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遺址亦大禹之刑法官獄神皐陶城堡禁地

2020-12-19 破解人類歷史之謎

石峁遺址亦大禹之刑法官獄神皐陶城堡禁地

倪寄如(退休工人)

8月30日央視10的《探索發現/考古進行時》再對石峁遺址釋疑,使人感到對宏大的石峁遺址缺乏史料難於尋找考古訊息,但靜下心來深感只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史研原則,石峁遺址謎蒙的破解也需除去史研的多餘律條而相信大政方針群策群力……

既然知道陝西高家堡石峁遺址距今有4200年左右的歷史,且通往「皇城臺」踏石上的「『五個口』帶『小辮子』」的字符已被筆者確認為「圄亅(厥)」又易懺悔「覺悟」之意,為此筆者也在反覆地對網發過的觀點進行回頭看,堅持以唯物辯證歷史觀審視以往自身史研探討的不足與問題……

中華民族的華漢「六書」文化自古博大精深兼收並蓄,而畫地為牢的史地大腕故步自封固化思維只能是差之毫厘謬以千裡,作為深山裡的石峁古城選址偏遠且交通不便難於作為大型都城,但是石峁遺址工程浩大又如何聚集如此龐大的勞動力,這就是因為石峁遺址是大禹之刑法官皐陶獄神所轄城堡,皐陶家族自黃帝時代始終管轄著具有其時已知世界優質煤炭的神木地區(其時已有冶鍊金屬技術)……相傳虞夏之華夏皐陶(又作:皋繇)字庭堅約為前2220/2113年在世,史傳的「皐陶謨(謨/謀:政策)」「大禹謨」都對皐陶的法制原則大加讚許,據傳若不是皐陶先逝就可以成為了夏禹選定的繼承人,但歷史的期許確與歷史的現實有別也在其主觀之駕馭……石峁所在的高家堡其「高」也「皐」具有皐陶本色,石峁之「峁」又通「陶/繇(同茂/卯)」與「謨」同也留下了皐陶謨的歷史足跡,通往「皇城臺」踏石上的懺悔「覺悟(亅圄)」二字與疊字「回圄/悔悟」也為皐陶執法之長,其「圄」也「圉、敔、獄」也為「罪疑惟輕…」開歷史先例……石峁所在的神木地區也是罪人「倒煤」「生靈塗炭」之所,可知古埃及「蠍王權標頭」其蠍王腳下也是「樹化煤炭」之俘虜挖煤的大寫意,石峁其「峁」也「卯」喻門向東方開啟「二月、萬物『茂』地而出」,石峁城池屬於執法古堡必須威嚴堅固多加防範且城牆埋玉喻示「禹、圄、圉、敔(也為樂器、又為衙、禁)、獄」……

伴隨著石峁遺址為皐陶古城的判斷其所呈現的各種歷史文化特殊現象就可以逐步迎刃而解,也可知其高家堡與石峁的得名確實關係著華漢「六書」文化的變易,在此筆者只能又提出一些不同的見解,但絕不打算影響專業史研人的精雕細刻深思熟慮……

附、摘自「大禹謨」——……禹曰:「朕德罔克,民不依。皋陶邁種德,德乃降,黎民懷之。帝念哉!念茲在茲,釋茲在茲,名言茲在茲,允出茲在茲,惟帝念功。」帝曰:「皋陶,惟茲臣庶,罔或幹予正。汝作士,明於五刑,以弼五教。期於予治,刑期於無刑,民協於中,時乃功,懋哉。」皋陶曰:「帝德罔愆,臨下以簡,御眾以寬;罰弗及嗣,賞延於世。宥過無大,刑故無小;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好生之德,洽於民心,茲用不犯於有司。」帝曰:「俾予從欲以治,四方風動,惟乃之休。」帝曰:「來,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賢。克勤於邦,克儉於家,不自滿假,惟汝賢。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績,天之歷數在汝躬,汝終陟元後。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可愛非君?可畏非民?眾非元後,何戴?後非眾,罔與守邦?欽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願,四海困窮,天祿永終。惟口出好興戎,朕言不再。」……

**筆者自05年網發《山海經大破譯》等約900篇文章、篇篇均有新意、近為:陳寅恪的「恪」正音「客」易音「雀」依典可解、雙槐樹遺址有歸藏河圖洛書召喚史研唯物辯證、葛劍雄的王者榮耀勿把歷史玩成個人價值觀的遊戲、重釋大唐壁畫《客使圖》看中央之國舉世宏觀、石峁遺址的回頭看呼喚對中華史研的辨證宏觀、白鹿原西漢大墓為更始帝劉玄墓所隱墓志銘可鑑、濮陽西水坡星圖是伏羲八卦圖展世界經緯先河、西周晚期青銅輪牙馬車與賀家村老子墓地探討、陳倉賀家村昔雞簋銘文與diangdiang面字謎奧妙、古史研究需回頭看要永葆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破譯《山海經/南山經第一》西藏部分再進展、史界(地)大腕葛劍雄應端正思維理念改正學術錯誤(也可查人民網、新華網、或百家號/倪寄如破解人類歷史之謎)

