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蘇軍政委,別被《兵臨城下》給騙了,他們都是帶頭衝鋒的

2020-12-24 電影禮小喵

如果你看過像什麼《兵臨城下》或者《登陸之日》這樣的小丑電影的話,你就知道,劇中可謂是把蘇軍政委黑了個底朝天,在電影裡面,蘇軍政委就是一個打黑槍的存在,在後面,裝備了機槍和各種輕武器,然後,只要有士兵當逃兵後撤,就請他們吃花生米,但大家知道嗎?真實的蘇軍政委絕對不像電影裡面的那樣。

首先,這裡要給大家講解一下政委在蘇軍部隊裡面是屬於什麼性質的,他們在二戰時期起到的作用是為了防止部隊譁變和潰退而專門設立的軍職,只不過,不同於《兵臨城下》裡面,政委在那後面拿著重機槍,讓逃兵們吃花生米,實際上的政委在戰爭期間,大多都是起到了帶頭衝鋒的作用。

比方說二戰時期著名的蘇軍政委阿列克謝,他就是屬於典型的代表,他率領蘇軍發起了衝鋒,最終犧牲在了對德作戰的路上,這裡,大家可能不知道,在1935年蘇軍開始全面實施軍銜制時,政委是屬於一種軍銜,他們那會和軍銜掛鈎的,後來,到了42年,政委才慢慢變成了一個軍職。

而在整個二戰中,蘇軍政委都是一直在前線作戰的,很多政委都是第一個扛著紅旗衝鋒的人,可到了西方國家拍的那些電影裡面,蘇軍政委卻成了扮演督戰隊的角色,躲在隊伍的後方,見到後撤的部隊就請他們吃花生米,可謂是把黑蘇聯都寫在了臉上了,所以,我為什麼說《兵臨城下》是一部小丑電影,也就不難理解了。

要知道,在二戰時期,蘇聯國民的整體文化水平比較偏低,士兵的素質普遍是不如政委的,所以,這就促使了一支隊伍的政委必須身先士卒,絕對不是躲在背後請逃兵吃花生米的人,整個衛國戰爭期間,政委的傷亡率達到了60%以上,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了,可西方的那些電影卻把政委描述成了屠殺自己人的劊子手。

諷刺的是《兵臨城下》這部電影是一部法國人導演,英國人主演,在德國拍攝電影,難怪在黑蘇聯黑得那麼狠,有意思的是最先成立督戰隊的國家就是法國,而且法國還是在整個二戰中投降最快的國家,這樣一個國家,能拍出來一部黑蘇聯的電影,也不知道這是在打誰的臉,不過,西方洗腦戰術還真的很強啊!

