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種植基地一角。
技術員向種植戶講解技術要點。
紅網時刻永州12月2日訊(通訊員 賀華建 鄧向陽)「今年新增了兩個培植大棚和兩個曬棚,現在每天看到這些木耳蹭蹭的冒出頭來往外長,心裡就有使不完的勁。」12月2日,新田縣金陵鎮龍珠村村民劉有福早早來到木耳基地打開自動噴淋系統為木耳菌包噴水。
去年,在湖南遠鴻菌業產業園的帶動下,劉有福開始種植木耳,嘗到甜頭的他,今年擴大種植面積把基地旁的15畝荒坡地全部依勢進行了平整,同時新增了四個大棚,目前24萬菌包全部下地,木耳長勢良好。
「基地安排了9個勞動力,除了人工開支,預計每個菌包可產出一塊多錢純收入,今年至少可創收30萬元。」劉有福算了一筆帳。
近年來,新田縣把產業扶貧擺在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突出位置,制定下發了《新田縣產業扶貧實施方案》,安排專項產業扶貧資金,並成功引進「湖南遠鴻菌業」落戶新圩鎮長富村,建成一期投資1.2億元,佔地面積130畝的食用菌產業園,並於2018年投產,配套建設了恆溫智能大棚23個和年生產能力5000萬棒菌包流水線三條。
「新田水分充沛、晝夜溫差大為黑木耳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日產黑木耳菌包10萬支,預計今年可生產菌包1000餘萬支,為種植戶增加產值5000萬元。」遠鴻菌業負責人溫志成介紹道,產業園依託「基地+村集體+農戶」模式,建成了集科普教育、技術講解、休閒採摘為一體的示範種植基地500畝,每周來基地參觀考察的群眾絡繹不絕。
「村裡為木耳基地流轉土地實行資產託管,並爭取了產業扶貧項目,完成基地的大棚和地栽配套建設。」金陵鎮大元衝村支部書記白深福介紹了村集體與基地開展利益聯結的做法,通過村集體託管資產,幫助基地解決土地流轉、矛盾協調等難題,基地每年向村集體交納土地流轉租金,僅12個大棚每年可帶來6萬元的集體收入,既盤活了土地資源,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又有力地推動了黑木耳產業做大做強。
截至目前,全縣在10個鄉鎮建成食用菌產業示範基地11個,涉及貧困村30餘個,種植黑木耳1000餘畝,預計可為種植戶增收1500萬元,通過小木耳助脫貧實現村集體經濟和貧困戶雙增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