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約翰內斯(揚)·維梅爾(1632~1675)
《戴頭巾的少女》,又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布面油畫,46.5釐米×40釐米
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
這幅世界聞名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由維梅爾繪製的。
數以百萬計的人大老遠從世界各地來到海牙,只為欣賞這幅畫。
Anglebaby也COS過這張畫,不過她比劃中的少女更顯俏皮。
周冬雨COS的這張畫則很有氣質,神情和意境表達的都很像。
張靚穎這張則力圖恢復畫的原貌,我們可以看到她臉上的顏料的質感。
為什麼這麼多人都喜歡COS 這張畫呢?
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幅畫帶給人的美感。
畫面以中純度的黃色、橙色、藍色來對少女進行描繪,檸檬黃這種極高調的顏色與佔大比重的衣服統一了色系,這樣使畫面沒有變得脆弱、易碎,看上去安靜和諧。
黑色的背景烘託出少女形象的魅力,使她猶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光彩奪目。
畫面另一個令人矚目之處,在於少女左耳佩戴的一隻淚滴形珍珠耳環,在少女頸部的陰影裡似隱似現,為畫中的點睛之筆。
另外少女白皙光滑的皮膚以及含情脈脈的眼神也十分動人。
整幅畫構圖和諧卻又帶著神秘。
這位少女是誰?
有人說她是維梅爾年僅14歲的長女瑪利亞,也有人說她是維梅爾家的女僕。
20世紀90年代,美國女作家崔西·雪佛蘭被楊·維梅爾的藝術風格所吸引,看到這幅《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時,她決心將其改編為同名小說。
小說中是這樣描繪《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產生的故事的:
1665年的荷蘭小鎮臺夫特,17歲的少女葛麗葉迫於生計,來到畫家維梅爾家做幫傭。維梅爾寄居在嶽母瑪麗婭家中,在嶽母的幫助下,畫有了固定的買家。為了撫養眾多兒女以及維持奢侈的生活,維梅爾必須畫出更好的畫。可是嶽母和妻子常擺出頤指氣使的神情,眼看藝術才思即將消磨於種種負累與瑣碎之中,這時維梅爾發現幫傭葛麗葉有著沉靜之美且對藝術有敏悟,這帶給他無盡創作靈感。葛利葉知道不可能與維梅爾修得正果,但她願意做模特奉獻給維梅爾作畫。即便他們並未有任何實質的舉動,這種隱秘的情感還是引起了人們的猜忌。最終,為了維護自尊,葛麗葉選擇了離開,嫁與年輕的屠夫。而正是這段似有若無的情愫,凝晶成維梅爾一生最重要的作品——《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可是現實中的維梅爾生活得十分悽慘。
維梅爾43歲就在極度貧窮和勞累中離開人世,死後又被人遺忘,直到19世紀中期才被藝術評論家們重新發現,從此名聲日隆,給了他以應有的地位。他被稱為「沉睡了兩個世紀的司芬克斯」,是「謎一樣的畫家」。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現在世界上最著名的畫作之一。
但是,在1881年,它只賣出了一歐元的價格。
而且據研究人員介紹,畫中的女孩根本就沒有戴珍珠,而是帶著一顆上面刷著一層顏料的玻璃球。
維梅爾同梵谷一樣,生前籍籍無名,死後多年才被人們重新發現他的價值。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在藝術界享有盛譽——被譽為「北方的蒙娜麗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