相關焦點

  • 衛國戰爭中的蘇軍政委:是在隊後拔槍督戰,還是去陣前帶頭衝鋒?
    而蘇軍那邊呢,往往非常的「臉譜化」,一般是衣衫破爛,舉止野蠻粗暴,基層官兵愚昧,上層領導專制。而他們強悍的戰鬥力,貌似就主要來源於政委在後面「督戰」,大肆射殺臨陣脫逃者。這往往讓人們覺得,凡是有科技含量的技術活,蘇聯都不在行,僅靠著人海戰術的「烏拉衝鋒」、政委舉槍「嚇唬」,還有西方的援助,贏得的衛國戰爭一般。
  • 《兵臨城下》士兵槍彈分離衝鋒,是「電影效果」,還是確有其事?
    聊起經典戰爭電影《兵臨城下》(就是蘇德頂級狙擊手互狙的那部電影),首先在我腦海裡浮現的不是帥氣的裘德·洛,也不是精緻的艾德·哈裡斯,更不是女人味十足的蕾切爾·薇姿,而是蘇軍新兵過河之後向德軍陣地發起的「衝鋒」……一半士兵有槍,一半士兵只有子彈,有子彈的等前面有槍的倒下,再撿起槍繼續
  • 世界上惹不起的3個兵種:我國炊事兵、美國醫療兵、蘇聯政委
    大家都知道,很多時候,往往不起眼的人在關鍵時候能起大作用。在戰場上也是如此,就像中國炊事兵、美軍醫療兵和蘇聯政委等這三種兵種一樣,他們如「掃地僧」同般的存在,一出手就是大神級別,誰都惹不起。中國炊事兵是軍隊的後勤人員,其不光會做中餐,西餐和日餐啥的都會,而且各個都身懷絕技,射擊、搏鬥和其他體能作戰能力等不在話下,可以說是擁有十八般武藝。在二戰時期,他們負責軍隊吃食的同時,還隨時拿著菜刀和鍋鏟上戰場作戰,幫助軍隊擊殺了不少敵人,有著中國最強兵種之稱。
  • 這種衝鋒德軍、蘇軍都做不到:二戰日本兵最勇敢?
    文/快哉風二戰中,日本士兵有一種別無分號的瘋狂衝鋒:萬歲衝鋒。西方人稱這種聞所未聞的自殺衝鋒為「Banzai charge」,日本人則稱「萬歲突擊」——因為衝鋒時,日本兵口呼「天皇陛下萬歲」的口號。圖:萬歲衝鋒按照日本人的定義,「萬歲衝鋒」並非一種戰術,而是以「玉碎」為前提的自殺突擊。二戰的多次戰役中,日軍在彈盡糧絕之後,由軍官帶領,包括傷員在內所有能動的士兵都會端起刺刀和手榴彈,向敵軍陣地做最後一次衝鋒,以求榮譽的「玉碎」。
  • 戰場上遇到這三個兵種你得躲著走,中國佔了一個,都是部隊的精英
    一直以來在部隊中都有一個說法,就是千萬不要去惹中國的炊事兵、美軍的醫療兵和蘇聯的政委,即使你能力超強,也不要想著去找這三個兵種的麻煩,因為最後吃虧的必然是你。為何對這三個兵種有如此高的評價呢?首先我們來說說咱們中國獨佔一個的炊事兵,他們可不僅僅是會做飯燒菜的廚師,還是全軍的尖子。
  • 德國步兵輕鬆粉碎蘇軍集團衝鋒
    但是要注意,常設師團中只有第3、第6、第11、第20師團直到1945年還保留著騎兵聯隊,其他師團都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將騎兵聯隊改制為「搜索聯隊」。尤其是調往太平洋戰場的各師團,不改制也確實不行,島嶼作戰騎兵沒啥用武之地,並且美軍速射武器較多,騎兵衝鋒跟送死沒有區別,日本人再二桿子也明白這個道理。從這一層看,騎兵在二戰時期的作戰能力確實被誇大了。
  • 《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俄羅斯電影重現蘇聯時代的血性和光榮
    影片從一個紅軍樂隊小學員的視角,完整再現了一場令人為之窒息的戰爭,德軍在布列斯特突然發動進攻後,遭遇了蘇軍的頑強抵抗,炮火中血肉橫飛,在處於地獄邊緣的要塞,政委、團長、士兵及一些平民角色為了各自的使命和責任,在人數、武器和資源都相差懸殊的情況下,與德軍死磕到底,在生命被極端摧殘的情況下,捍衛了俄羅斯民族的尊嚴。
  • 全球最強三大兵種:美國有醫療兵,蘇聯有政委,我國有什麼兵?
    現代戰爭中,每個國家的軍隊都分幾十個兵種,是依據武器裝備、作戰任務和技術特性來劃分的。比如我們常說的步兵、裝甲兵、炮兵、工程兵等。要說哪個兵種戰鬥力最強,是很難分出所以然來的,許多兵種之間往往相互輔助才能展示最佳的戰鬥狀態。
  • 以兵威正盛對強弩之末,柏林一戰蘇軍為何折損三十餘萬?
    兩相比較,守方似乎盡落下風,蘇軍本應以碾壓之勢輕取柏林才對。恰恰相反,在為期16天的激戰中,蘇軍傷亡高達30餘萬,包含陣亡近8萬人。究竟是何原因,令蘇軍付出了如此高昂的代價?即使蘇軍突破以上防禦帶,還有柏林市區的三條環形防禦圈在等待他們,工事、房屋、每一座建築物都可能是令蘇軍喪命的狙擊點,密集的交叉火力網會使他們躲無可躲。為阻止蘇軍,德軍使出一切手段,「鐵拳」、平置的88毫米高炮,都成了令蘇軍坦克縱隊癱瘓的利器,而失去裝甲保護的步兵們,難免成為被瞄準的「靶子」。
  • 抗戰中女戰士穿絲襪、用駁殼槍衝鋒是真的嗎?老兵:別被電影騙了