相關焦點

  • 石峁遺址入選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12月19日,記者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近日,美國考古學會在其期刊《考古》上評選了過去10年間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陝西石峁遺址榜上有名。圖為陝西石峁遺址皇城臺東護牆北段上部牆體(2017年9月13日攝)。
  • 陝西石峁遺址口簧的發現與解讀(文明之聲)
    陝西石峁遺址的重要發現被評為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石峁遺址以皇城臺為中心,內、外城以石砌城垣為周界,依山就勢,堅固巍峨。考古工作者在發掘皇城臺門址及東北部護牆時發現的一批骨質口簧及與其製作相關的遺物,考古背景清晰,共存器物豐富,堪稱世界音樂史上的重要發現。
  • 石峁遺址——世界十大田野考古發現之一
    石峁遺址以"中國文明的前夜"入選2012年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世界十大田野考古發現"以及"二十一世紀世界重大考古發現"。那麼為什麼這個中國北方不知名的小城會這樣光輝的進入人們的視野呢?石峁遺址的震撼性究竟體現在何處?
  • 石峁遺址:2019年考古紀事
    氣肋膜保護大棚石峁遺址所在陝北地區夏季降雨集中,極易形成暴雨,加之遺址土質結構較為疏鬆、含沙量高,夏季暴雨容易造成的山體滑坡及石牆垮塌, 成為文物保護所面臨的嚴峻問題。每逢夏季烏雲壓頂之時,其他的考古隊常常可以借天公作美小憩片刻,而我們則如臨大敵,如芒在背。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21期 陝北史前遺址石峁會是誰的城?
    近日,「陝西文物探探探」走進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陳列室,邀請石峁遺址考古隊副隊長、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邵晶,通過視頻直播為127萬人次網友講述了石峁遺址近年來的考古新發現,以及由此對中國史前文明的思考。A.石峁遺址是如何發現的?
  • 帝堯之都與石峁王城首次「相會」的背後
    山西陶寺遺址與陝西石峁遺址,是4000多年前分處南流黃河南北兩端的臨汾盆地和河套地區的兩大遺址。隨著石峁與陶寺考古新發現的不斷披露,對二者的對比研究以及關於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過程多元性的再反思等相關學術問題也在不斷推進。「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和石峁的考古揭示特展」正在山西博物院展出。展覽何以就石峁和陶寺兩處遺址進行對比展?石峁是否為黃帝居所?
  • 祝賀陝西石峁遺址入選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為什麼它是石破天驚的?
    這幾天,被石峁遺址入選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刷屏了。所謂世界十大考古發現,是美國考古學會在其期刊《考古》上評選出來的過去10年間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中國有且僅有一項入選,就是位於陝北的石峁遺址。
  • 石峁遺址入選「國家名片」首組《亞洲文明》特種郵票
    近日,石峁遺址外城東門景觀入選「國家名片」首組《亞洲文明》特種郵票。此次由中國郵政發行的《亞洲文明(一)》特種郵票全套6枚,計劃發行數量為720萬枚。這組郵票的圖案採取景觀+文物方式設計,依次展現黃河—長江流域文明、幼發拉底河—底格裡斯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恆河流域文明的文物與遺址。其中,浙江良渚玉琮、陝西石峁遺址作為中國黃河—長江流域文明的文物、遺址代表,與洪水泥板、烏爾塔廟、哈拉帕印章、摩亨佐·達羅遺址共同展現了亞洲各國燦爛輝煌的古文明。
  • 石峁遺址|你知道古人是什麼時候了解夏至的嗎?
    石峁遺址始建於4300年前是探索文明起源一座裡程碑這篇論文第一作者為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呂宇斐,第二作者為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研究員、石峁遺址考古隊領隊孫周勇,第三作者為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石峁遺址考古隊隊員邵晶,論文標題為《石峁城址外城東門的天文考古學研究》。
  • 「考古中國」聚焦井頭山、石峁等五大遺址,揭示早期中國文明
    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今天發布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
  • 「帝堯之都」與「王者聖城」隔河遙望——陶寺VS石峁的考古揭示
