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柴莊遺址發現罕見人祭遺存 商晚期或有「冢人」「冷藏室」等現象

2020-12-04 騰訊網

遺址航拍圖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大河網訊(河南日報記者溫小娟)在商代,通常拿什麼來進行祭祀?祭祀的禮儀有哪些?作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聚落,濟源柴莊遺址最新考古發現中有高等級墓葬、夯土基址以及牲畜祭祀坑和甲骨文記載的罕見人祭遺存,為研究商周時期社會形態及禮制提供重要的實物資料和學術價值。

「當前,大家最關注的就是這具呈跪姿、雙手交叉放在胸前的人祭遺存,其形態能夠跟甲骨文記載對照,在全國實屬罕見。」4月13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濟源柴莊遺址發掘項目負責人梁法偉向記者展示濟源柴莊遺址考古發掘照片時說,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記載有「社、示、壇、坎」四類祭祀活動,其中的「坎」,指的就是將人或是牲畜放在坑中祭祀的方式。

梁法偉說,人祭在商代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在殷墟、鄭州商城以及偃師二里頭和偃師商城等夏商遺址中都曾發現有不少人祭遺存,但多為躺姿,或是完整人骨,或只有身體的某一部分。

值得關注的是,該處遺址還發現了晚商時期排列有序、呈南北向的高等級墓葬、夯土基址、祭祀坑等。高等級墓葬旁邊還發掘了一處房址,但周邊發掘區域卻少見人類日常生活痕跡。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王豪推測,這可能與《周禮·春官》中記載的掌管墓地的「冢人」有關,或許在商代就有「冢人」的存在。

另外,在北區墓葬南側還發現有建造考究的水井,約9.7米深,上部有夯土井臺。從發掘情況看,未發現和取水相關痕跡。「既然不是取水用,那是不是具有冷藏的功能?按照文獻記載,周代貴族的祭祀或宴會,盛夏時,無論餚饌還是飲料,都要用冰塊來加以冰鎮。」王豪說,一般文獻記載都是後世記載,那麼是否在商代就有了「藏冰」「用冰」風俗呢?他們是否將水井作為「冰窖」,冬天將冰塊儲存起來,等到夏天時拿出來使用?在接下來的考古發掘中將朝著這個方向進行論證,對當時社會禮制及整個墓葬制度深入研究。

柴莊遺址位於濟源市天壇路街道辦事處柴莊村。2019年3月起,為配合濟源市延慶外國語學校、商住樓等兩個基建項目,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6000平方米。經調查和勘探確認,柴莊遺址是一處面積達30萬平方米的大型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聚落遺址。

