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常常會聽到「蜻蜓低飛,不風即雨」或者「蜻蜓高,曬得焦;蜻蜓低,雨迷迷」等等有關於蜻蜓的諺語。這或許是我們對於蜻蜓的第一印象,它們雖然體型不大,但卻有預測天氣的能力。當然了我們小時候也常喜歡將它們抓住,很是調皮的折斷它們的翅膀。但如果時間倒回到3億年前,或許我們就不敢抓蜻蜓來玩弄了,因為它們的體型實在是太龐大了,已經完全超出了我們的認知範圍。
3億年前石炭紀的蜻蜓,稱為巨脈蜻蜓護著巨尾蜻蜓,外表長相上和現在我們常見的蜻蜓並沒有什麼差別,但是其體型卻比現在的蜻蜓大十幾倍不止。1880年,法國古生物學家Charles Brongniart在法國本土發現了一個蜻蜓化石,兩隻張開的翅膀之間足足有75釐米。此後在1979年,德比郡的博爾索弗也發現了一個蜻蜓化石,同樣其體型較於現在的蜻蜓而言很是龐大。目前這些被發現的蜻蜓標本存在於巴黎的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當中,前來觀賞的人們就可以領略到3億年前巨型蜻蜓的風騷。
但是為什麼幾億年前的蜻蜓體型會如此的龐大呢?我們知道現存的昆蟲類動物其體型都不會很大,這是因為氧氣由氣管擴散到昆蟲身體當中的方式會限制它們的體型,也就是說一種生物體積的大小和當時代地球空氣中的含氧量有很密切關係。如果動物生存在一個含氧量較高的時代,那麼這個時代動物的體型都會比較大,而如果生存在一個氧含量較小的時代,那麼動物的體型也會隨之變小。
這也就意味著在石炭紀地球空氣當中的含氧量很高,具體有多高?有的科學家認為會比平時多20%。此後巨大畸形症狀和氧氣獲取之間的關係研究,也為說明了氧含量過高會讓動物體型變大有一定道理。我們可以發現,不僅僅是巨脈蜻蜓,在早期的地球環境當中,絕大部分的動植物都是很龐大的,我們熟知是霸王龍、腕龍、梁龍等等恐龍,我們知道的鄧氏魚,以及我們曾經以為滅絕的腔棘魚。
不過在2.5億年前的二疊紀,巨脈蜻蜓在地球上滅絕。雖然說巨脈蜻蜓我們現在已經見不到它們的活體,但是它們作為曾經最大的昆蟲類動物的存在,對於科學家研究石炭紀以及前後時期的動植物,或者是當時代地球所處的環境都有很大的幫助。此外,研究巨脈蜻蜓滅絕的原因,也有促於科學家進一步認識地球早期的環境。目前科學家也正在往這方面的研究做努力,我們期待科學家往後可以有更多的消息可以向我們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