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數字報

2021-01-14 新民晚報數字報
  ◆徐建平 房中 

  同資本主義打交道大勢已定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陳雲也受到了衝擊,除保留中央委員外被解除了一切領導職務,並於1969年10月下放到江西南昌「蹲點」。1972年4月,陳雲從江西回到北京,仍只保留中央委員的名分,直至1973年5月2日《人民日報》才報導了陳雲以副總理身份參加「五一」勞動節的相關活動。因當時國務院工作缺乏人手,回京之後,他參加了國務院業務組的工作,協助周恩來抓外貿工作。 

  1973年6月7日,復出不久的陳雲在家中約見了中國人民銀行行長陳希愈等人,在談話中他明確提出:「過去我們的對外貿易是百分之七十五面向蘇聯和東歐國家,百分之二十五對資本主義國家。現在改變為百分之七十五對資本主義國家,百分之二十五對蘇聯、東歐。……百分之七十五對資本主義國家,百分之二十五對蘇聯、東歐,這個趨勢是不是定了?我看是定了。因此,我們對資本主義要很好地研究。」他還指出:「不研究資本主義,我們就要吃虧。不研究資本主義,就不要想在世界市場中佔有我們應佔的地位。」那時,利用外資可是一個大禁區,有可能會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扣上「洋奴哲學」的帽子。但陳雲的觀點很鮮明,他在談話中指出:「不要把實行自力更生方針同利用資本主義信貸對立起來。」陳雲的這些話,在今天看來很普通、很平常。然而在那個極「左」的年代裡,陳雲能夠說出要與資本主義國家做生意這樣的話,的確是振聾發聵,但也不禁讓人捏了一把汗。 

  真知灼見來源於對事物的透徹洞察與深入分析。即使在「蹲點」的厄境中,陳雲也一直密切地關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戰後,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和日本的經濟經過二十多年的飛速發展,在某些方面已經超過了美國。而此時,美國卻深陷經濟危機,1973年,長達28年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嚴重地動搖了美國的霸主地位。歐洲有些國家開始拒收美元。在英國倫敦,一位來自美國紐約的客人說:「這裡的銀行、旅館、商店都一樣,他們看到我手裡的美元時,流露出的神情,好像這些美元成了病菌攜帶物一樣。」社會主義陣營也四分五裂,各自尋找出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大陣營正陷入危機,取而代之的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日益增多的貿易往來。 

  此時,中國的對外交往已逐漸打開新局面。1970年,中國同加拿大建交。中加建交,被譽為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的「報春花」。隨後,義大利、智利、奧地利等國紛紛與新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更為重要的是,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也乘著專機飛來了。在機場,尼克森伸出了那雙來自大洋彼岸的手,與周總理的手緊緊握在一起,打破了兩國二十多年的隔絕狀態。這些變化為中國與西方國家進行交往(包括經濟層面的交往)創造了條件,提供了現實可能性。 

  陳雲對國際經濟問題格外地關注,並有深入的思考。在與陳希愈的談話中,陳雲有針對性地提出十個問題,請中國人民銀行收集一些材料。這十個問題是: 

  一、美、日、英、西德、法各國從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三年的貨幣發行量是多少?外匯儲備是多少?其中黃金儲備是多少? 

  二、現在世界黃金年產量是多少?其中主要產金國的年產量是多少? 

  三、八百億歐洲美元分布在哪些國家和地區? 

  四、作為經濟繁榮、衰退、危機的標誌,工業除了鋼鐵以外,還有哪些行業?從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三年美、日、英、西德、法各國的鋼鐵、機械或其他基本建設投資是多少? 

  五、美、日、英、西德、法各國度過危機的辦法是什麼?每次危機間隔時間是多少? 

  六、美國同英、日、西德、法各國的矛盾,除了政治上的以外,經濟上的表現在哪些方面?主要矛盾是什麼? 

  七、美國和日、英、法、西德各國在貿易和貨幣方面存在的問題,估計採取什麼辦法來解決? 

  法國財長德斯坦是主張把貨幣和黃金聯繫起來的。世界上貨幣總流通量和世界上黃金總持有量,是否可以算出一個大致的比例來? 

  八、美國一九七三年對外赤字是多少?包括轉移、駐軍、投資、旅遊、貿易等方面。 

  九、對世界經濟和貨幣、金融情況的近期和遠期的估計。 

  十、對外國銀行給我們的透支便利的利害估計。 

  可以看出,這十個問題內容豐富,涉及到國際的金融形勢、克服經濟危機的辦法、財政赤字等方方面面。參加會見的李裕民至今記憶猶新,他回憶說:「記得那是在1973年6月的一天,陳雲同志在他家的會客室裡約見了當時中國人民銀行行長陳希愈和副行長兼中國銀行總經理喬培新,我也參加了這次會見,當時我主要負責外匯資金方面的工作。在互相問候後,陳雲同志隨即提出了有關國際金融方面的十個問題,要我們儘快搜集整理有關材料。」 

  十個問題,十天交卷,這是陳雲的要求。 

  當時參加研究工作的吳念魯撰寫文章回憶說:「陳雲同志布置的任務九個交給了當時人民銀行國外局四處(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的前身)。當時林基鑫、雷祖華、張學堯負責此項工作,我也參與了其中的具體工作。在人手少的情況下,人民銀行國外局四處及時交卷,陳雲同志對其材料和報告感到滿意,還讓秘書打來電話予以表揚。」(吳念魯:《要很好地研究資本主義———憶陳雲同志一篇重要文獻的發表》,《金融博覽》2012年第5期)可以說,陳雲的這次談話,對於「文革」時期對外貿易工作的恢復和進一步開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就在這次談話之前,中國在利用商品交易所的嘗試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幾個月前,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總公司曾委託香港華潤公司利用商品交易所成功購買原糖,陳雲獲知這一消息後,非常贊同,並作出了重要的指示。 

  【相關連結】 

  商品交易所(C°mm°dityEx-change)也稱商品期貨交易市場,是一種有組織的商品市場,是大宗商品進行現貨及期貨買賣的交易場所。從1848年芝加哥交易所成立開始,商品交易所至今已有160餘年的歷史。中國的商品交易所始於1920年的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於1949年關閉。商品交易所能夠迅速反映市場供求和價格趨勢的變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正常的商業活動遭到巨大的損失。

  在上海期貨交易所的期貨博物館裡,陳列著一份1973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陳雲同志的手稿《關於進口工作中利用商品交易所問題的請示報告(草稿)》的複製件。1995年出版的《陳雲文選》第三卷中,全文收錄了這份手稿。在當時極「左」思潮的肆虐下,商品交易所被視為資本主義的罪惡淵藪,陳云何以會起草這樣一份請示報告,觸碰這樣一個極其敏感的問題呢?本文選自《檔案春秋》2012年第10期。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