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鐵人精神——參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有感 作者:張正雄

2021-01-07 騰訊網

不朽的鐵人精神——參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有感作者:張正雄

金秋10月,到玉門市出差,有幸到玉門市老城區參觀了「鐵人」王進喜紀念館,併到赤金鎮參觀了鐵人故居。

玉門油田是中國最早的石油工業基地之一。玉門不僅是新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更是誕生了一個英雄、孕育了影響中國的「鐵人」精神的故鄉。王進喜是一個與新中國石油工業的艱苦奮鬥與繁榮發展緊密聯繫的名字,與鐵人精神、大慶精神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名字。他是中國工人階級的榜樣,是中國共產黨黨員的優秀代表。他為祖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成為全國人民學習的英雄模範人物。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是為了紀念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王進喜而建。在鐵人誕辰95周年之際紀念館舊貌換新顏,以全新的面貌對外開放。在「鐵人」故鄉參觀鐵人紀念館,實地緬懷英雄,學習「鐵人」精神,有著特殊的紀念意義和教育意義。

在新中國60、70年代成長的一代人,對王進喜的先進事跡可以說無不知曉。作為新中國工業戰線上的一個英雄、一個標兵,從甘肅、從祖國大西北走出去的王進喜,在偏遠的玉門油田就已經聲名鵲起,在參加松遼石油大會戰時事跡突出,鍛造的「鐵人」精神樹立為新中國工業戰線的一面旗幟,成為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1964年初,毛澤東主席發出「工業學大慶」的號召,全國掀起學習王進喜、學習大慶的熱潮,英雄的名字從此響徹大江南北。

參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隨著講解員的引導,一幅幅真實的圖片,一件件珍貴的遺物,一份份詳實的資料,生動而全面的記錄了王進喜同志短暫而光輝奮鬥的一生。聽了許多過去鮮為人知的真實事跡,身臨其境感受當年王進喜同志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迎難而上,以為國分憂、為黨盡責的高尚情懷,苦幹實幹、忘我工作的優良作風,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努力為新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奮鬥一生,佩服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在這裡,共產黨人的理想與信念、忠誠與擔當、奉獻與奮鬥,王進喜的先進事跡給我們做了最好的詮釋。

上世紀60年代,中國正處於建設發展的艱難時期,美蘇卡我們的脖子,國內由於底子薄、基礎差和嚴重的自然災害,面臨極大的困難。特別是工業基礎薄弱,石油工業也是規模小、產能弱,基本上是一張白紙,石油依靠進口,遠遠不能滿足工農業生產的需要。出身於貧困家庭的王進喜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投入了石油大會戰,創造了英雄業績。

在西部蒼涼的大漠深處,在中國最早的石油基地玉門油田工作的王進喜,在北京看到公共汽車上背著「煤氣包」,面對國家缺油的情況,立志要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以把「貧油落後」的帽子甩到太平洋裡去的豪邁決心,投入中國石油大開發的波瀾壯闊的偉大工程。從河西走廊西端的玉門油田的白楊河大戰到東北平原的松遼石油大會戰,王進喜以主人翁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毅力、奮鬥拼搏的決心、攻堅克難的勇氣和革命加拼命的頑強意志,書寫了人生的輝煌,也為中國石油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鑽井第一線,王進喜以拼命三郎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衝鋒在前,吃苦在前,以實幹加苦幹不斷創造了石油工業發展史上的奇蹟。

隨著講解員聲情並茂的介紹,王進喜感人的英雄事跡浮現在眼前。在玉門油田 ,王進喜24小時「全天滾」地奮戰在井場上,把落後的貝烏5隊由「豆腐隊」變成了一個能打硬仗、能攻堅克難的「鋼鐵鑽進隊」;打下了我國第一口雙筒井;創造了月鑽井進尺5009.47米的全國最新紀錄;被命名為「鑽井闖將」。在松遼大會戰的艱苦歲月裡,面對風雪嚴寒和極端困難,王進喜帶領工人拉肩扛運鑽機連續苦幹三天三夜,憑著頑強的毅力把井架豎立在茫茫草原上;面對井噴,扔掉拐杖,奮不顧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制服了井噴,保住了鑽機和油井;「無論春夏秋冬,不管風霜雨雪,總是把自己牢牢釘在井場上,攆也攆不走」;被譽為「鐵人」......一件件感人肺腑的事跡,是那樣強烈的感染現場的每一個人。