    駁殼槍又稱盒子炮,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於1895年12月獲得了專利,但它在其他國家並不是非常受歡迎,因為駁殼槍當手槍的話,尺寸太大;如果用於衝鋒,又不容易控制槍口上跳。由於駁殼槍在我國抗戰歷史上大量存在,它也就出現在了抗日劇中,不過現在的許多影視劇,披著抗日或是歷史的外衣,但劇情與真實歷史完全不符,劇中許多場景較為浮誇,比如徒手撕鬼子、用駁殼槍衝鋒、女戰士穿絲襪等。
  • 蘇軍政委標配,這款左輪生命力頑強不輸託卡列夫,遊戲裡卻被嫌棄
    無論是射速、可靠性還是便攜性、安全性,轉輪手槍都不及日後完全成熟的自動手槍。各國軍方都沒有在二戰後研製新的轉輪手槍。誕生在現代的轉輪手槍,大多用於民間的娛樂項目。二戰後唯一一款用於替代半自動手槍而研發的轉輪手槍,是我國於2005年定型的05式警用轉輪手槍。
  • 真實的八佰有多悽涼?別被管虎的電影給騙了,真實的他們格外悲壯
    最近,因為管虎的《八佰》在各大平臺上面上映了,於是,我決定二刷一下這部電影,本來也沒啥,但看完了第二遍之後,我才發現我們都被管虎給騙了,實際上的八佰們並沒有那麼光輝,甚至下場極為悽涼,可以用棄子來形容這群士兵們,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真實的《八佰》是個什麼情況。
  • 裘德洛《兵臨城下》:成本6800萬美金,開篇可敵《拯救大兵瑞恩》
    而這些冰山一角的戰事也不斷在現代被各大導演影視化,董哥這次介紹的就是一部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電影——《兵臨城下》《兵臨城下》改編自作家威廉·克雷格於1973年創作的同名紀實小說,製作成本6800萬美金,於2001年在世界各地上映,全球票房總計9600萬,票房表現較為一般,但不能否認它的精彩。
  • 別被好萊塢給騙了
    不知道大家看過好萊塢的商業大片,叫做《兵臨城下》沒有?這部由法國人執導、英國人主演,在德國拍攝的一部黑蘇大片,可謂是把蘇聯人給黑出翔了,劇中槍殺己方士兵的行為,可謂是把蘇聯黑了個底朝天,後來的好萊塢電影和遊戲更是一度把這個橋段奉為經典,進行模仿。
  • 揭秘電影《兵臨城下》幕後你不一定知道的故事
    《兵臨城下》這部電影根據作家威廉·克雷格在1973年創作的同名紀實小說改編。影片中的故事主要發生於史達林格勒戰役期間。在1942年的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瓦西裡在戰爭發生後的10天內就擊斃了40名德軍,他的出色槍法和成績引起了團長梅捷廖夫中校的注意,他親自授予了瓦西裡帶有瞄準鏡的狙擊步槍,並讓他挑選10個戰士組建了狙擊手小組,這個小組專門狙擊德軍的指揮官,德軍炮兵的觀察員還有德軍坦克的瞭望鏡,最多的時候,這個小組一天就能射殺幾十名德軍,後來瓦西裡憑藉其出色的戰績成為蘇軍重點的宣傳對象。
  • 俄羅斯軍迷的戰爭重演,步槍大炮不算啥,連四號坦克都從博物館開...
    了解歷史的小夥伴應該知道,蘇德戰爭初期蘇軍反擊不及,被德軍打穿了三路,首都莫斯科差點被德軍攻陷,而1941年12月5日爆發的莫斯科大反攻,無疑是戰爭轉折點。 對俄羅斯人來說,莫斯科大反攻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所以他們選在這個日子進行戰爭重演,緬懷先烈們的奉獻。
  • 這三個兵種不好惹,美國醫護兵,蘇聯政委,還有中國的炊事兵
    例如這來自3個不同國家的3個不同兵種,都曾被貼上最不好惹的兵種標籤。他們分別就是美軍的醫護兵、蘇聯的政委和中國的炊事兵。先說說美國的醫護兵;如果看過《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應該會對二戰時期美國的醫護兵有一定認識。雖然此片是以衝繩島戰役為載體,但卻也是算作是對醫護兵的大肆宣傳。雖然看似劇中把美軍醫護兵的形象刻畫得有些神化。
  • 二戰電影《兵臨城下》中的性感女主角蕾切爾·薇茲
    在經典二戰電影《兵臨城下》(Enemy at the Gates,2001),女主角塔妮亞的出現使得狙擊手瓦西裡和他的搭檔丹尼洛夫之間的關係變得微妙起來,兩個人都愛上了這位性感的蘇軍女軍官。1999年,蕾切爾所出演的奇幻大片《木乃伊》成為當年票房黑馬,這也為她贏得了出演影片《兵臨城下》的機會,片中一段戰地激情戲讓觀眾直呼過癮。在這之後蕾切爾的演藝之路也是越走越順,演技越發成熟的她在各種類型的影片中都遊刃有餘,這也使得她每年都能在多個影視獎項中獲得提名甚至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