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型巨大的昆蟲,巨脈蜻蜓

2020-12-24 喵感數據

說起蜻蜓這種食蟲小動物,曾經也稱霸過地球,你可能不信。看著寸許長的小蜻蜓,薄薄的羽翼、細細腿腳,怎麼也不像能主宰地球的動物。其實,早在3億年前,地球上存在過一種體型巨大的蜻蜓,也就是現在蜻蜓的祖先——巨脈蜻蜓,是當時名副其實的空中霸主,它們盛極一時,在當時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強者。

巨脈蜻蜓起源

在石炭紀時期,海洋環境中的生物持續向陸地進化,迫於海洋生存的壓力和陸地原始環境的改善,越來越多的動物開始進軍陸地。第一批走上陸地的脊椎動物祖先——海納螈,搶先上岸,佔盡優勢。在千百萬年來,其他原始動物也不甘落後,為了發展生存,紛紛進化出適應陸地生活的身體結構。

在石炭紀中後期,天空中出現一群體長可達0.75米長的遠古昆蟲,也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巨脈蜻蜓。巨脈蜻蜓的出現,改變了當時許多動物頗為」安逸舒適「的生活,而巨脈蜻蜓也用它們的實力譜寫了地質史上頗為傳奇的一頁。

晚石炭紀,空中是昆蟲的天下

早在石炭紀之前,昆蟲就已經存在。在那之前,昆蟲作為食物鏈底端的生物,只能低調的活著,每天都惶惶不可終日,東躲西藏好不悽慘。然而,當時的昆蟲可能做夢也不會想到,它們也有稱霸地球天空的時候。大自然是神奇的,它的神奇在於會讓那些有準備的物種讓登上舞臺、展現天賦,奔向成功。石炭紀的某一時期,就這樣平靜而又不平凡的來臨了,平靜是因為對所有動物來說,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不平凡是因為對昆蟲來說,屬於它們的時代到來了。

每個物種都有活下去的權利,盡力而活,活出精彩,才不枉自然界的選擇。正是由於自然的作用,在石炭紀時期,氣候溫暖溼潤,森林茂密,沼澤遍地都是,從北極圈到南極圈處處都是蕨類植物、木賊植物以及體型巨大、形狀怪異的石松科樹木,有些樹木能長到50米高。植物繁茂,光合作用強度大、產生的氧氣便多,在當時的大氣環境中氧氣含量一度達到30%以上。得益於大氣含氧量的原因,昆蟲也繁盛起來。

而在巨多昆蟲中、體型最大、最為致命的昆蟲是巨脈蜻蜓,地質研究表明:」巨脈蜻蜓,是地質歷史上體型最大的昆蟲「。上文提到,在石炭紀時期大氣中氧氣含量高、密度大,這些條件更利於巨脈蜻蜓飛行,使其肌肉運作效率達到更高水平。正是由此原因,巨脈蜻蜓一步步走上強者之巔,成為昆蟲種類中的王者。

巨脈蜻蜓的生活習性

作為飛行技術嫻熟的空中霸主,巨脈蜻蜓一天當中大多數時間都在空中度過,它們揮動有力的雙翅,或飛行或滑行,使用銳利的雙眼在空中尋找獵物。和老鷹一樣,巨脈蜻蜓也會獵食穴居的小動物,它們發現獵物以後,俯衝而下,使用強有力的腿爪牢牢抓住獵物,然後衝向空中,開始進食。

有趣的是,巨脈蜻蜓一生中大多數時光都是在空中度過,它們很少停止飛行。只有當需要交配和產卵時,它們才會落在地面。據科學研究發現,巨脈蜻蜓產卵孵化的幼蟲體型也有0.3米長,和它們父母一樣,小小的幼兒也是無比貪婪的掠食者。巨脈蜻蜓一般生活在澇漬地帶附近陡峭的洞穴中,當它們飢餓需要進食時,它們便出來獵食蜘蛛、昆蟲和一些小型的兩棲動物。

巨脈蜻蜓奇特的繁殖方式

生物都需要繁殖,這是本能,也是延續物種的需要。和其他物種不同的是,巨脈蜻蜓由於身體構造的不同,它們繁殖方式也比較奇特。和現在蜻蜓相比,巨脈蜻蜓的生殖器位於尾巴末端,而現代蜻蜓的生殖器則靠近頭部位置。通過對現代蜻蜓的研究,蜻蜓在交配時,可能會吃掉配偶。這個發現,讓科學家對生殖器位置不同的巨脈蜻蜓交配方式提出很多假設。

