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時代需要鐵人精神!

2021-01-10 以史為友

「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看了這一期的跑男才知道,原來1959年的09月26日,是發現大慶油田的日子。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小到每個人的衣食住行,大到國家的工業、農業、交通、國防,都離不開石油。

六十年前,在當時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老一輩石油人,不畏艱難困苦,拼了命的拿下大油田,才一舉甩掉了我國貧油落後的帽子。在1960年,當幾十噸重的鋼鐵大件到達火車站時,沒有吊車,也沒有拖拉機,王進喜就帶領著1205鑽井隊的三十七位隊員用麻繩拉、木塊墊、人拉肩扛,把設備搬運到了井場。

他們喊著口號:「石油工人嘿嗖嘿嗖,幹勁大啊嘿嗖嘿嗖,再大的困難嘿嗖嘿嗖,都不怕啊嘿嗖嘿嗖。」在茫茫荒原上奮戰三天三夜,終於豎起了四十米高的井架。但是再打第二口井的時候,突然發生了井噴,鐵人在零下十幾度時,不顧腿傷,毅然帶頭跳進泥漿裡,用身體攪拌,經過全隊工人奮戰,終於制服了井噴,保住了油井!

王進喜紀念館門前的四十七級臺階,寓意著鐵人短暫而不平凡的一生。「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鐵人,於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僅四十七歲。鐵人精神凝聚了工人階級的樸素情感,凸顯了堅韌不拔的創業勇氣,凝縮著一個民族不畏困難的民族氣概。

2019年也是我們新中國成立的七十周年,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總需要一種力量,激勵我們不斷前行,時代需要鐵人精神!也希望跑男能夠在帶給我們快樂的同時,也能夠傳遞給我們更多的力量與鐵人精神,向老一輩石油人致敬!

