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尋百湖大地
探究會戰地、會戰史
梳理人文地理
原汁原味還原歷史
濃墨重彩關照現實
大慶晚報重磅推出
《大慶人文地理·探尋創業足跡》
今日刊載
《鐵人紀念館:精神的豐碑》
人文詞典:鐵人王進喜紀念館
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隸屬於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文化集團。共經歷了1971年興建、1975年改建、1989年擴建和2003年遷建4個發展階段。新館於2003年10月8日鐵人王進喜誕辰80周年之際奠基,2006年9月26日大慶油田發現47周年之際開館。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是我國第一座工人紀念館,坐落於大慶市讓胡路區中原路2號,館區佔地面積11.6公頃,主體建築面積2.15萬平方米,建築高度47米,基本陳列面積4790平方米,展線長917延長米。
紀念館建築外形為「工人」二字組合,象徵著這是一座工人紀念館。頂部為鑽頭造型,正門臺階共47級,寓意鐵人47年不平凡的人生。
紀念館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石油魂》為主題,共設4個主展廳,整個展覽分為7個部分,展出了490餘幅珍貴的歷史照片,1170餘件珍貴文獻、文物。客觀、真實地展示了鐵人王進喜的生平業績及用終生實踐所體現的鐵人精神。
從最初籌建到落成開放,從改建、擴建到最後遷建,館址幾經變遷,規模逐步擴大,陳展日臻成熟,影響與日俱增,精神一脈相承。如今,已成為我國最具石油特色的文化景觀、弘揚民族精神的神聖殿堂、石油工人的精神家園。
現實樣貌:
傳播鐵人精神的「大慶之最」
「能親眼來看一眼鐵人很激動」
14日上午,晴空萬裡。在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臺階前,矗立著的鐵人石像莊嚴肅穆。湛藍的天空下,鐵人手扶剎把、堅定望向遠方的身影,讓人敬仰,仿佛工作永遠不會停歇。
進館後,大型群雕《石油魂》,以宏大的氣勢,表現了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英雄的石油工人,頭頂藍天、腳踏荒原,滿懷愛國豪情,一舉甩掉了我國「貧油落後」的帽子,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創造了我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的奇蹟。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這些鐵人王進喜在石油大會戰中發出的鋼鐵誓言,濃縮了鐵人的終生實踐和偉大人生,是鐵人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1923年10月8日,王進喜出生於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一個貧苦的農民家裡……」鐵人王進喜的堂叔曾回憶王進喜的乳名「十斤娃」的來歷,可以想見當年「十斤娃」到來時,全家人的喜悅。
「王進喜在舊玉門油礦當了10年礦工。這是他當年穿過的棉鞋、用過的石枕、蓋過的合子被。」跟隨講解員,參觀者看到了王進喜玉門故居復原房,一下子將人帶回到那個年代。看著那時的生活環境,心裡不由得感嘆如今幸福的來之不易。
從上海來的遊客陳永康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像他這個年齡的人,從小受的教育就是「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現在,他退休了,能親眼來看一看鐵人王進喜的事跡很激動。「紀念館樓上樓下我都看了,所有圖片及視頻,真的讓人振奮。當年我們國家石油很匱乏,鐵人王進喜他們能開採第一口油井出來,對於全國來說都是很震撼的,也是很偉大的。」
一幕幕奮鬥的場景、一幅幅定格的照片、一段段感人的事跡,這些都是老一輩人留給大慶人的精神食糧。
「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豪邁
從進入紀念館開始,你一定不會走神,因為當年的那些人、那些事是震撼的,需要你慢慢看、細細品。
時光回溯,1960年4月2日,鑽機終於到了。可王進喜與隊友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一套鑽井設備總重量60多噸,在玉門拆散搬家,需要吊車、拖拉機各4部、大型載重汽車10輛。然而,剛組建的薩中探區吊運設備非常少,怎麼辦?王進喜說:「我們絕對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鑽機全都拉上井場。」
一場人與鋼鐵、力量與困難的較量開始了。3天3夜,王進喜帶領隊友撬槓撬、滾槓滾、大繩拉,硬是靠雙手和雙肩把鑽機卸下了火車,裝上了汽車,搬運到井場,並安裝就位。
在人拉肩扛的過程中,王進喜和幾個司鑽輪流喊著號子,來鼓舞全隊士氣,他們喊出了「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幹勁大,天大困難也不怕」的豪邁詩句。
打井離不開水,但當時水管線沒有接通,等罐車送水大約要3天。為了早日開鑽,王進喜就帶領全隊職工,到距井場一公裡外的水泡子,把厚厚的冰砸開一個大窟窿,盆端、桶提,連鋁盔、滅火器外殼也用來裝水運水。經過一天一夜的艱苦奮戰,終於端足了50多噸水。
紀念館的講解員王美蘇,今年29歲,作為「油三代」,王美蘇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採油九廠,2018年文化集團展館招聘講解員時,她報了名。
「爺爺1959年轉業來到大慶,參加當時的運輸隊工作,接的第一批職工就是鐵人王進喜帶領的鑽井隊。」王美蘇說,爺爺經常告訴她,當年大慶的條件非常艱苦,現在條件好了,應該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每年來我們館參觀的觀眾達100多萬人次,日接待高峰可達1.7萬人。」王美蘇為自己的工作自豪,也讓她對家鄉大慶感情更深。「希望通過我的講解,讓更多的人了解大慶,了解大慶精神、鐵人精神。」
累計接待中外觀眾千萬人次
「大慶石油會戰,是在困難的時間、困難的地點、困難的條件下進行的。4萬多人的會戰隊伍,一下集中到大荒原上,生產生活遇到極大困難。沒有住房,會戰職工只能住在牛棚馬廄,擠在自己挖的地窨子裡,有的就在荒原露宿。糧食供應不足,他們就揀凍白菜和甜菜葉子,『五兩三餐保會戰』。」這一段解說詞中,描述出了當年石油大會戰的艱辛,更讓人們看到了當時大慶的艱苦。
那時,王進喜來大慶後,被安排住在房東趙大娘家,但他一直吃住在井場,累了就在鑽杆上枕著鑽頭打個盹兒。趙大娘看在眼裡,疼在心上,心疼地對工人們說:「人是鐵、飯是鋼,整天不吃不睡怎麼行。你們的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啊!」
這件事匯報到石油工業部部長、會戰工委書記餘秋裡那裡。餘秋裡高興地說:「大娘叫得好,我看大會戰第一個英雄就樹王進喜,名號就叫王鐵人。」「鐵人」的名號就這樣傳開了。
一直到今天,鐵人已經深深刻在每一名大慶人心中。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廉政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中國石油企業精神教育基地。
記者已經不止一次來到這裡,每一次的到來,都是一次心靈上的洗禮。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開館以來,累計接待中外觀眾1000多萬人次、國內外重要團體28000餘場次。
來源:大慶晚報
原標題:《大慶人文地理 · 探尋創業足跡 | 鐵人紀念館:精神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