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張文豔
在青島,膠東商人的蹤跡幾乎遍布各個行業,尤其是上世紀初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青島的商圈和工業領域裡,處處可見膠東老鄉的身影。他們絕大部分來自蓬萊、黃縣或掖縣,是近代以來膠東工商界的主要代表,半島記者選取幾位典型的人物,通過一些史料和專家的介紹,解讀誠信守義、頭腦靈活、勤勞勇敢的膠東商人成功的密碼,這其中有叱吒風雲的傳奇故事,也有驚心動魄、鬥智鬥勇的愛國事跡。
膠東地區各市的開埠,促進了膠東的經濟繁榮。而膠東從來不乏具有經濟頭腦的商人,魯商在中國商業發展中具有較高的地位,而膠東商幫又是魯商的代表。那麼,為什麼膠東出商人呢?
膠東瀕海而處,北環渤海,南臨黃海,負山面海,具有富足的魚鹽之利,然而,正如《山東海疆圖記》卷八所云:「所產不足以供終歲之食,給生不堪舒愉,故其民多賈」。在古代農業社會中,膠東地形不佔優勢,人稠地少,難以維持生計。不過,大海給予了他們更多的可能。
「灣闊水深,舟楫便利,為商品流通提供了方便,可以吸納眾多的資金,促使品種繁多、數量巨大的商品集散交易,成為經濟活動的集中場所」。(《膠東文化撮要》)於是,從秦漢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到隋唐登萊與遼東、高麗、日本貿易的頻繁,再到宋金元時期膠東諸口岸的發展,膠東一帶經濟非常活躍。明清時期時有海禁,貿易一度受阻,但只要港口海禁鬆弛,沿海船隻櫛次鱗比。
明清時期,膠東的當商、錢商、鹽商、行商都開始崛起,「其在東省貿易者,以鹽、當、票號為最大」(《李忠節公奏議》)。
膠東商幫,是指分布在登、萊兩府的各縣商人,後來他們不拘泥於本地,走出家鄉,把生意帶到了膠東其他地方以及東北、沿海城市、內陸城市等地。較為出名的膠東商人有蓬萊商人、黃縣(今龍口地區)商人和掖縣(今萊州地區)商人。
俗話說「蓬萊腿子、黃縣嘴子、掖縣鬼子」,這句話乍一聽似乎有些貶低的意味,其實不然,這正是三地商人與眾不同的經商之道。
善於長途跋涉、四處奔波,這是蓬萊人的長處。蓬萊臨海,風景如畫,猶如仙境,秦皇漢武都曾求長生之道,「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也與此地相關,然而,蓬萊「北面濱海,無可種之地,四面繞山」,「地少土薄,豐年且不敷所用,一遇兇歉,愈不能有仰食奉省」,因此,招商通運,是為了彌補田地不足。蓬萊富裕之人,多以當鋪為主,到了清末民初,蓬萊的錢莊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錢莊票號達到了鼎盛時期。
善於商賈談判、討價還價、能說會道是黃縣人的優勢。黃縣經商同樣有地理位置上的無奈,地狹人稠,「故民多逐利四方,往往致富。遠適京師,險涉重洋。奉天、吉林方萬裡之地,皆有黃民履跡焉」(同治版《黃縣誌》)。黃縣也是當商居多,實力最大的是丁氏家族,丁家的當鋪遍及山東、東北、京津十一省,堪稱山東首富,人稱丁百萬。除了當鋪、錢莊,丁家的經營範圍還包括藥房、糧行、絲業、煤、石油等。黃縣商賈,「本富為上,末富次之」,所以黃縣雖然自然條件一般,「豐年之谷不足一年只食」,卻號為「富庶之區」。
靠智慧謀略、審時度勢,能夠及時把握行情則是掖縣人的風範。掖縣靠海為生,以鹽商居多。掖縣商人有著精明的生意頭腦,能夠準確把握市場走向,尤其是在上世紀初的青島,掖縣商人表現突出,青島首富劉子山和盛錫福老闆劉錫三都是掖縣人,兩人代表的掖縣商幫在青島乃至山東創造出商業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