「這個項目可以說實現了考古發掘保護和基本建設的『雙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介紹,柴莊遺址北依太行山,南臨黃河,是商王朝經略晉南的要地,是文獻記載的周伐商的必經之地。目前,該遺址延慶外國語學校部分已進行原址保護,商住樓項目的建築用地改為文化用地,將來可能建成考古遺址公園惠及廣大百姓。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濟源發現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聚落:商晚期或有了「冢人」未來或建...
    祭祀的禮儀有哪些?作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聚落,濟源柴莊遺址最新考古發現中有高等級墓葬,夯土基址以及牲畜祭祀坑和甲骨文記載的罕見人祭遺存,為研究商周時期社會形態及禮制提供重要的實物資料和學術價值。「當前,大家最關注的就是這具呈跪姿、雙手交叉放在胸前,能夠跟甲骨文字形對照上的人祭遺存」4月13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濟源柴莊遺址發掘項目負責人梁法偉向記者展示濟源柴莊遺址考古發掘照片時說,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坎」指的就是將人或是牲畜放在坑中祭祀的方式。
  • 36項新發現角逐2019考古「奧斯卡」 河南六個項目獲「提名」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啟動,在這個素有考古界「奧斯卡」的評選中,今年共有36個項目作為初評候選項目入選,河南有靈寶城煙遺址、濟源柴莊遺址等6個項目入圍,將角逐「十大」。
  • 河南出土商朝大墓,墓中驚現兩具人骸,專家:他們自願當「祭品」
    2019年中下旬,河南省文物部門於濟源柴莊遺址,發現商朝大規模墓葬群。這座墓葬群中不乏有高等級墓葬,通過夯土基址以及牲畜祭祀坑,還有墓中出土的甲骨文,提供了非常多的歷史研究價值。根據出土的文物遺址結合文獻資料,至少西漢之前,封建統治者非常喜歡用牛羊馬這些牲畜以及活人當做祭品。這座柴莊遺址商代中晚期墓葬群,其中有兩具人骸也是引起了考古學家的關注。這兩具人形骸骨出土時保存比較完整,骸骨姿勢都非常奇怪。這二人生前應該是呈現跪姿狀態,雙手交叉放在胸前,大腿以及膝蓋還有小腿呈u形進行彎曲。
  • 新疆吉仁臺溝口遺址大型石構遺存身份確認:系高等級貴族墓葬
    發現邊長120米石構建築據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部主任、該遺址的考古發掘負責人阮秋榮介紹,這處石構遺存位于吉仁臺溝口遺址南部,距離遺址的居住區約1公裡,屬于吉仁臺溝口遺址的主要組成部分考古工作者發現,石構遺存墳冢面積近1.5萬平方米,其邊緣高約1.5至2米,中心高約4.5米,呈正方形。四周是石砌圍牆,牆體由層層石板交錯壘砌。繼續解剖清理發現,牆內竟然有數條石條帶匯聚到墓室,這些石條帶用較小礫石或卵石壘砌,間距在0.5至2米不等,最寬一處為7米。「從上空看,這些石條帶以墓室中心向周邊輻射擴散,猶如太陽周邊的萬丈光芒。」阮秋榮說。
  • 寧波首次考古發現漢晉水井群!位於慈城一處延續5000餘年的聚落遺址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春秋戰國時期一件鎏金銅帶鉤,在浙江地區較為罕見;還有一處漢晉水井群,系寧波地區首次發現。其中——河姆渡文化四期(距今約5600-5300年)和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500年)遺物主要出土於發掘區北部,多為碎陶片,可辨器型有雙鼻壺、鼎、豆、罐等。廣富林文化(距今約4200-3900年)遺存發現於遺址第④層,遺蹟現象包括房址、灰坑、柱坑、木構護岸等。
  • 湖北屈家嶺遺址發現長江中遊最早旱作物粟遺存
    原標題:湖北屈家嶺遺址發現長江中遊最早旱作物粟遺存  記者7日從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湖北屈家嶺遺址考古發現取得階段性成果,這一遺址出土距今約5600年至5300年的33粒炭化粟粒。植物考古工作者認為,這是長江中遊經測定證實的最早的粟遺存,是北方旱作農業傳入長江中遊的最早證據。
  • 學堂梁子遺址富集現象全國唯一
    ■記者 冰客特約記者 蘭昌林 姬廷順 本報訊11月28日,中國·鄖陽「鄖縣人」頭骨化石發現3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鄖陽區結束。研討會上,專家學者發表最新研究成果並達成共識,學堂梁子遺址富集現象全國唯一,世界罕見。
  • 2018年度夏商周考古發現與研究學習綜述(上)
    他們以灤縣後遷義遺址的編年作為基礎,對冀東地區龍山至晚商時期的考古學遺存進行了編年排序和文化譜系進行了分析。他們認為冀東龍山中晚期遺存與啞叭莊一期遺存同類;夏商時期的遺存是否能夠劃歸大坨頭文化尚需斟酌;晚商至西周初期的遺存則屬於圍坊三期文化;西周時期遺存不多,但和張家園上層文化比較接近。
  • 陝西發現遺址石雕是怎麼回事?可分為哪幾大類?有何意義?
