河南豫劇將登上「國家名片」,《豫劇》特種郵票明年11月將面市
    大象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周蘭11月27日,記者從河南省郵政分公司了解到,《豫劇》特種郵票正式列入2021年紀特郵票發行計劃,將於2021年11月20日面市。11月26日,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有關部門全面啟動了《豫劇》郵票的編輯、設計,並赴河南專門開展廣泛的調研論證工作。豫劇是中國五大戲劇(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評劇)之一,其中京劇已發行了生、旦、淨、醜四大角色和京劇臉譜郵票,黃梅戲於2014年發行,我省的豫劇將成為中國五大戲劇中第三個登上「國家名片」的劇種。
  • 神木:石峁遺址 彰顯遠古文明燦爛輝煌 植樹治沙 黑色煤炭轉向綠色...
    石峁遺址 彰顯遠古文明燦爛輝煌 石峁古城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遺存,400多萬平方米的宏大石砌城址 石峁遺址由皇城臺、內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且又相對獨立的石構遺存組成。外城半包圍著內城,內城又呈環形閉合狀包圍著皇城臺。
  • 陝西石峁遺址口簧的發現與解讀(文明之聲)
    陝西石峁遺址的重要發現被評為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石峁遺址以皇城臺為中心,內、外城以石砌城垣為周界,依山就勢,堅固巍峨。考古工作者在發掘皇城臺門址及東北部護牆時發現的一批骨質口簧及與其製作相關的遺物,考古背景清晰,共存器物豐富,堪稱世界音樂史上的重要發現。
  • 「帝堯之都」與「王者聖城」隔河遙望——陶寺VS石峁的考古揭示
    此項展覽已入選國家文物局2020年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重點推介項目,是打造「遊山西 讀歷史」文化旅遊品牌的重要舉措。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21期 陝北史前遺址石峁會是誰的城?
    這是一個三次入選「六大」考古新發現、兩次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史前遺址;這是一座文獻中沒有記載,卻擁有金字塔般建築、包含三重城垣的超大型史前城址,城址核心區域已具備早期宮城性質。位於陝北神木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石峁遺址,究竟會是誰的城?
  • 《查幹湖》特種郵票發行 首發儀式在松原舉行
    人民網松原10月18日電 (王海躍)18日,中國郵政發行《查幹湖》特種郵票,首發儀式在吉林省松原市舉辦。中國集郵總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任永信,吉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陳雨點,松原市委副書記、市長於強,吉林省郵政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巨登照,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吉林省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李革平共同為郵票揭幕。
  • 石峁遺址|你知道古人是什麼時候了解夏至的嗎?
    石峁遺址始建於4300年前是探索文明起源一座裡程碑這篇論文第一作者為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呂宇斐,第二作者為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研究員、石峁遺址考古隊領隊孫周勇,第三作者為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石峁遺址考古隊隊員邵晶,論文標題為《石峁城址外城東門的天文考古學研究》。
  • 遠古人類的活動場所,石峁遺址的初步探討
    在陝西榆林市的北部,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在那片土地上發掘出了令人震驚的史前文明遺址,那個遺址的規模很大,據考證說是史前最大的遺址,那麼我們心裡便會產生疑問,為什麼會在這個稍微偏遠的地方,會出現這麼大規模的遺址?為什麼華夏先民會在這裡生活?四千年前的這裡是個什麼樣子?
  • 帝堯之都與石峁王城首次「相會」的背後
    山西陶寺遺址與陝西石峁遺址,是4000多年前分處南流黃河南北兩端的臨汾盆地和河套地區的兩大遺址。隨著石峁與陶寺考古新發現的不斷披露,對二者的對比研究以及關於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過程多元性的再反思等相關學術問題也在不斷推進。「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和石峁的考古揭示特展」正在山西博物院展出。展覽何以就石峁和陶寺兩處遺址進行對比展?石峁是否為黃帝居所?
