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人文地理 · 探尋創業足跡 | 鐵人紀念館:精神的豐碑

2021-01-10 澎湃新聞

踏尋百湖大地

探究會戰地、會戰史

梳理人文地理

原汁原味還原歷史

濃墨重彩關照現實

大慶晚報重磅推出

《大慶人文地理·探尋創業足跡》

今日刊載

《鐵人紀念館:精神的豐碑》

人文詞典:鐵人王進喜紀念館

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隸屬於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文化集團。共經歷了1971年興建、1975年改建、1989年擴建和2003年遷建4個發展階段。新館於2003年10月8日鐵人王進喜誕辰80周年之際奠基,2006年9月26日大慶油田發現47周年之際開館。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是我國第一座工人紀念館,坐落於大慶市讓胡路區中原路2號,館區佔地面積11.6公頃,主體建築面積2.15萬平方米,建築高度47米,基本陳列面積4790平方米,展線長917延長米。

紀念館建築外形為「工人」二字組合,象徵著這是一座工人紀念館。頂部為鑽頭造型,正門臺階共47級,寓意鐵人47年不平凡的人生。

紀念館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石油魂》為主題,共設4個主展廳,整個展覽分為7個部分,展出了490餘幅珍貴的歷史照片,1170餘件珍貴文獻、文物。客觀、真實地展示了鐵人王進喜的生平業績及用終生實踐所體現的鐵人精神。

從最初籌建到落成開放,從改建、擴建到最後遷建,館址幾經變遷,規模逐步擴大,陳展日臻成熟,影響與日俱增,精神一脈相承。如今,已成為我國最具石油特色的文化景觀、弘揚民族精神的神聖殿堂、石油工人的精神家園。

現實樣貌:

傳播鐵人精神的「大慶之最」

「能親眼來看一眼鐵人很激動」

14日上午,晴空萬裡。在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臺階前,矗立著的鐵人石像莊嚴肅穆。湛藍的天空下,鐵人手扶剎把、堅定望向遠方的身影,讓人敬仰,仿佛工作永遠不會停歇。

進館後,大型群雕《石油魂》,以宏大的氣勢,表現了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英雄的石油工人,頭頂藍天、腳踏荒原,滿懷愛國豪情,一舉甩掉了我國「貧油落後」的帽子,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創造了我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的奇蹟。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這些鐵人王進喜在石油大會戰中發出的鋼鐵誓言,濃縮了鐵人的終生實踐和偉大人生,是鐵人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1923年10月8日,王進喜出生於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一個貧苦的農民家裡……」鐵人王進喜的堂叔曾回憶王進喜的乳名「十斤娃」的來歷,可以想見當年「十斤娃」到來時,全家人的喜悅。

「王進喜在舊玉門油礦當了10年礦工。這是他當年穿過的棉鞋、用過的石枕、蓋過的合子被。」跟隨講解員,參觀者看到了王進喜玉門故居復原房,一下子將人帶回到那個年代。看著那時的生活環境,心裡不由得感嘆如今幸福的來之不易。

從上海來的遊客陳永康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像他這個年齡的人,從小受的教育就是「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現在,他退休了,能親眼來看一看鐵人王進喜的事跡很激動。「紀念館樓上樓下我都看了,所有圖片及視頻,真的讓人振奮。當年我們國家石油很匱乏,鐵人王進喜他們能開採第一口油井出來,對於全國來說都是很震撼的,也是很偉大的。」

一幕幕奮鬥的場景、一幅幅定格的照片、一段段感人的事跡,這些都是老一輩人留給大慶人的精神食糧。

「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豪邁

從進入紀念館開始,你一定不會走神,因為當年的那些人、那些事是震撼的,需要你慢慢看、細細品。

時光回溯,1960年4月2日,鑽機終於到了。可王進喜與隊友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一套鑽井設備總重量60多噸,在玉門拆散搬家,需要吊車、拖拉機各4部、大型載重汽車10輛。然而,剛組建的薩中探區吊運設備非常少,怎麼辦?王進喜說:「我們絕對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鑽機全都拉上井場。」

一場人與鋼鐵、力量與困難的較量開始了。3天3夜,王進喜帶領隊友撬槓撬、滾槓滾、大繩拉,硬是靠雙手和雙肩把鑽機卸下了火車,裝上了汽車,搬運到井場,並安裝就位。

在人拉肩扛的過程中,王進喜和幾個司鑽輪流喊著號子,來鼓舞全隊士氣,他們喊出了「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幹勁大,天大困難也不怕」的豪邁詩句。

打井離不開水,但當時水管線沒有接通,等罐車送水大約要3天。為了早日開鑽,王進喜就帶領全隊職工,到距井場一公裡外的水泡子,把厚厚的冰砸開一個大窟窿,盆端、桶提,連鋁盔、滅火器外殼也用來裝水運水。經過一天一夜的艱苦奮戰,終於端足了50多噸水。

紀念館的講解員王美蘇,今年29歲,作為「油三代」,王美蘇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採油九廠,2018年文化集團展館招聘講解員時,她報了名。