現在普遍的觀點認為,雄性巨脈蜻蜓在交配時被吃掉的可能性比較大,而為了規避風險,雄性蜻蜓可以讓雌性個體進入睡眠狀態,然後趁機交配,這樣它們就能在雄性個體醒來之前逃到安全的地方,而避免被吃掉的厄運。

巨脈蜻蜓的宿命

巨脈蜻蜓作為石炭紀和二疊紀早期的巨型蜻蜓之一,這些龐然大物並不都是肉食性動物,和恐龍一樣,有肉食性恐龍,有植食性恐龍,這種蜻蜓也不例外,有些巨型蜻蜓僅以植物果實為食物。在巨脈蜻蜓稱霸地球天空千萬年後,大約在2.9億年前,世界氣候發生巨變,當時氣候有溼潤溫熱變得乾旱而寒冷,大量森林覆滅,為了生存,巨脈蜻蜓體型開始變得更小。但是,縱然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蜻蜓依然能夠適應當時地球氣候的變化,種群數量不少反增。

包括蜻蜓在內的昆蟲是生命進化史上最成功的範例之一。最古老的昆蟲體長僅有幾毫米,科學研究發現,在昆蟲幾毫米時,它們就長有翅膀,具有飛行能力。到3.3億年前,大多數昆蟲都能夠飛行,石炭紀晚期森林中布滿了爬行、穴居和會飛的昆蟲。其中很多昆蟲,如蜻蜓和蟑螂,直到今天依然能夠見到。