參觀中,放牛娃出身的王進喜同志那一句句質樸的土語,是那樣擲地有聲,撞擊心靈。「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幹勁大,天大困難都不怕」表現出了工人階級氣勢磅礴的力量;「國家有困難,咋們得為國家分憂。當主人的不能躲起來」表現出了擔當盡責地強烈愛國情懷;「我一定要把這塊大地鑽穿鑽遍,把我國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摘掉,拋到太平洋去」表現出的為國爭光、民族爭氣的豪邁決心;「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表現出的自我犧牲、忘我拼搏精神;「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表現出的艱苦奮鬥、開拓創新精神;「幹,才是馬列主義,不幹,半點馬列主義也沒有」,「工作要經得起子孫萬代檢查」表現的科學求實精神和實幹態度;「講進步不要忘了黨,講本領不要忘了群眾,講成績不要忘了大多數,講缺點不要忘了自己,講現在不要割斷歷史」表現出共產黨員對待組織、自己、成績的正確態度和高風亮節......那一句句樸實無華、鏗鏘有力話語,一件件感天動地的事跡,體現出鐵人頑強的意志、科學的態度、實幹的精神和沖天的幹勁。細細品味,無不覺得,鐵人王進喜精神的可歌可泣,這種雖死猶生的「鐵人」精神,至今仍然活在人民心中。那種面對艱難困苦堅不可摧的奮進力量,展現了那個時代全國人民熱情高漲幹革命的熱潮,體現了中華民族、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崇高理想和奮鬥目標不屈不撓、勢不可擋的意志,值得我們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永遠銘記和弘揚。

那個時代、那種條件下,王進喜正是憑著「鐵人」精神,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成為石油戰線上的一面旗幟,黨和國家給予了王進喜同志極高地評價,「鐵人」就是對王進喜最大的褒揚。從王進喜同志事跡提升的「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鐵人」精神就是對一個信念堅定、忠於祖國,不怕困難、為國分憂,勇於奉獻、頑強拼搏的共產黨員的最鼓勵、最恰當、最中肯的肯定和讚譽,也是我們學習王進喜的魂。正是因為王進喜做出的突出貢獻,黨和人民給予其極高的榮譽,多次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的親切接見,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出席了黨的「九大」並被選為中央委員。時代英雄,光榮勞模,人民沒有忘記。現在,「鐵人」王進喜仍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被新華社《時事資料手冊》評為「百年中國十大人物」之一,被中共中央組織部譽為「建國40年來在群眾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產黨員優秀代表」。王進喜是甘肅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獲得這兩項榮譽的。作為甘肅人,我們應該感到驕傲和自豪。

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一個個英雄模範人物燦若星辰,在中國大地熠熠生輝。當時那種先進人物表率作用產生的影響力、帶動力真是不可估量,產生的精神價值可以說影響了一個時代。正是有了鐵人王進喜這樣一批共產黨人的優秀代表,影響著、激勵著、鼓舞著全國人民砥礪前行。全國人民以他們為榜樣,煥發出蓬勃昂揚的熱情和無限巨大的動力,意氣風發,豪情滿懷幹事創業。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轟轟烈烈、如火如荼的開展,各條戰線捷報頻傳,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奠定了雄厚的工農業基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迅速改變了舊中國貧窮落後的面貌,使中華民族雄偉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特別是石油戰線,只用3年半時間,就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石油工業落後的面貌。他們真是我們民族的脊梁,國家的棟梁。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優秀品質和崇高風範永遠閃耀。

今天,我國已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人們物質條件極大改善,精神生活十分豐富。但是,不可否認,信仰危機、道德滑坡、唯利是圖、誠信缺失、驕奢腐化之風已經不同程度侵害我們國家的肌體,腐蝕著人民的靈魂......新時代需要「鐵人」精神,需要中華民族偉大的時代精神去滋養、鼓舞我們的心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事業更加需要傳承英雄、樹立英雄、謳歌英雄、學習英雄,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讓英雄人物激勵千千萬萬的人民奮發向上,立足崗位,勤奮工作,奉獻祖國,煥發出團結奮鬥的磅礴幹勁;更加需要黨員領導幹部在新時代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宗旨,更加奮發有為,敢於擔當作為,恪盡職守,克己奉公,踏實做事,努力工作,發揮好領頭雁的作用。