    遺址是指人類活動的遺蹟,具有考古研究。今日,陝西發現遺址石雕引發大家關注,那麼,陝西發現遺址石雕可分為哪幾大類?有何意義呢?一、陝西發現遺址石雕是怎麼回事?據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日介紹,近幾年考古工作者在石峁遺址核心區域皇城臺大臺基南護牆處發現70餘件精美石雕。二、可分為哪幾大類?陝西發現遺址石雕雕刻內容大致可分為「神面」、人面、「神獸」、動物和符號五類。
  • 崗上遺址有可能是(少昊都城)
    崗上遺址位於滕州市東沙河鎮陳崗村東北500 米,2019年被授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遺址。少昊生於窮桑(山亭桑村鎮地名為鄰崗上遺址)因他能繼承太昊伏羲氏的德行,故稱少昊或小昊。
  • 安徽蒙城有一處5000年人類文化遺址,被稱為「中國原始第一村」
    這裡曾是華夏古文明發源地之一,因此存有不少古代遺址。其中最為著名的一處人類文化遺址,距今已有5000年歷史,是華夏原始社會新石器晚期聚落遺存,在國內十分罕見。這個遺址,就是尉遲寺遺址。尉遲寺遺址,因唐代名將尉遲敬德曾在此屯兵建寺而得名,主要為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兩個時期的文化堆積,是原始社會中晚期的遺存。
  • 長恨歌驪宮遺址被發現!為現存唯一唐代高臺建築遺存
    為現存唯一唐代高臺建築遺存 央視   2020-09-27 21:41 [摘要] 長恨歌驪宮遺址被發現!
  • 大禹或非神話人物,安徽禹會村遺址的發現,為大禹治水足跡添新證
    因為位於它西南部,年代略早的良渚文化莫角山遺址,有面積約30萬平方米的長方形人工大土臺,僅僅這人工修建的豪華宮城部分,面積就差不多是禹會城的2倍。而同一時間,江漢平原漢水之東,有石家河古城,面積可達120萬平方米,更遠超禹會村龍山城。雖然禹會城面積不如他城,但也是迄今淮河中遊地區規模最大的龍山城址了,由此也可以推測,淮河中遊地區在龍山晚期地位並不突出。
  • 5300年前「湖北人」吃什麼?屈家嶺遺址發現33粒炭化粟粒
    記者7日從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湖北屈家嶺遺址考古發現取得階段性成果,這一遺址出土距今約5600年至5300年的33粒炭化粟粒。植物考古工作者認為,這是長江中遊經測定證實的最早的粟遺存,是北方旱作農業傳入長江中遊的最早證據。
  • 浙江發現延續五千餘年聚落 將完善寧波考古學文化序列
    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工作人員丁風雅表示,該遺址堆積北高南低,呈緩坡狀,深度約2.5至3米,年代可劃分為河姆渡文化四期、良渚文化、廣富林文化、馬橋文化、商周、春秋戰國、漢晉、唐宋和明清9個時段,主體遺存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
  • 「考古中國」聚焦井頭山、石峁等五大遺址,揭示早期中國文明
    動物種屬與年齡的季節性表徵,為論證該遺址為常年定居聚落提供了證據。遺址二至三期出土大量植物遺存,有栽培作物粟黍以及野生植物山杏、大籽蒿、藜等。其中,黍是我國目前有直接測年數據的最早的黍類遺存之一,為探討黍的馴化與早期栽培提供重要材料。
  • 文物|哈民遺址:開啟五千年文明塵封記憶
    哈民考古遺址公園位於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鎮境內,距通遼市城區50公裡。哈民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大型史前聚落遺址,距今約5500-5000年,已探明遺址面積17萬平方米。目前遺址發掘總面積8200餘平方米,清理出房址81座、灰坑61座、墓葬14座、環壕2條,出土石器、玉器、陶器、骨器、蚌器等文物近2000餘件,碳化的黍、粟、大籽蒿、大麻等植物種子80多萬粒,人骨205例。保存完整的史前房屋木質構架、麻點文陶器、人骨遺骸等文物,再現了史前文明,被考古學家命名為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哈民文化。
  • 遼上京遺址發現人頭祭祀坑 有14具頭骨和骸骨(圖)
    考古學家正在清理和鑑定殉人祭祀坑內的遺存新華社圖原標題:遼上京遺址發現人頭祭祀坑新華社呼和浩特12月24日電(記者殷耀、勿日汗)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2018年度考古成果發布會上了解到,考古人員在遼王朝第一座都城遼上京遺址發現兩方祭祀坑,其中一方埋有14具頭骨和骸骨,疑為殉人祭祀坑。
  • 從河姆渡文化到井頭山遺址:史前時期人們究竟如何生活?
    殉人和殉狗都發生在史前時期以人殉葬,以前人們認為是發生在商代晚期發達的奴隸社會的事情;以狗殉葬,人們也以為是商代晚期的事情。江蘇新沂花廳墓地的發掘告訴人們,殉人和殉狗都發生在史前時期。花廳墓地的16號墓葬,就是一座既殉人又殉狗的墓葬。
  • 二里頭遺址與夏文化探索的回顧與展望
    資料圖片   當前夏文化探索與研究的基礎考古認知   經過幾代人篳路藍縷的探索和研究,中國考古學取得了舉世公認的輝煌成就,其中,夏商文化及其之間的文化傳承關係的確認無疑是影響最深遠的成果之一。早在1926年初,李濟先生曾赴山西進行考察,尋找夏代遺存便是其考察目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