相關焦點

  • 鐵人王進喜: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新華社哈爾濱1月15日電(記者董寶森)「頭頂藍天、腳踏荒原,滿懷愛國豪情,一舉甩掉了我國『貧油落後』的帽子,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創造了我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的奇蹟。」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講解員向遊人的介紹,正是當時石油工人的真實寫照。
  • 「誰說新時代不需要鐵人精神」——「80後」「90後」大慶石油人的...
    新華社哈爾濱1月1日電 題:「誰說新時代不需要鐵人精神」——「80後」「90後」大慶石油人的「鐵人情結」  新華社記者張玥、齊泓鑫  新年伊始,當許多人剛剛結束午夜狂歡昏昏入睡時,黑龍江大慶油田試油試採分公司試油大隊的作業現場已經開始工作。
  • 甘當「人肉攪拌機」的王進喜:寧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
    1959年9月26日,在松嫩平原上一個叫高臺子的地方發生了一件大事。一口名為松基三井的石油鑽探井,突然噴射出了黑色油流。從此,一個世界級的大油田由此發現;中國石油工業的歷史就此改寫。因為當時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0 周年,人們都說,這口油田是獻給共和國一份生日厚禮。從此,這裡被人們稱為大慶油田,這座城市也被人稱為大慶市。從那時起,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石油人湧入大慶油田。這其中,有個不要命的「鐵人」王進喜。
  • 走進鐵人紀念館,學習鐵人精神 ——瓜州縣委政法委開展學習鐵人...
    「弘揚鐵人精神,爭做時代先鋒」為主題的學習鐵人王進喜先進事跡紅色教育活動。4日上午,瓜州縣委政法委黨員幹部抵達玉門老市區鐵人幹部學院,先後參觀了玉門市人防工程、鐵人紀念館、老君廟油田一號井等。在鐵人紀念館,全體黨員幹部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從不屈的童年、赤誠報國、艱苦創業、無悔奉獻、鞠躬盡瘁、精神永存、永遠的鐵人七個方面詳細了解了鐵人短暫而偉大的一生。
  • 【鐵人精神】王進喜是怎樣煉成「鐵人」的
    井噴制服了,可他的傷腿已血肉模糊,泥漿把他的手腳燒起了大泡。王進喜和1205隊工人們的英雄行為深深地感動了附近的鄉親們。房東趙大娘看到王隊長累不垮、壓不倒,沒白天沒黑夜地幹,就對住在他家的工人說:「大娘活了大半輩子,沒見過這麼拼命的人,你們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啊!」從此,「王鐵人」的名號就叫開了。
  • 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拿下大油田——老照片中60年的大慶
    大慶是中國最大的石油石化基地,中國第一、世界第十大油田大慶油田所在地;是一座以石油、石化為支柱產業的著名工業城市。早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出於熱火朝天的建設時期,急需石油資源,為此我國派出以李四光為代表的的地質團隊前往東北地區勘探石油。圖為大慶地區的煉油廠。
  • 特寫:當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遇上脫貧攻堅
    「但這是鑽井黃金時期,工人幹起活來直冒汗。」這是前幾日發生在大慶油田1205鑽井隊技術員谷宏達與河南省臺前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田青松之間的一段對話。最近,大慶油田迎來一批「河南老鄉」。來自中國石油定點扶貧縣河南省濮陽市臺前縣與範縣的100多名學員,在大慶油田鐵人學院接受了一場為期5天的「特訓」。
  • 不朽的鐵人精神——參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有感 作者:張正雄
    在西部蒼涼的大漠深處,在中國最早的石油基地玉門油田工作的王進喜,在北京看到公共汽車上背著「煤氣包」,面對國家缺油的情況,立志要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以把「貧油落後」的帽子甩到太平洋裡去的豪邁決心,投入中國石油大開發的波瀾壯闊的偉大工程。
  • 「鐵人」逝世50周年:跟著「鐵人隊」走進「鐵人館」
    新華社哈爾濱11月15日電(記者管建濤 侯鳴 楊喆)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面對困難喊出「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人拉肩扛」運送鑽機……這是大慶油田「鐵人」王進喜給中國人留下的深刻時代記憶。
  • 全市公安機關「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在新時代公安隊伍中再放光芒...
    為推動全市公安機關「堅持政治建警全面從嚴治警」教育整頓深入開展,讓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再教育貫穿「紅十月」始終,近期,市局新聞中心組織開展了全市公安機關「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在新時代公安隊伍中再放光芒」線上主題演講比賽活動。
  • 大慶職業學院與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聯合開展《石油魂》雲課堂緬懷...
    為傳承和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緬懷石油先烈,4月5日上午,大慶職業學院團委和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聯合開展《石油魂》雲課堂緬懷宣講活動,文化集團、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和學院的各級領導、以及300名師生共同參與本次活動。
  • 邂逅「鐵人」王進喜的長子王月平
    他還清楚地記得:「父親1960年3月從玉門油田來到大慶,我們跟著母親11月也過來了,當時『幹打壘』上抹的泥還沒幹呢……」是啊,那時上上下下蹩著一口氣,都是「先生產,後生活」,油田是「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大家憑著一股激情和責任感,急著要「把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甩的太平洋裡去」。
  • 線上、線下共緬懷:鐵人,我們想您……
    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任時光流逝鐵人王進喜的錚錚誓言猶在耳畔迴響為了大慶油田他何止少活了二十年他把短暫的一生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自己熱愛的石油事業他用偉大的一生「身在大慶學大慶,鐵人身邊學鐵人。」一代代大慶人踏著鐵人的腳步,把鐵人的心願逐一實現。而今,我們可以自豪地向鐵人匯報,大油田拿下了,「把井打到國外去!」實現了。
  • 「黨建治學」趙周賢: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豐富內涵
    在此過程中,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人,在「青天一頂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紅」的艱苦條件下,踐行「三要」(一要甩掉中國石油落後的帽子,二要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三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為國爭光)、「十不」(不怕苦、不怕死、不為名、不為利、不講工作條件好壞、不講工作時間長短、不計報酬多少、不分職務高低、不分分內分外、不分前方後方)的誓言,拼命鏖戰三年拿下大油田,並從1976年開始,連續27年實現5000
  • 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在瓜州精彩上演
    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  新甘肅客戶端瓜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文博 通訊員 馬晶晶 王婷)「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據了解,大型現代秦腔劇《鐵人王進喜》由酒泉市委宣傳部、酒泉玉門油田黨委宣傳部、酒泉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鐵人精神研究會指導,酒泉市肅州區委宣傳部、酒泉玉門市委宣傳部組織,鐵人精神研究會理事、劇作家何奇編寫劇本,並聘請秦腔藝術家馬友仙、李東橋擔任藝術指導,70多名演職人員歷經數月傾力打造,以傳承「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鐵人」精神為主線,歌頌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中國工人階級艱苦奮鬥
  • 近代以來最大的洩密,鐵人王進喜照片事件,讓日本人獲利上千萬!
    「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鐵人王進喜當年這句豪言壯語,讓我們後輩真的體會到了老一輩偉大的獻身主義精神。今天我們就事論事,王進喜當年在油田的照片卻成了我國近代以來發生的最大洩密事件,讓日本人從中牟利上千萬。
  • 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創業路上奮鬥不息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慶油田發現60周年之際發來賀信指出,大慶油田的卓越貢獻已經鐫刻在偉大祖國的歷史豐碑上,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1959年,「松基三井」噴出的油流讓人們看到了大油田的希望之火,但一個火苗能否真正點燃整個松遼盆地,面前是一望無際的困難和挑戰:缺經驗少技術、鑽井開發設備落後、油藏地質條件複雜、自然環境極度艱苦……   「這困難,那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難」;「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 大慶人文地理 · 探尋創業足跡 | 鐵人紀念館:精神的豐碑
    共經歷了1971年興建、1975年改建、1989年擴建和2003年遷建4個發展階段。新館於2003年10月8日鐵人王進喜誕辰80周年之際奠基,2006年9月26日大慶油田發現47周年之際開館。進館後,大型群雕《石油魂》,以宏大的氣勢,表現了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英雄的石油工人,頭頂藍天、腳踏荒原,滿懷愛國豪情,一舉甩掉了我國「貧油落後」的帽子,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創造了我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的奇蹟。
  • 櫻花與「鐵人」
    我第一次見到櫻花,是2014年,在玉泉山的第一個櫻花節。「春之約·賞櫻花」,成了太原的新鮮事兒。出於好奇,我和家人也前往賞櫻。後來,每年櫻花開的時候,我都要惦記著去看看。 2019年,在參與市委「改革創新奮發有為」大討論聯絡督導組工作中,我專程走進玉泉山,尋找「奮發有為」者的足跡。初訪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園建造者張俊平後,我漸漸讀懂了櫻花背後的故事。玉泉山上、櫻花樹下,一位「鐵人」率領一支鐵軍,創造了一個奇蹟。可以說,沒有張俊平,就沒有今天的玉泉山;沒有「鐵人」,就沒有櫻花。
  • 鐵人王進喜:用生命踐行誓言
    坐落在大慶油田的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裡參觀者絡繹不絕,鐵人巨幅花崗巖雕像的基座上,擺放著人們敬獻的一束束鮮花。館內的錄音機前,十幾位來自黑龍江省大慶市方曉社區黨員服務站的老同志們排著隊,輪流拿起聽筒傾聽鐵人當年在人民大會堂作報告的實況錄音。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