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武促統」這個說法又再次引起關注,主要是環球時報年會,有很多專家提出,鑑於目前臺海兩岸的局勢,以及臺灣島內的情況變化,指望順順利利、和和氣氣的搞和平統一,也許有些困難,所以我們需要以武促統。
這個說法引起了強烈的關注,國臺辦也進行了一個回應了。
我說一點我的看法。
第一點,和平統一肯定是基本國策,能和平統一,就一定要和平統一。
畢竟如果是兩岸動刀兵的話,一定是中華民族的悲劇。所以兩岸合不合,其實不在大陸,而在臺灣當局怎麼選。
第二個,臺灣統一必須納入議程表,你不能越走越遠,不能希望把這個事慢慢給拖黃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定有兩岸統一這一個選項,這是一個必答題,絕對不是一個選答題。
在此基礎上,我們再談談「武」和「統」的關係。
如果我們放棄了使用武力的話,那麼很有可能兩岸統一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武力必須在。
但是有武力並不意味著就一定會打仗。這裡面有兩種可能性。
一種可能性是最好的可能性。大陸快速發展的軍力,讓妄圖介入臺灣問題的域外大國望而卻步,逐漸跟臺灣進行脫鉤,避免陷入風險。從而使島內的臺獨勢力得到有效的震懾,使島內的統一力量得到振興。
換句話講,用「武」來震懾那些臺獨力量,用「武」來震懾那些域外大國的介入決心。
這種情況之下,爭取在島內實現支持統一的力量逐漸增長、支持臺獨的力量逐漸衰退的這樣一種情況。這是以武促統的第一點,這是最好的一個結局。
那麼另外一個以武促統,是什麼可能性呢?
如果真到某一天,島內臺獨勢力做大,那麼以武促統,就意味著兵臨城下,或者叫完全切斷臺灣跟外部的聯繫,甚至對臺獨力量可以進行一些定點清除。
在這種情況之下,在兵臨城下的時候,讓臺灣選擇和平統一。有人講,這不叫和平統一,這叫和平解放,或者說這叫「北平模式」。這也不是不可以。
當然了,最好還是第一種,不要是第二種。
這裡面就有幾個值得玩味的東西,以武促統就取決於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我們「武」要到什麼程度,「統」要到什麼程度,是以什麼樣的條件來「統」?
和平統一肯定是對臺灣最有利的,因為它議價成本最高,但是如果在大軍壓境、兵臨城下的時候,再選擇和平統一,這個時候的條件,肯定不能還跟以前一樣了。
「和平統一」和「一國兩制」是掛鈎的。如果和平統一,可以一國兩制。當「和平統一」這個選項變成了「以武促統」甚至「武統」。這種情況之下,一國兩制還有必要維持嗎?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問題。
如果臺灣現在肯談,當然條件好說,一國兩制也要堅持。但如果臺灣不談,或者是到非到那一步才談,那麼還要不要一國兩制?我們要給臺灣開什麼樣的條件?大家都要去思考這個問題。
所以我一直說,見好就收,是臺灣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