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問:心理動力治療(精神分析)適合什麼樣的來訪者?
重要的話說在前面。
在不想花費大量金錢和時間的情況下,來訪者儘量不要選擇精分方向的諮詢師,尤其是專攻經典精分的諮詢師。
在心理諮詢界,一般都會把精神分析療法稱為心理動力治療。所以,當來訪者看到「動力」二字的時候,就可以在心裡把它歸類為精神分析療法了。
傳統或經典精神分析的治療目標只有一個,就是人格改變。
因為受到行為主義的衝擊,當代的心理動力治療才開始把緩解症狀作為諮詢目標。治療者也開始重視像焦慮、抑鬱、強迫等臨床症狀的緩解和消除。
「改變人格」這個術語,其實很難確切描述。
當把人格的概念縮小為性格時,可能更容易理解。比如說降低男孩的攻擊性行為,幫助女孩克服怯懦膽小的性格。
但有時人格改變,也可指向一些更模糊的領域,比如更有時間觀念,克服了拖延症,不再熬夜……
表面行為背後往往隱藏著複雜的心理成因。熬夜可能是童年和媽媽分床恐懼的延續,拖延可能是內在的不勝任感,沒有時間觀念可能是死亡焦慮的另一種表達形式。
而深層次原因的發現,需要來訪者和諮詢師在長程諮詢中反覆討論、確認,才能得出貌似接近真實原因的答案。
這個時間可能是一年,兩年,也可能是五年,十年。
正統精神分析的一大特點就是曠日持久。一般一個病人需要二三年,甚至更長時間。每周4~5次會談,才能初見成效。
當代精神分析已經做出了很大改變,治療時間一般在6-18個月,每次50分鐘,一周一次。但會根據來訪的情況適當增加頻次,比方抑鬱症來訪發作期,創傷性事件發生後的1-2周,諮詢師都可能根據現實情況,與來訪者協商增加諮詢頻率。
總的來說,精神分析仍然太費時,費用也過高,一般工薪族很難承受。但是,它是唯一可以找到症狀根源的療法,也是能實現人格徹底整合的療法。
精分分析療法適合什麼樣的來訪?有錢、有閒,還不能太老
精神分析的創始者弗洛伊德,曾評價過什麼樣的來訪,更可能從精神分析治療中獲益?
弗洛伊德的答案是,人不太老,病不太重。
我們根據弗洛伊德的觀點,考慮一下適合心理動力治療(精神分析)來訪者的個人特徵。
有人據此提出,年輕、有吸引力、善言談、聰慧和成功的病人較適合做精神分析。如果再考慮國情,個人認為還要再加上有錢和有閒。
精神分析有一整套關於無意識、人格、自我防禦機制、性能量等深奧、晦澀的語言系統。因而需要來訪者既要具有領悟力,又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還有一點是動機問題。為什麼年輕、有錢的人更適合精神分析?是因為這部分人同時具有緩解症狀和改變現狀的願望。
經濟條件一般的來訪者,中年偏上的來訪者,訴求都是儘量擺脫痛苦和不良情緒,可以維持正常生活,他們並不期待人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而精神分析的理想來訪者,是對生活和自我要求比較高的人,想實現智力和情感上的潛能;在人際交往方面,包括同性和異性方面都更有成效;對自我更高的認同感等等……
我國心理諮詢界扛大旗的人中專門做精神分析的人知名度比較高,如武志紅、曾奇峰等人,讓我們產成了某種錯覺,誤以為精神分析是國外比較流行的療法。
山茨(Shands)從一些調查分析中看,國外精神分析治療的人相當有限,保守估計只有2%的病人接受精神分析治療,但是從事精神分析的治療者和學習者卻不算少。
在美國社會,接受精神分析治療是給人一種優越感的途徑。因為精神分析對治療對象從經濟、智力和文化教養等方面進行了限定。
只有極少數人有條件接受精神分析。
山茨在《精神分析有前途嗎?》這篇文章結尾處談出自己的個人看法:作為一種治療,精神分析前途黯淡;作為一種人格理論和研究工具,它將繼續保持強大的影響力。
這個看法似乎正變成事實。
當代動力心理學實際是包含著大量「小療法」的集合體。
我們現在比較熟悉的意象對話療法、舞動療法、催眠等,追根溯源,這些療法的理論根基都是精神分析。
心理諮詢可以籠統的劃分為問題類諮詢和發展類諮詢兩大類。
問題類諮詢的來訪者主要訴求是解決心理問題。失眠的人希望睡個好覺,強迫洗手的人希望可以停止強迫行為。行為背後的成因,對於這部分來訪者來說不是最重要的,問題行為不再發生才是來訪者的關注點。
發展類諮詢如精神分析、人本主義療法,解決症狀是諮詢的第二目標,第一目標都是來訪者的自我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解決問題。
因此精分,人本等療法真的不適合生活壓力比較大,工作繁忙,手頭又不是很寬裕的來訪者,因為大家沒有那麼多的時間考慮深層次的問題,光是應付日常生活,已經精疲力盡了。
精神分析是最經典,最正統的療法,它無可替代的,這點毋庸置疑。但每個人的生活目標不同,好的東西不見得適合每一個人。
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找到適合自己的療法和諮詢師,才能最大程度的療愈自我。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