原載於《嘉峪關日報》2018-11月-30

《酒泉日報》2018-12-19

相關焦點

  • 走進鐵人紀念館,學習鐵人精神 ——瓜州縣委政法委開展學習鐵人...
    走進鐵人紀念館,學習鐵人精神 ——瓜州縣委政法委開展學習鐵人王進喜先進事跡紅色教育活動 2020-08-05 21: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遊覽 黑龍江省 大慶市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
    鐵人王進喜是大慶油田的一位普通鑽井工人,但是他卻用自己樸實奉獻的精神感動了整個中國,他曾經用自己的身軀攪拌泥漿堵住了井噴,從而被贊為「鐵人」。王進喜的一生是短暫的,他因為胃癌,在47歲就離開了我們,但大慶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優秀楷模,就修建了一座王進喜紀念館。
  • 紀念館裡,讀懂「鐵人」
    題記一個人,一座紀念館。一種精神,一直在傳承。他是一個普通的中國工人,但是有著不普通的業績。他是王進喜,在他生前工作過的大慶油田,有一座紀念館為他拔地而起。同樣不曾被忘卻的還有他留下的「鐵人精神」。
  • 【鐵人精神】王進喜是怎樣煉成「鐵人」的
    當時的會戰工委敏銳地抓住這個典型,決定樹立王進喜為大慶會戰的第一個標兵,發出了「學習鐵人王進喜,人人做鐵人,為大會戰立功」的號召,一時間,一個學鐵人做鐵人的熱潮在油田蓬蓬勃勃地開展起來。在油田開發建設過程中,鐵人精神一直是鼓舞石油職工戰勝困難,勇往直前,不斷取得新勝利的巨大精神力量。
  • 大慶人文地理 · 探尋創業足跡 | 鐵人紀念館:精神的豐碑
    》人文詞典: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隸屬於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文化集團。紀念館建築外形為「工人」二字組合,象徵著這是一座工人紀念館。頂部為鑽頭造型,正門臺階共47級,寓意鐵人47年不平凡的人生。紀念館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石油魂》為主題,共設4個主展廳,整個展覽分為7個部分,展出了490餘幅珍貴的歷史照片,1170餘件珍貴文獻、文物。客觀、真實地展示了鐵人王進喜的生平業績及用終生實踐所體現的鐵人精神。
  • 大慶職業學院組織師生參觀鐵人紀念館及大慶博物館
    未來網高校頻道10月9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楊超)10月2日和10月4日,大慶職業學院學生工作部組織40餘名在校師生分別參觀鐵人紀念館和大慶博物館。10月2日上午,該院師生們抵達莊嚴而肅穆的紀念館,懷著崇敬之情,依次步入館內。
  • 大慶職業學院與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聯合開展《石油魂》雲課堂緬懷...
    為傳承和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緬懷石油先烈,4月5日上午,大慶職業學院團委和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聯合開展《石油魂》雲課堂緬懷宣講活動,文化集團、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和學院的各級領導、以及300名師生共同參與本次活動。
  • 王進喜逝世50周年!線上、線下共緬懷:鐵人,我們想您……
    身著皮襖、手握剎把、目光剛毅,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前,王進喜的塑像巍然挺立,讓 「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在歷史走廊中迴響, 讓「愛國、創業、求實、奉獻」品格在城市文化中閃爍,鼓舞著大慶人踏著鐵人的足跡奮勇前行。
  • 我校「鐵人」紀念館被評為省級幹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點
    西安石油大學「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是為紀念中國石油工人的光輝典範、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楷模、中華民族的英雄王進喜而建立。 紀念館布展面積800平方米,以陳列「鐵人」王進喜47年不平凡的人生歷程為主。共分苦難童年、赤誠報國、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無私奉獻、鞠躬盡瘁、親切關懷、精神永存八部分。
  • 鐵人王進喜:用生命踐行誓言
    鐵人王進喜:用生命踐行誓言 原標題:   身穿皮襖,手握剎把,目光剛毅,巍然挺立——這是王進喜留給世界的一幅「鐵漢寫真」。  6月下旬一個平常的上午。
  • 王進喜迷霧:「鐵人的事跡都是真的」?
    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門前是王進喜的雕像。南都記者 韓福東 攝這首詩以宋振明名義發表過,但最開始是王進喜喊號子喊出來的。被大家稱作王進喜「秘書」的孫寶範對南都稱,「王進喜的那些詩,大部分都是他自己寫的。個別找知識分子潤色了一下。」   2010年11月15日,和40年前的舉國哀榮比起來,這一天,冥冥中的「鐵人」王進喜顯得有些落寞。   當日,在甘肅玉門市,進行了「爭做新時期鐵人」誓師活動。
  • 【民族脊梁】鐵人王進喜:用生命踐行誓言
    坐落在大慶油田的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裡參觀者絡繹不絕,館內的錄音機前,十幾位來自黑龍江省大慶市方曉社區黨員服務站的老同志們排著隊,輪流拿起聽筒傾聽鐵人當年在人民大會堂作報告的實況錄音。「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 邂逅「鐵人」王進喜的長子王月平