    (陶寺遺址平面示意圖) 「這兩座城既有關聯,也有區別,」山西博物院副院長張慧國表示,陶寺遺址為夯土城,而石峁遺址是石頭城,築城風格亦不同。
  • 神木:石峁遺址 彰顯遠古文明燦爛輝煌 植樹治沙 黑色煤炭轉向綠色...
    石峁遺址 彰顯遠古文明燦爛輝煌 石峁古城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遺存,400多萬平方米的宏大石砌城址 石峁遺址由皇城臺、內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且又相對獨立的石構遺存組成。外城半包圍著內城,內城又呈環形閉合狀包圍著皇城臺。
  • 遠古人類的活動場所,石峁遺址的初步探討
    在陝西榆林市的北部,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在那片土地上發掘出了令人震驚的史前文明遺址,那個遺址的規模很大,據考證說是史前最大的遺址,那麼我們心裡便會產生疑問,為什麼會在這個稍微偏遠的地方,會出現這麼大規模的遺址?為什麼華夏先民會在這裡生活?四千年前的這裡是個什麼樣子?
  • 陝西考古新發現:首次揭露等級森嚴的石峁文化大型墓地
    ▲遺址範圍寨山石城被考古專家認定為石峁文化次級聚落。這裡首次全面揭露的石峁文化大型墓地,四類墓葬等級區分明顯。其中第一類墓葬不僅規模較大、隨葬豐富、結構複雜,而且出現了殉人現象。該遺址位於石峁遺址東北約60公裡處,處在黃河一級支流石馬川中遊,在其南岸的黃土梁峁上,石馬川由此向東南約25公裡匯入黃河。寨山石城發現並初步確認於2015年。當年10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會同榆林市文物保護研究所、府谷縣田家寨鎮政府對寨山遺址進行了全面考古調查,初步認定寨山遺址包含一處重要的龍山時代石城聚落,城內面積約60萬平方米。
  • 陝西石峁遺址入選《考古》雜誌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群眾新聞網12月19日消息,美國考古學會期刊《考古》近日在其2021年1月/2月期刊上評選了過去十年間的十大考古發現,中國陝西石峁遺址榜上有名。十大考古發現分別如下。在過去的十年中,包括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孫周勇在內的發掘者揭露了一座擁有巨大防禦工事和複雜基礎設施的石城,數以千計的豪華文物,以及一座230英尺高的階梯式金字塔,這是石峁統治者和領導家族的住所。該遺址的年代和地理位置都令人驚訝,因為人們認為,中華文明是在石峁建立大約500年後首先在中原發展起來的。「這個發現真的令我和其他考古學家感到迷惑,」孫周勇說, 「石峁揭示了中國城市化的獨特軌跡。
  • 敢和魯迅硬剛的學者,考證大禹為動物,屢遭誤解
    在著名的《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中,顧頡剛談到了古史中大禹的追蹤溯源問題。顧頡剛認為,《商頌·長發》:「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商族人的眼中,大禹是神,是上天派下的神整治洪水。到了周族,「奄有下土,纘禹之緒」,人們認禹為最古的人王。
  • 大禹或非神話人物,安徽禹會村遺址的發現,為大禹治水足跡添新證
    因為位於它西南部,年代略早的良渚文化莫角山遺址,有面積約30萬平方米的長方形人工大土臺,僅僅這人工修建的豪華宮城部分,面積就差不多是禹會城的2倍。而同一時間,江漢平原漢水之東,有石家河古城,面積可達120萬平方米,更遠超禹會村龍山城。雖然禹會城面積不如他城,但也是迄今淮河中遊地區規模最大的龍山城址了,由此也可以推測,淮河中遊地區在龍山晚期地位並不突出。
  • 陝西石峁遺址入選《考古》期刊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系未知王國
    美國考古學會期刊《考古》近日在其2021年1月/2月期刊上評選了過去十年間的十大考古發現,中國陝西石峁遺址榜上有名。十大考古發現分別如下。在過去的十年中,包括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孫周勇在內的發掘者揭露了一座擁有巨大防禦工事和複雜基礎設施的石城,數以千計的豪華文物,以及一座230英尺高的階梯式金字塔,這是石峁統治者和領導家族的住所。該遺址的年代和地理位置都令人驚訝,因為人們認為,中華文明是在石峁建立大約500年後首先在中原發展起來的。「這個發現真的令我和其他考古學家感到迷惑,」孫周勇說,「石峁揭示了中國城市化的獨特軌跡。
  • 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考古中國再次聚焦新...
    4000年前中國北方地區早期國家形態中等級意識和喪葬禮制石峁周邊龍山時代石城聚落的調查和發掘是石峁大遺址考古工作和「考古中國」重大課題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次在周邊石城聚落調查取得新進展,新發現龍山時代石城20餘座,遍及榆林地區黃甫川、佳蘆河等黃河一級支流流域,面積從數千平米到400萬平米不等,規模差異明顯,其中府谷寨山石城約60萬平方米,屬於石峁文化的二級聚落。「如果說石峁是整個石峁集團或者王國的都邑性質遺址,寨山可能是相當於市一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