「爺爺1959年轉業來到大慶,參加當時的運輸隊工作,接的第一批職工就是鐵人王進喜帶領的鑽井隊。」王美蘇說,爺爺經常告訴她,當年大慶的條件非常艱苦,現在條件好了,應該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每年來我們館參觀的觀眾達100多萬人次,日接待高峰可達1.7萬人。」王美蘇為自己的工作自豪,也讓她對家鄉大慶感情更深。「希望通過我的講解,讓更多的人了解大慶,了解大慶精神、鐵人精神。」

累計接待中外觀眾千萬人次

「大慶石油會戰,是在困難的時間、困難的地點、困難的條件下進行的。4萬多人的會戰隊伍,一下集中到大荒原上,生產生活遇到極大困難。沒有住房,會戰職工只能住在牛棚馬廄,擠在自己挖的地窨子裡,有的就在荒原露宿。糧食供應不足,他們就揀凍白菜和甜菜葉子,『五兩三餐保會戰』。」這一段解說詞中,描述出了當年石油大會戰的艱辛,更讓人們看到了當時大慶的艱苦。

那時,王進喜來大慶後,被安排住在房東趙大娘家,但他一直吃住在井場,累了就在鑽杆上枕著鑽頭打個盹兒。趙大娘看在眼裡,疼在心上,心疼地對工人們說:「人是鐵、飯是鋼,整天不吃不睡怎麼行。你們的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啊!」

這件事匯報到石油工業部部長、會戰工委書記餘秋裡那裡。餘秋裡高興地說:「大娘叫得好,我看大會戰第一個英雄就樹王進喜,名號就叫王鐵人。」「鐵人」的名號就這樣傳開了。

一直到今天,鐵人已經深深刻在每一名大慶人心中。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廉政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中國石油企業精神教育基地。

記者已經不止一次來到這裡,每一次的到來,都是一次心靈上的洗禮。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開館以來,累計接待中外觀眾1000多萬人次、國內外重要團體28000餘場次。