    同樣可貴的還有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鐵人精神是鐵人王進喜思想品德的集中與概括,也突出體現了一代石油工人的精神風貌,它的主要的內涵是:「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奮鬥精神;「幹工作要經得起子孫萬代檢查」、「為革命練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學求實精神;「甘願為黨和人民當一輩子老黃牛」,埋頭苦幹的奉獻精神
  • 西安石油大學「鐵人」紀念館被評為省級幹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點
    未來網高校頻道4月27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侯智)近日,陝西省委組織部公布了全省幹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點名單,西安石油大學「鐵人」紀念館被評為省級幹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點。此次公布的省級幹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點共112個。
  • 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在瓜州上演
    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在瓜州上演12月11日,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在瓜州縣上演。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由市委宣傳部、玉門油田黨委宣傳部、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鐵人精神研究會指導,肅州區委宣傳部、玉門市委宣傳部組織,鐵人精神研究會理事、劇作家何奇編寫劇本,秦腔藝術家馬友仙、李東橋擔任藝術指導,70多名演職人員歷經數月傾力打造,以傳承「鐵人」精神為主線,歌頌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中國工人階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忘我拼搏的崇高精神和為國家分憂
  • 三種精神融於一身,他是王進喜,「鐵人」稱號背後還有一個小故事
    鐵人精神什麼是英雄精神?是「精忠報國」的愛國精神,是「死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的奉獻精神,更是「臥薪嘗膽」的奮鬥精神。而這一切,都在「鐵人」王進喜的身上完美體現。今年80高齡的孫寶範,便是其中一員……王進喜是鑽井隊員心中永遠的老隊長,鐵人精神是他們奮戰的動力。圖為王進喜站在高處喊秦腔號子,鼓舞全隊士氣。★ 故事 ★1963年,剛畢業的孫寶範接下一項任務——以「鐵人」王進喜為主題,創作一部話劇。當孫寶範來到王進喜身邊的時候,「鐵人」已經是響噹噹的「會戰英雄」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王進喜是十分嚴格的人。
  • 「鐵人」逝世50周年:跟著「鐵人隊」走進「鐵人館」
    11月15日是「鐵人」王進喜逝世50周年紀念日。在大慶市鐵人王進喜紀念館,王進喜帶過的隊伍、大慶油田1205鑽井隊一大早就來到紀念館,追憶「鐵人」的一生。11月15日,在黑龍江省大慶市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大慶油田1205鑽井隊代表向「鐵人」雕像敬獻鮮花。
  • 鐵人王進喜: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講解員向遊人的介紹,正是當時石油工人的真實寫照。頭戴前進帽、身穿羊皮襖,手握剎把,目光剛毅,巍然挺立。記者走進坐落在黑龍江省大慶市的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鐵人巨幅花崗巖雕像首先映入眼帘。講解員告訴記者,這一經典形象已成為鐵人精神的標誌。1923年10月8日,王進喜出生於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一個貧苦農民家裡。
  • 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在瓜州精彩上演
    ……」日前,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在瓜州縣精彩上演,一句激人奮進的怒吼,將演出推向高潮。  據了解,大型現代秦腔劇《鐵人王進喜》由酒泉市委宣傳部、酒泉玉門油田黨委宣傳部、酒泉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鐵人精神研究會指導,酒泉市肅州區委宣傳部、酒泉玉門市委宣傳部組織,鐵人精神研究會理事、劇作家何奇編寫劇本,並聘請秦腔藝術家馬友仙、李東橋擔任藝術指導,70多名演職人員歷經數月傾力打造,以傳承「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鐵人」精神為主線,歌頌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中國工人階級艱苦奮鬥
  • 近看鐵人王進喜,近看大慶油田,有你所不知的
    這次來到大慶市有幸仔細了解他們的歷史和事跡,才更加深入地感受到那個年代人們大無畏的犧牲奉獻精神,感受到建國創業的艱難,感受到「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中國石油工人的力量所在。以前所不知的:  1,鐵人王進喜,於1970年11月因胃癌病逝,生有兩男三女,除小女兒病逝其他子女都在不同城市和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