  • 石峁遺址:2019年考古紀事
    之所以平凡,是因為本年度工作接續上一年,工作地點不曾變換,考古隊員們依舊在皇城臺上揮灑汗水;之所以不平淡,是因為突然湧出的顛覆性發現不斷挑戰我們已有的認知,而這些新發現再次將石峁遺址推上「十大」和「六大」的榮譽殿堂。
  • 陝西石峁遺址入選《考古》雜誌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群眾新聞網12月19日消息,美國考古學會期刊《考古》近日在其2021年1月/2月期刊上評選了過去十年間的十大考古發現,中國陝西石峁遺址榜上有名。十大考古發現分別如下。在過去的十年中,包括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孫周勇在內的發掘者揭露了一座擁有巨大防禦工事和複雜基礎設施的石城,數以千計的豪華文物,以及一座230英尺高的階梯式金字塔,這是石峁統治者和領導家族的住所。該遺址的年代和地理位置都令人驚訝,因為人們認為,中華文明是在石峁建立大約500年後首先在中原發展起來的。「這個發現真的令我和其他考古學家感到迷惑,」孫周勇說, 「石峁揭示了中國城市化的獨特軌跡。
  • 跨越四千年的文明對話
    近幾年兩個遺址以及與兩個遺址相關聯的遺址都不斷有考古新發現,持續引起學界和社會公眾關注。近日,在山西博物院展出的《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首次將數年考古的成果集中展示,曾經隔河相望 的「文明」第一次擺在了一處,讓觀眾可以透物見史、透物見人,找尋4000年前黃河兩岸發生的交流、碰撞、融合的故事。
  • 文物大省陝西5年來考古發掘古遺址古墓葬1.6萬處出土文物4萬餘件組
    「十三五」期間,陝西省投入54億元實施文物保護維修工程335項,完成革命舊址保護修繕和環境治理254處,修復可移動文物2.4萬餘件(組)。完成第一次國有可移動文物普查,開展長徵、抗戰和石窟寺、秦嶺地區、黃河沿線等文物專項調查,基本摸清文物家底。
  • 山西省5家博物館展覽被國家文物局推介
    近日,由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文物報社等單位承辦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座談會在遼寧省博物館召開。 在此次會議中,山西共有5家博物館選送的展覽入選,大同市博物館《銅耀大同——古代銅造藝術陳列》、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博物館《美成天龍——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展》、壺關縣文物博物館《抗大一分校在壺關》、夏縣博物館《夏縣西村時代生活展》等4個項目獲得一般推介,山西博物院選送的《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和石峁的考古揭示特展》獲得重點推薦。
  • 《辛丑年》特種郵票首發
    昨天,鼓樓郵局工作人員展示《辛丑年》特種郵票。南報融媒體記者 段仁虎攝 南報網訊(融媒體記者  王健  通訊員  郭醒  周蘋)  1月5日,南京郵政聯合牛首山文化風景區舉行《辛丑年》特種郵票首發儀式,南京地區首個彩色郵資機戳也於當日正式啟用。2021年是農曆辛丑年,即十二生肖的牛年。《辛丑年》特種郵票1套2枚,圖案名稱分別為「奮發圖強」和「牛年大吉」,全套郵票面值2.40元,小本票12元。
  • 陝西石峁遺址入選《考古》期刊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系未知王國
    美國考古學會期刊《考古》近日在其2021年1月/2月期刊上評選了過去十年間的十大考古發現,中國陝西石峁遺址榜上有名。十大考古發現分別如下。在過去的十年中,包括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孫周勇在內的發掘者揭露了一座擁有巨大防禦工事和複雜基礎設施的石城,數以千計的豪華文物,以及一座230英尺高的階梯式金字塔,這是石峁統治者和領導家族的住所。該遺址的年代和地理位置都令人驚訝,因為人們認為,中華文明是在石峁建立大約500年後首先在中原發展起來的。「這個發現真的令我和其他考古學家感到迷惑,」孫周勇說,「石峁揭示了中國城市化的獨特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