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卡汽車 用車 原創]
六一兒童節就要到了,在這個充斥著氣球、玩具和兒童歡笑的日子裡,大人們的心中卻是五味雜陳。朋友圈裡,把所有節日都過成情人節的情侶們開始曬新一撥的幸福,有孩子的開始刷屏曬娃,這些雖然都帶有「節日氣氛」,卻並不專屬於兒童節。今天我們就來跟諸位「大孩子」聊聊那些我們沒本兒時經常玩兒的與汽車相關的玩具,給自己過一個有回憶的兒童節。
一、碰碰車咋接電?
還記得小時候各大遊樂場都有的碰碰車嗎?它可是最歡樂的駕駛項目之一。在車上的人們年歲各異,但都能享受「任性」駕駛的樂趣。
不知你可曾有過這種好奇,碰碰車是從哪裡獲得能源來推動自己前進的呢?
其實碰碰車也分種類。最早的時候碰碰車場的場地頂棚都較低,每輛車後面都立著能觸房頂的立杆作為導體,而房頂和地面分別為正極和負極。當遊戲開始以後,整個場地通電,電流通過車後面的導電立杆與車形成迴路,從而給車輛通電。
隨著技術改進,碰碰車不再靠從天到地的迴路接電,而是在地板上做起了文章。
每隔一定距離人們就在地上鋪設一條電纜,這樣車行駛在任何一個角度都可以至少觸及兩根電纜,電流也就能形成迴路推動車前進了。
如今,車載電池越來越先進,碰碰車也是充電的較多,這樣免去了場地鋪設電纜的麻煩,更節省了後期對於場地電路維修的一系列麻煩,不過挨個給車充電會花去很多時間。
二、卡丁車該大人玩兒還是孩子玩兒?
卡丁車被視為專門用來跑賽道的車,它只有發動機、底盤、車輪等用於行駛的基本配置,其餘的一概沒有,它甚至沒有轉向助力,開上一段時間兩個胳膊就會酸疼。
卡丁車沒有減震系統,因此車對路面起伏的傳遞極為清晰,緊握方向盤時人甚至會感到「震手」。卡丁車看起來極為簡陋,卻能漂移過彎,而且駕駛步驟簡單,操作起來老少皆宜。
圖為巴西車手小尼爾森·皮蓋特參加卡丁車比賽。
可不要小看卡丁車,它是無數F1著名賽車手走向成功的階梯。小尼爾森·皮蓋特等多位知名車手都是在奪得國際性卡丁車比賽獎牌之後才逐步進軍賽車領域的。卡丁車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58年的美國,也就是說,時至今日卡丁車已經快六十歲了。
你或許開過它,而且開得很好,但是你知道卡丁車沒有差速器嗎?
沒有差速器的卡丁車在過彎時,必定有一個車輪要打滑。怪不得開卡丁車過彎總能輕鬆漂移,原來這並不意味著我有藤原拓海的天分。
卡丁車也沒有懸掛,它的車輪通過懸掛直接固定在車架上,而它的輪胎像F1一樣分幹胎和雨胎,在專業級的卡丁車比賽上,車手們會根據天氣而選擇使用合適的輪胎。
最早的卡丁車比賽在大街上舉行,感覺有點兒與「街頭籃球」相似的氣質。不過如今的比賽早已轉戰賽道,專業程度完全不亞於汽車賽事。
歷史上,卡丁車的時速最高可達260km/h,天吶,這真的是玩具車嗎?是的,卡丁車有自己專業的賽事,參賽的車型在跑道上當然可以毫不顧忌地瘋跑啦。
碰碰車和卡丁車
三、收藏車模,樂趣何在?
如今有很多「大朋友」都喜歡收集車模,當然,我說的是沒有性別的那種車模。車模除了擺著好看,到底還有哪些門道呢?
