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航拍圖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大河網訊(河南日報記者溫小娟)在商代,通常拿什麼來進行祭祀?祭祀的禮儀有哪些?作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聚落,濟源柴莊遺址最新考古發現中有高等級墓葬、夯土基址以及牲畜祭祀坑和甲骨文記載的罕見人祭遺存,為研究商周時期社會形態及禮制提供重要的實物資料和學術價值。
「當前,大家最關注的就是這具呈跪姿、雙手交叉放在胸前的人祭遺存,其形態能夠跟甲骨文記載對照,在全國實屬罕見。」4月13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濟源柴莊遺址發掘項目負責人梁法偉向記者展示濟源柴莊遺址考古發掘照片時說,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記載有「社、示、壇、坎」四類祭祀活動,其中的「坎」,指的就是將人或是牲畜放在坑中祭祀的方式。
梁法偉說,人祭在商代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在殷墟、鄭州商城以及偃師二里頭和偃師商城等夏商遺址中都曾發現有不少人祭遺存,但多為躺姿,或是完整人骨,或只有身體的某一部分。
值得關注的是,該處遺址還發現了晚商時期排列有序、呈南北向的高等級墓葬、夯土基址、祭祀坑等。高等級墓葬旁邊還發掘了一處房址,但周邊發掘區域卻少見人類日常生活痕跡。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王豪推測,這可能與《周禮·春官》中記載的掌管墓地的「冢人」有關,或許在商代就有「冢人」的存在。
另外,在北區墓葬南側還發現有建造考究的水井,約9.7米深,上部有夯土井臺。從發掘情況看,未發現和取水相關痕跡。「既然不是取水用,那是不是具有冷藏的功能?按照文獻記載,周代貴族的祭祀或宴會,盛夏時,無論餚饌還是飲料,都要用冰塊來加以冰鎮。」王豪說,一般文獻記載都是後世記載,那麼是否在商代就有了「藏冰」「用冰」風俗呢?他們是否將水井作為「冰窖」,冬天將冰塊儲存起來,等到夏天時拿出來使用?在接下來的考古發掘中將朝著這個方向進行論證,對當時社會禮制及整個墓葬制度深入研究。
柴莊遺址位於濟源市天壇路街道辦事處柴莊村。2019年3月起,為配合濟源市延慶外國語學校、商住樓等兩個基建項目,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6000平方米。經調查和勘探確認,柴莊遺址是一處面積達30萬平方米的大型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聚落遺址。
「這個項目可以說實現了考古發掘保護和基本建設的『雙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介紹,柴莊遺址北依太行山,南臨黃河,是商王朝經略晉南的要地,是文獻記載的周伐商的必經之地。目前,該遺址延慶外國語學校部分已進行原址保護,商住樓項目的建築用地改為文化用地,將來可能建成考古遺址公園惠及廣大百姓。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