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遺址是中國已經發現的龍山晚期至夏早期規模最大的城址。位於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禿尾河北側山峁上,地處陝北黃土高原北部邊緣。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峁遺址以"中國文明的前夜"入選2012年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世界十大田野考古發現"以及"二十一世紀世界重大考古發現"。
那麼為什麼這個中國北方不知名的小城會這樣光輝的進入人們的視野呢?石峁遺址的震撼性究竟體現在何處?
石峁遺址的龐大和歷史悠久。 石峁遺址發現了體量巨大、結構複雜、技術先進的門址、石城牆、壁畫、墩臺和內外甕城等重要遺蹟。特別是甕城,是中國目前已知最早的甕城。在此之前考古學界已知最早的甕城是北魏洛陽古城,而石峁把這一歷史年限大大地推前了。
此外根據考古學者對石峁城牆中的木頭等進行碳14的測定,發現其歷史年代上限約為公元前2200年強,下限大約在夏初期。真可謂是中華文明的前夜。
石峁的玉器 1976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戴應新調查遺址並且徵集一批玉器、陶器(當年收的時候僅僅是一件幾毛錢哦,即便如此也經費不足未能全部收購徵集)。其中玉器127件引人注目。後來許多國外博物館及學術中心收藏的同類玉器都被追溯至陝西神木石峁遺址。
其中包括牙璋、玉璧、人頭像、玉鷹等。後來考古學者進行發掘工作的時候,當地老農告訴工作人員很多玉器是在古城牆中發現的。之後考古人員真的在一段城牆中發現一件玉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孫周勇院長稱之為「藏玉於石」。
甚至還有玉門瑤臺的猜想,在《竹書紀年》和《晏子春秋》中都有關於玉門瑤臺的記載。這些命名可能真的和玉石材料有關。
城址的技術先進 石峁考古勘探確認了石峁遺址由"皇城臺"、內城、外城三座石峁遺址基本完整並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調查發現,石峁石城分為外城和內城,內城牆體殘長2000米,面積約235萬平方米;外城牆體殘長2.84千米,面積約425萬平方米。
其中皇城臺據是當地人的說法,當地人「皇」和「王」讀音相近,可能叫王城臺更準確。
據估計其城牆規模可能高5米。並且建有甕城。甕城是在城門外圍建造的圓形或者方形建築,目的在於城門不直接暴露在外。從外進城還正好能欣賞甕城旁的壁畫。
另外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其外城東門朝向正是4300年前夏至日的方位角。可見其當時科學技術,特別是天文學已經萌芽並且能夠應用。
當地人們生活較為富足文化燦爛在其中出土的壁畫是是目前我國新石器時代最大規模的壁畫。在顏料應用上也很先進。此外出土的墓葬中發現大量陪葬物。有一部分人頭骨經研究和城內人存在
差異,可以推斷他們可能外掠奪人口用來祭祀等。
在城中貴族居住區發掘中發現大量精巧的骨針。其數目遠遠大於其人口需求。學者懷疑骨針可能是另有他途。或許和身份階層有關。
此外還有大量的雕刻。特別應該在意的有幾個符號很像甲骨文中的字,或許石峁和甲骨文的起源也有關系,但目前不能肯定。
根據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結果報告,中華文明起源是多元化發展的,而石峁遺址為代表的文化遺址無疑在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甚至不可或缺的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