相關焦點

  • 方舟生存進化:巨脈蜻蜓
    說到蜻蜓,由於它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昆蟲物種,且又是廣布於我國各地。所以大多數人都會聯想到這是一種捕食蒼蠅、蚊子等害蟲的小益蟲。同時,多數人腦中所能想像的蜻蜓形象也就如此這般大。但今天要講述的蜻蜓則不然,那是一種來自於史前石炭紀的蜻蜓,名為「巨脈蜻蜓」。由於這種巨脈蜻蜓翅膀上的網狀翅脈與樹葉的葉脈頗為相似,因此而得名。該物種長相類似於現今的蜻蜓,但無論體型及捕食對象都與現今的蜻蜓大不相同。
  • 3億年前巨脈蜻蜓,領先翼龍的空中霸主,翅膀展開長達76釐米
    史上最大昆蟲巨脈蜻蜓。巨脈蜻蜓生活於距今3億年前,沒錯比體型巨大的恐龍更早地存在於世界。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昆蟲,讓人不寒而慄的巨獸,飛行時速超過20公裡,雙額可將小型爬蟲咬成碎片。這隻巨獸的故事,要從一塊有著兩億七千五百萬年歷史的蜻蜓化石。
  • 石炭紀的空中殺手——巨脈蜻蜓!你真的了解它嗎?
    當它發現巨脈蜻蜓時,對方那 6 條帶著尖刺的腿已經牢牢地把它抱了起來,尖刺也深深扎進了它的身體。巨大的「飛行高手」1880 年,在法國南部的科芒特裡,煤礦工人們意外地挖出了一具長著超大翅膀的巨型昆蟲化石。1885 年,法國古生物學家查爾斯 ?布隆尼亞爾在對這塊化石進行仔細研究之後,正式將其中的昆蟲命名為「巨脈蜻蜓」。
  • 石炭紀昆蟲大的驚人蜻蜓體長2.4米~蜈蚣體長更是達到驚人的2.6米
    距今有3億年的古生代石炭紀地球上還沒有開花植物,那時到處是繁茂叢生的巨大的羊齒類植物形成的森林。在沼澤旁邊,巨大的蜻蜓盤旋飛翔,此番情景蔚為壯觀。巨脈蜻蜓捕食從化石的考證我們得知,蜻蜓的翅膀的長度都在30釐米以上,雙翅展開時,翅寬達65~70釐米,體長在2.4米左右,那時的空中沒有鳥,也沒有空中飛的爬蟲類,所以那時的天下是巨大蜻蜓的天下
  • 3億年前的蜻蜓和現在的鷹鷲那麼大,當時的地球有何不同?
    小時候我們常常會聽到「蜻蜓低飛,不風即雨」或者「蜻蜓高,曬得焦;蜻蜓低,雨迷迷」等等有關於蜻蜓的諺語。這或許是我們對於蜻蜓的第一印象,它們雖然體型不大,但卻有預測天氣的能力。當然了我們小時候也常喜歡將它們抓住,很是調皮的折斷它們的翅膀。
  • 遠古時期的動物體型巨大,如果人類回遠古時期,人類會成巨人嗎?
    如果我們把現如今的動物和過去的它們相比,會很明顯感覺到它們的體型差異。 比如:如今的蜻蜓體型很小,但在石炭紀時巨脈蜻蜓的翼展達到了1.5米。鳥類如今的體型很小,但阿根廷巨鷹站立時身高超過了2米,翼展超過了7米。
  • 四川發現「侏儒蜻蜓」,是世界上最小的蜻蜓
    據報導,前段時間,來自四川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的負責人,在整理新收集到的一批蜻蜓標本時,竟然意外發現了世界上已知最小蜻蜓——侏紅小蜻的身影,這也是在我國四川地區第一次發現這種蜻蜓界的迷你限量版。看起來是不是巨豆娘的大小已經非常大了,但事實上,在遠古時期的石炭紀時期,當時的蜻蜓可以要比巨豆娘還要大很多,甚至可以有「大如鳥」來形容,通過化石研究,科學家就曾經表示,一直到二疊紀之前,地球上曾經生活過史上最大的蜻蜓——巨脈蜻蜓。
  • 2.4米長的蜈蚣,大如老鷹的蜻蜓,「巨蟲時代」為何迅速消亡?
    雖然兩棲動物佔據著石炭紀的統治地位,但昆蟲是此時期不可忽視的生物種類,昆蟲最早被發現於石炭紀的前一紀泥盆紀,到了石炭紀,昆蟲類生物進一步發展,現在已知的石炭、二疊紀的昆蟲種類就達到了1300多種,石炭紀晚期的昆蟲體型之大也令人稱奇。
  • 為什麼石炭紀的蜻蜓體積龐大,現在的蜻蜓卻那麼小?
    不過你可能不知道,在曾經的石炭紀,地球上還存在著體積達1米的蜻蜓,這就是巨脈蜻蜓。石炭紀被稱為古生代的第5個紀,還有一個稱呼是密西西比紀,這是一個陸生動植物空前發展的時代。因為適宜的環境,大自然鬼斧神工般造就很多巨型昆蟲,如巨型馬陸、巨型蜘蛛,當然還有我們不得不提的巨脈蜻蜓。所以這個時代又被科學家稱為「巨蟲時代」,巨脈蜻蜓的首次發現是在1880年的法國,如今雖然它早已滅絕,但是其龐大的身軀還是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讓世人為之一振,所以很多人不禁發出疑問,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就了巨脈蜻蜓呢?
  • 2.5億年前,地球進入巨蟲時代,蜻蜓長達1米,為何後來滅絕了
