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笑話很有意思,關於一代巾幗英雄花木蘭。
木蘭說: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將軍問:木蘭,你是女生吧?木蘭很驚訝,問:將軍你是怎麼知道的?將軍回答:因為我們男生買東西不會跑四個地方才買齊。其實,這四句詩用了一種古詩文中常見的修辭手法叫「互文」,並非是說木蘭在四個地方各買了一件東西,而是說木蘭在東南西北各個市場配齊了駿馬、鞍韉、轡頭和長鞭。
但我們今天的重點並非是要探討古詩修辭,這本該是初高中語文課堂上的重點,我們真正要說的還是花木蘭這個人。近日,迪斯尼官方宣布由劉亦菲主演的電影巨製《花木蘭》已確定引進內地,但並未公布定檔日期;而在美國,《花木蘭》則改為了線上點播。幾經周折,數度改檔,應該說在2020年這個魔幻的年份裡,經歷了與疫情的漫長抗爭之後,一切令人震驚的舉措都開始變得合理。但即便如此,在全球電影市場仍處于波動的情況下,投資超過2億美元的《花木蘭》依舊面臨著風險。
不過,這並不妨礙我們在今天仍然去談論這位巾幗英雄,甚至不妨礙她走出國門、成為迪斯尼公主乃至成為全球的一個經典文化精神符號。花木蘭的魅力究竟來自何處?而她又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嗎?
事實上,不少的歷史學家對此都很悲觀,他們傾向於推測花木蘭的整個故事都只是一個傳說。當然,這不是說花木蘭一定就是虛構出來的人物,而是說即便她真實存在,如今的我們也沒有任何事實依據來重構她的真實故事,除非發明時間機器。
在相關的考證中,那首和《孔雀東南飛》並稱「樂府雙壁」的《木蘭詩》自然無法跳過,其產生年代對於推測花木蘭的存在真實性意義重大。實際上,《木蘭詩》的出現時代同樣眾說紛紜,雖慣稱其為「北朝民歌」,但這個說法並非沒有疑問。這就導致其作者更不可考,甚至《木蘭詩》完全有可能是經隋唐時期文人潤色的產物;當然,也有人把其作者直接歸為花木蘭本人,認為這首詩就是她本人的自傳。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正如《木蘭詩》中那些「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的「火伴」一樣,我們在撲朔迷離的歷史迷霧中,也難以分辨相關記載的真假。關於花木蘭的家庭情況,今人常用的一種說法是,其一家五口人,父親名為花弧,母親姓袁,大姐花木蓮,弟弟花雄;但這種說法實際上出自明朝文人徐渭,他將《木蘭詩》改為了《雌木蘭替父從軍》,杜撰的成分必然是很大的。
而關於花木蘭的疑點卻遠不止如此,她的姓氏、籍貫、生平皆有爭議。有人說她本姓穆,名為穆蘭,「穆」通「木」,所以也叫「木蘭」,又因為頗有姿色,所以冠以「花」名,全稱「花木蘭」,類似於「猛張飛」一樣;當然,也有說法稱她本姓「任」;或姓「朱」;或姓「韓」;或複姓「木蘭」,為鮮卑人。至於籍貫更是爭論不休,有說她是譙郡人,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有人說她是黃州人,有人說她是商丘人,時至如今,各地爭「木蘭故裡」的新聞也還會偶爾爆出。最重要的,她到底生活在哪個時代?相關說法有漢朝、三國、北魏、隋朝、唐初等,時間跨度相當之大。唯一不存在疑問的就只有「替父從軍」這個基本事實了。
但我們仍然可以從相關的記載中作出一個合理的推斷。如果花木蘭是真實存在的,那麼她最可能生活在哪個時代?由《木蘭詩》來看,黑山頭、黃河邊、燕山胡騎等描述,地點應是北方無疑;詩中對皇帝的稱呼,「可汗」與「天子」混合使用;綜合來看,木蘭從軍的故事似乎只能出現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期。全詩的歷史背景便應該是北魏抵禦柔然入侵的某場戰爭,事實上,自公元402年至492年的90年間,北魏鮮卑人與柔然人的戰爭極其頻繁,大的戰役就有二十多次。
如果將花木蘭的故事放在這個歷史時期,那麼關於她的一些疑問便有了合理的解釋。北魏時期的政治制度是士族大家主宰,而按歷史記載,當時的漢人是不能當兵的,只有貴族才可以當兵;如果「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那只能說明花木蘭一家是百分百的鮮卑貴族。而且詩中還細緻描寫了花木蘭買馬的經過,四個市場都轉了一遍,這個重要的細節不是在說女生買東西有多麼麻煩,而是說花木蘭是騎馬去參軍的,而那個時代,能買得起馬的人家會是普通凡人嗎?一個騎馬去參軍的人會是去做大頭兵、睡大通鋪的嗎?何況,在歸來後,花木蘭直接去面見了天子,天子要授予她尚書郎的文職,由此可見花木蘭還具有相當的文化水平。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當時一個前線的將軍,在檢閱新兵的時候,看到一個貴族出身的士兵騎著高頭大馬,白白淨淨,文質彬彬,還知書達理,他會讓這個士兵直接上前線砍人去嗎?十有八九,將軍惜才,便留在身邊做個傳令官或副官之類。這樣就能解釋為何木蘭女扮男裝十多年卻沒有被人發現,因為她在軍中的身份是軍官,而且級別肯定不低,這樣她就不用和他人同吃同住,完全有可能瞞天過海。事實上,《木蘭詩》中關於戰鬥的描寫極其有限,「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簡短幾句並沒有關於任何一場戰鬥的具體描寫,如今看來似乎也相當合理,因為木蘭可能壓根沒有上前線戰鬥過。
當然,這不是在否定花木蘭的生平事跡,只是提出一種推斷。畢竟,《木蘭詩》作為民歌,靠著百姓口口相傳,而後又經過文人潤色,其最終呈現的樣貌與當初的實際事實必然是有出入的;換言之,《木蘭詩》不可盡信,也不可盡疑。我們只需知道,在古老的年代裡,有位了不起的女子,為了讓年老的父親免於戰爭災難,毅然決然地替父從軍,她身上體現的是中國婦女的高尚道德和英雄氣概,其忠孝節義,將流芳百世,熠熠生輝。至於她本人是否真實存在,如今來看,倒顯得並不那麼重要了。
此外,如果花木蘭真的是鮮卑人,那麼鮮卑人能否被視為中國的民族英雄呢?我個人認為這是沒有問題的。在某種程度上,雖然許多史學家都奉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為正統,但當時由遊牧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北朝其實也是接受中原文化的,甚至做到了全盤漢化。還是那句話,「中國人」未必是個種族概念,倒像是一個文化概念;而當前中國,純種漢族人決然是不存在了的,現代的漢人,其實是古代漢人、鮮卑人、沙陀人雜合的後代,甚至也可能包含有蒙古和回族的血統。所以,鮮卑族作為現代漢族的一個重要祖先,將鮮卑人花木蘭作為民族英雄看待並不存在什麼問題。不過,這是個題外話了。
最後,還是期待神仙姐姐主演的《花木蘭》能早日上映。畢竟,這世上並不總是存在一些新鮮的故事,卻也總不缺乏講述這些故事的新鮮嘴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