來源:大慶晚報

原標題:《大慶人文地理 · 探尋創業足跡 | 鐵人紀念館:精神的豐碑》

相關焦點

  • 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創業路上奮鬥不息
    大慶油田堅持傳承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不忘初心、永葆本色。鐵鍬剷平的坎坷,篝火烤熱的激情,人拉肩扛發出的驚嘆,鑄造出幾代鐵人薪火相傳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   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為主要內涵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在大慶油田開發建設的艱苦環境和激情歲月裡形成,是激勵中國人民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寶貴精神財富。
  • 大慶職業學院組織師生參觀鐵人紀念館及大慶博物館
    未來網高校頻道10月9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楊超)10月2日和10月4日,大慶職業學院學生工作部組織40餘名在校師生分別參觀鐵人紀念館和大慶博物館。10月2日上午,該院師生們抵達莊嚴而肅穆的紀念館,懷著崇敬之情,依次步入館內。
  • 我校「鐵人」紀念館被評為省級幹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點
    我校「鐵人」紀念館是中國第一所在大學內興建的「鐵人」紀念館,也是繼大慶和玉門後的第三個「鐵人」紀念館。 紀念館布展面積800平方米,以陳列「鐵人」王進喜47年不平凡的人生歷程為主。共分苦難童年、赤誠報國、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無私奉獻、鞠躬盡瘁、親切關懷、精神永存八部分。
  • 紀念館裡,讀懂「鐵人」
    題記一個人,一座紀念館。一種精神,一直在傳承。他是一個普通的中國工人,但是有著不普通的業績。他是王進喜,在他生前工作過的大慶油田,有一座紀念館為他拔地而起。同樣不曾被忘卻的還有他留下的「鐵人精神」。
  • 遊覽 黑龍江省 大慶市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
    鐵人王進喜是大慶油田的一位普通鑽井工人,但是他卻用自己樸實奉獻的精神感動了整個中國,他曾經用自己的身軀攪拌泥漿堵住了井噴,從而被贊為「鐵人」。王進喜的一生是短暫的,他因為胃癌,在47歲就離開了我們,但大慶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優秀楷模,就修建了一座王進喜紀念館。
  • 特寫:當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遇上脫貧攻堅
    新華社哈爾濱9月22日電題:當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遇上脫貧攻堅新華社記者閆睿「你們吃飯在哪裡,住宿在哪裡?」「一口井開鑽就不停了,吃住都在井上。」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與脫貧攻堅在「結合」。在鐵人王進喜紀念館,當看到「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這句話時,臺前縣工信局副局長王琳很是感慨:「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是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孕育而成的,是大慶油田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脫貧攻堅需要的精神力量。」
  • 大慶職業學院與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聯合開展《石油魂》雲課堂緬懷...
    為傳承和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緬懷石油先烈,4月5日上午,大慶職業學院團委和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聯合開展《石油魂》雲課堂緬懷宣講活動,文化集團、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和學院的各級領導、以及300名師生共同參與本次活動。
  • 不朽的鐵人精神——參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有感 作者:張正雄
    不朽的鐵人精神——參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有感作者:張正雄 金秋10月,到玉門市出差,有幸到玉門市老城區參觀了「鐵人」王進喜紀念館,併到赤金鎮參觀了鐵人故居。 玉門油田是中國最早的石油工業基地之一。
  • 全市公安機關「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在新時代公安隊伍中再放光芒...
    為推動全市公安機關「堅持政治建警全面從嚴治警」教育整頓深入開展,讓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再教育貫穿「紅十月」始終,近期,市局新聞中心組織開展了全市公安機關「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在新時代公安隊伍中再放光芒」線上主題演講比賽活動。
  • 「黨建治學」趙周賢: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豐富內涵
    時光不老,精神永恆。歷經半個多世紀風雨洗禮,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民族優秀兒女不畏艱難、勇往直前。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諸多困難和挑戰,我們要大力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鐵人精神演繹城市發展 大慶旗幟高高飄揚
    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強調,「大慶就是全國的標杆和旗幟,大慶精神激勵著工業戰線廣大幹部群眾奮發有為」。大慶人備受鼓舞和鞭策,今天正砥礪前行,爭當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排頭兵。  鐵人精神演繹城市發展  眾所周知,大慶因油而生,因油而興,是一座資源型城市。
  • 近看鐵人王進喜,近看大慶油田,有你所不知的
    、農業學大寨那個年代起,我們只知道王進喜和大慶油田是不可分割的英模典型,對他們的事跡也有些了解。這次來到大慶市有幸仔細了解他們的歷史和事跡,才更加深入地感受到那個年代人們大無畏的犧牲奉獻精神,感受到建國創業的艱難,感受到「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中國石油工人的力量所在。以前所不知的:  1,鐵人王進喜,於1970年11月因胃癌病逝,生有兩男三女,除小女兒病逝其他子女都在不同城市和崗位。
  • 西安石油大學「鐵人」紀念館被評為省級幹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點
    未來網高校頻道4月27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侯智)近日,陝西省委組織部公布了全省幹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點名單,西安石油大學「鐵人」紀念館被評為省級幹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點。此次公布的省級幹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點共112個。
  • 線上、線下共緬懷:鐵人,我們想您……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前的47級臺階,正是寓意著他47年短暫卻不平凡的人生。「身在大慶學大慶,鐵人身邊學鐵人。」一代代大慶人踏著鐵人的腳步,把鐵人的心願逐一實現。而今,我們可以自豪地向鐵人匯報,大油田拿下了,「把井打到國外去!」實現了。
  • 【鐵人精神】王進喜是怎樣煉成「鐵人」的
    多年來,油田各級黨組織始終堅持對職工進行經常性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教育,並根據不同時期的形勢特點和職工隊伍的思想狀況,採取多種多樣、靈活有效的方式、方法,把教育形象化、具體化、規範化、系統化,努力建設鐵人式的職工隊伍。
  • 走進鐵人紀念館,學習鐵人精神 ——瓜州縣委政法委開展學習鐵人...
    走進鐵人紀念館,學習鐵人精神 ——瓜州縣委政法委開展學習鐵人王進喜先進事跡紅色教育活動 2020-08-05 21: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誰說新時代不需要鐵人精神」——「80後」「90後」大慶石油人的...
    新華社哈爾濱1月1日電 題:「誰說新時代不需要鐵人精神」——「80後」「90後」大慶石油人的「鐵人情結」  新華社記者張玥、齊泓鑫  新年伊始,當許多人剛剛結束午夜狂歡昏昏入睡時,黑龍江大慶油田試油試採分公司試油大隊的作業現場已經開始工作。
  • 【共和國記憶】「鐵人精神」長在我的基因裡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特別策劃《共和國記憶》,選取他們中的五位,探訪他們的家人、戰友,從他們普通卻註定並不平凡的人生,去感知英雄的精神傳承。今天推出第二集:《「鐵人精神」長在我的基因裡》。&nbsp&nbsp&nbsp&nbsp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1966年拍攝的紀錄片《「鐵人」王進喜》並不是那個年代關於王進喜事跡的唯一影視作品。「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的口號那時響遍全國。「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鐵人」王進喜的這些豪言壯語,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年代,曾深深激勵每一個中國人。
  • 「鐵人」逝世50周年:跟著「鐵人隊」走進「鐵人館」
    11月15日是「鐵人」王進喜逝世50周年紀念日。在大慶市鐵人王進喜紀念館,王進喜帶過的隊伍、大慶油田1205鑽井隊一大早就來到紀念館,追憶「鐵人」的一生。11月15日,在黑龍江省大慶市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大慶油田1205鑽井隊代表向「鐵人」雕像敬獻鮮花。
  • 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時代需要鐵人精神!
    看了這一期的跑男才知道,原來1959年的09月26日,是發現大慶油田的日子。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小到每個人的衣食住行,大到國家的工業、農業、交通、國防,都離不開石油。六十年前,在當時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老一輩石油人,不畏艱難困苦,拼了命的拿下大油田,才一舉甩掉了我國貧油落後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