    要知道,如今地球上大氣的氧含量,僅有21%左右,而現代研究也證實,在富氧環境下,通過呼吸生物體內攝入過量的氧氣,會導致「巨型症」的出現,自然,當時的生物也都普遍是「大體格」,包括昆蟲在內,也是如此。曾經生活在石炭紀時期的巨脈蜻蜓,它展翅的長度大約為95釐米,是現生最大蜻蜓——巨豆娘的4倍多。
  • 如果螳螂體型和獅子一樣大,戰鬥力大概如何。
    巨型遠古昆蟲科學家們通過化石記錄發現,在恐龍之前,地球上就有巨大的物種存在,它們就是3億年前石炭紀的巨型節肢動物,包括超大的蜉蝣昆蟲、蠍子;還有5英尺長的千足蟲,等等。最有特點的兩種昆蟲是巨脈蜻蜓 Meganeura,及遠古蜈蚣蟲。巨型蜻蜓的翼展可以達到2英尺,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昆蟲。3億年前,這些物種曾經昌盛一時。那時大部分陸地都在熱帶,植物繁盛(後埋入地下形成煤炭,該時期因此稱為石炭紀)。但經過大約5000萬年,從二疊紀的中期到晚期,這些巨型物種消亡了。在我們熟悉的影視裡,可以看到很多巨型生物的形象。
  • 昆蟲家族的「小巨人」
    現實中,昆蟲體形的大小是由其呼吸方式、身體結構以及最重要的地球含氧量所決定的。換句話說,如果真存在科幻片裡那種變異的「巨型昆蟲」,不用人類調集部隊和它們一決雌雄,它們自己肯定就先憋死了。雄霸史前的巨脈蜻蜓我們所說的巨型昆蟲是相對於一般昆蟲的體形而言的,但如果非要評選出一種名副其實的巨型昆蟲,那麼生活於石炭紀的巨脈蜻蜓一定當之無愧。
  • 恐龍如此巨大,為何現在少有這樣的巨獸了?生物的體型由何決定?
    在地球歷史上,的確有過一段高含氧量導致生物體型瘋長的時代,那就是石炭紀。當今地球大氣的氧氣含量大約為21%,而在石炭紀,氧氣含量則高達35%,所以在這一時期,翼展接近一米的巨脈蜻蜓以及體長在3米以上的蜈蚣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 實際上昆蟲放大必死無疑
    把螳螂的體型放大到象那麼大,它要麼憋死,那麼熱死,要麼癱在地上動彈不得。昆蟲作為低等動物,僅靠放大體型就敢和哺乳動物PK,簡直是開玩笑。這種言論都是極為片面的,只看見了體型和力量的對比,卻忽視了昆蟲的身體特性。簡單來講,昆蟲的特性決定它們只能微型化,無法大型化,將昆蟲體型放大到巨型哺乳動物那麼大,只有死路一條。昆蟲作為低等動物,缺陷很多。昆蟲的呼吸方式是硬傷,放大後會迅速窒息而死。
  • 中國最大蜻蜓和世界最大水棲昆蟲現身黃山 中國最大蜻蜓是什麼?
    7月1日至4日,安徽省珍稀鳥類保護工作者聯合會參加指導滁州學院學生到黃山實習期間,發現並採集到兩種珍稀昆蟲:越中巨齒蛉和蝴蝶裂唇蜓。「越中巨齒蛉」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棲昆蟲,而「蝴蝶裂唇蜓」則是中國最大的蜻蜓。這兩種昆蟲在安徽均是首次發現。這兩種生物對環境要求特別高,直接反映出安徽當地生態環境特別優異。
  • 為什麼飛行動物的體型,普遍沒有陸地、海洋生物的體型大?
    目前來說,會飛行的生物總共有三類,分別是唯一會飛行的哺乳動物——蝙蝠,馬來大狐蝠是世界上最大的蝙蝠,體長長達25釐米,兩個翅膀張開後有183釐米寬;昆蟲,昆蟲的體型有史以來就不大,史上最大的飛行昆蟲——巨脈蜻蜓平均翼展大約在0.65米左右。而鳥類的體型也並不大。
  • 三年級優秀《昆蟲備忘錄》賞析:蜜蜂、蝴蝶、螳螂、蜻蜓……
    相信三年級的學生學習了課文《昆蟲備忘錄》之後,都對大自然的昆蟲充滿了好奇感。他們天真的腦袋裡也許都在思考,為什麼每一個小小的昆蟲身上都有講不完的科普故事,為什麼它們身上總有許多奇妙有趣的現象?3、以圖片加文字說明的形式:拍一張照片或者在網上找一張相應昆蟲的圖片,根據圖片,寫出合適的內容,包括昆蟲的名稱、身體特徵等多種情況二、下面讓我們來看看三年級的學生是怎樣用文字的形式來描寫他們喜愛的昆蟲:昆蟲備忘錄
  • 蜻蜓,遠古的霸主為何淪落至此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蜻蜓可以說是我們最熟悉的昆蟲之一了,它們捕食蚊子,蒼蠅等害蟲,是一種有益於人類的昆蟲,在人們眼中這是一種可愛的小動物,不過你們知道嗎,在遙遠的史前時代,蜻蜓可以說是空中霸主之一。
  • 四川華希昆蟲博物館發現世界最小蜻蜓
    11月24日消息,今天中午,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曬出了世界上最小蜻蜓個體,最小個體甚至不足15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