自打有車開始,車模就出現了。一開始車模主要有兩個功用:給孩子玩兒和用於做廣告。
是的,在信息技術沒有那麼發達、造車工藝也沒有那麼高的時候,很多車企都是通過車模而非實車來招攬用戶的。
圖為曾經流行一時的「火柴盒」車模。
隨著時間的推移,從十九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收集車模慢慢流行起來,許多成年人開始發現收集它的樂趣。在之後的二十年間,車模的發展非常迅速,此間出現了一些有名的車模製造商,比如著名的「火柴盒」就是其中之一。「火柴盒」只有真車的六十四分之一大,做工十分精緻,價格也不貴,因此風靡一時。
圖為寶馬老爺車的車模。
金屬車模的工藝主要是鑄造,而車模的工藝隨著真車的工藝一起迅猛發展。在上世紀後半葉,市場上出現了很多經典車型,也出現了很多相應的車模。這些車型隨著歷史更迭逐步退出舞臺,它們的車模卻留了下來,成了許多喜歡車模的人爭相收集的對象。
圖為1971年款紅色福特野馬車模。
不僅蘊含汽車文化,在工藝上也有許多講究。早期北美的車模都不是很注重細節,而歐洲的車模則更加精緻。就像中國陶藝一般,內行看了老車模的工藝可能能講出它的許多歷史背景。
所以,如果你真的喜歡車模,可以好好研究一下。這篇文章只是簡略介紹,關於車模的內容三言兩語可是講不完的呦。
四、駕駛類電動遊戲已經有那麼多年了?
1973年太空駕駛的遊戲界面,畫面極為簡單。
說起駕駛類電動遊戲大家是不是都太熟悉不過了?你可知道它已經有四十多年的歷史了。駕駛類電動遊戲最早出現在1973年,起初遊戲內容不是開車,而是在太空裡開飛船。聽起來挺高大上的,其實就是一個簡易的船狀物在屏幕上的小點點障礙物間穿梭。
到了1980年,駕駛類電動遊戲第一次出現了背景音樂,同時加入的還有視角切換。之後的十年是電動遊戲迅速發展的十年,許多經典遊戲如《Sega's GP World》都是此時誕生的。
現在許多電影裡主角買遊戲機追憶童年購買的都是這種街機,美劇《生活大爆炸》裡就曾出現。
時光流轉,電動遊戲也越來越專業,九十年代人們開始不滿足於單純的駕駛,F1比賽、印第五百比賽等專業級賽車比賽的遊戲版爭相問世。這只是開始,循規蹈矩的賽車遊戲漸漸讓人覺得索然無味,更刺激的遊戲開始被人們追捧。
自由駕駛風格在此時出現,同期產生了一系列相關遊戲,比如Sega出品的《瘋狂計程車》就是讓人自由駕駛,只要能以最快速度送乘客到達目的地無論如何橫衝直撞都不是問題。
1994年,一款名為《極品飛車》(Need for Speed)的遊戲橫空出世,風靡了全球。到目前為止,整個《極品飛車》遊戲系列在全球已賣出多於一億五千萬套,是至今為止全球最成功的遊戲之一。
《極品飛車》的成功並不是偶然。這款遊戲設置了在各地非法飆車的遊戲情境,並設有警察追捕、暴力駕駛等各種驚心動魄的駕駛環境。而且正是這款遊戲第一次推出了車輛塗裝,讓參與者可以在體會飆車的同時,感受車輛的專屬性,從而從自己的遊戲戰績上獲得更大成就感。
可以看出,人們逐漸通過遊戲滿足自己「打破規矩」甚至是「搞破壞」的欲望,遊戲做得越真實越受人追捧。這不僅反映了遊戲世界的風向,更反映出人們內心對於駕駛的不同追求。
當遊戲內容被一再更新之後,硬體技術上的更新勢在必行。提升遊戲體驗除了要更新對於場景的設定以外,體驗的真實性也面臨更進一步的需要。駕駛模擬器逐漸成為人們的新寵。
起初是單屏,後來發展為多屏的駕駛模擬器是現在很多賽車愛好者的練車首選,使用模擬器不用加油不用換胎,就能有如在真實駕駛位的真切體驗。當然,模擬器也分高低擋,越高端的模擬器真實度越高,在使用時還原實地駕駛感受更細膩,對於駕駛訓練也就更有幫助。同時,此類設備也滿足了沒有駕照就想下賽道人的心願,讓賽車更加貼近生活。
編輯點評:看了上面的內容,有沒有回憶起你的童年呢?祝你能一直保持一顆童心,兒童節快樂!
車模和電動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