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歷史,我們一直保持敬畏。
我們可以從很多途徑了解那些慘痛的戰爭史,譬如:珍珠港偷襲、敦刻爾克大撤退等。
而這些冰山一角的戰事也不斷在現代被各大導演影視化,董哥這次介紹的就是一部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電影——《兵臨城下》
《兵臨城下》改編自作家威廉·克雷格於1973年創作的同名紀實小說,製作成本6800萬美金,於2001年在世界各地上映,全球票房總計9600萬,票房表現較為一般,但不能否認它的精彩。
導演是讓·雅克·阿諾,曾執導過中國內地知名電影《狼圖騰》。
俊男靚女的演員陣容也是賞心悅目:
演技與顏值兼備的裘德·洛,曾出演過《布達佩斯大飯店》、《驚奇隊長》;
很會挑劇本的艾德·哈裡斯,他是《楚門的世界》、《美麗心靈》、《地心引力》等一眾佳作的主演;
美麗溫柔的雷切爾·薇姿,因出演《木乃伊》、《康坦斯丁》等商業大作被世界觀眾所熟知;
雙目炯炯有神的約瑟夫·費因斯 ,代表作有《使女的故事 第一季》、《莎翁情史》......
回到電影本身,它基於紀實小說和真實歷史而創作——史達林格勒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這部影片講述的是在這個著名戰役中,蘇聯和德國兩個頂尖的神射手之間的鬥智鬥勇。
故事開篇就把鏡頭對準了神射手之一的瓦西裡(裘德·洛飾)。
他從小和祖父在烏拉爾長大,多年的放牧生活練就了他精準的好槍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打響後,他應徵參軍入伍,在經過德軍的各種狂轟濫炸下,終於從烏拉爾抵達了兩軍戰場——史達林格勒。
而他一手好槍法在剛到史達林格勒的那幾天就得到了完美展現:
百發百中,一槍斃敵,在幾天的戰鬥裡就單獨狙殺了40多名德國士兵。
在此過程中,他結識了蘇軍文宣部的軍官丹尼洛夫(約瑟夫·費因斯 飾)。
於是,丹尼洛夫就為他進行了宣傳:在報紙上大量刊登瓦西裡的神槍戰績。
一時間,瓦西裡成了軍中的神槍英雄,蘇軍的士氣大漲、鬥志高昂。
不過,聞風喪膽後的德軍也派來了他們的頂尖狙擊手康尼少校(艾德·哈裡斯 飾)。
他是德國「措森狙擊學校」的校長,彈無虛發。
瓦西裡的神槍之名引發了他的極大興趣,德軍也有意讓他抗衡並消滅瓦西裡。
而戰場外,坦妮婭(雷切爾·薇姿 飾)出現了。
這個讓瓦西裡和丹尼洛夫同時迷戀的颯爽女狙擊兵,讓這對朋友產生了心事隔閡。
戰場內外,瓦西裡一方面要照顧坦妮婭,一方面開始了和康尼少校的神槍對決。
故事就講到這裡,影片很多內容值得去觀看、去感受,接下來就來看一下這部電影的兩大看點吧。
一、真實歷史改編
這部電影改編自紀實小說,均來源於真實事件。
1942年,希特勒率領德國軍隊正在瘋狂進攻蘇聯,以領導者史達林命名的城市「史達林格勒」陷入一場惡戰。
真正的歷史就如同本片的開頭,德軍幾乎是以摧枯拉朽的氣勢向史達林格勒撲來,海陸空三軍如狼似虎地進攻、蠶食蘇軍的地盤。
德軍在先進武器的幫助下,輕而易舉摧毀蘇軍的抵抗。
不過,上帝選擇站在了蘇聯這邊。
它給了德軍惡劣的天氣和供給線斷裂等問題,卻給了蘇聯軍隊一個神槍手。
同時,在蘇聯「戰鬥民族」本身的頑強不屈、家國精神等多方面因素綜合影響之下,德軍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至此,著名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重要的轉折點,打破了德國軍隊不敗戰車的神話,在牽制住德軍的同時,扭轉了二戰的整個戰局。
觀眾們完全可以通過這部電影,了解到二戰時期更多的歷史細節,以及這位神槍手為蘇聯人民甚至是世界人民做出的傑出貢獻。
因此,片中神槍手瓦西裡的歷史原型——瓦西裡·格裡高葉維奇·扎伊採,更是值得一提。
不同於影片的改編,這個歷史原型出生於普裡烏拉利耶烏拉爾山脈,經常跟隨父親和哥哥一起進山打獵,12歲時便練就了一手好槍法。
在當年的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瓦西裡的神槍戰績引起了團長梅捷廖夫中校的注意。
校長親自授予扎伊採夫一枝帶瞄準鏡的狙擊手步槍,並要他挑選10來個戰士組成狙擊手小組,專門負責射殺單獨出沒的德軍。
他們經常在德軍的夥房、廁所附近打埋伏,有時也潛伏到德軍陣地前,專打德軍炮兵的觀察儀、坦克的瞭望鏡和德軍軍官,有時一天竟能消滅幾十名敵人。
當他的記錄接近100時,他作為蘇軍中的典範事跡而成為蘇軍宣傳部門的重點。
在整個史達林格勒戰役期間,他取得了擊斃149名德軍的戰績,至二戰結束時,他總共消滅了400名德軍。
二十世紀50~80年代的美蘇冷戰時期,蘇聯還曾大力宣傳過他的英雄事跡。
二、戰場:小細節為主,大場面為輔
對比其他的戰爭電影,這部電影的特點就是:小細節眾多,大場面穿插其中。
這樣做的優點是:在刻畫更多歷史細節的同時,兼具了戰爭的殘酷。
先來講一下大場面,可以說是屈指可數。
開篇,德軍空投炸彈,炸毀了海面上眾多前來支援蘇軍的救兵和船艦。這個開篇簡直可以匹敵《拯救大兵瑞恩》,同樣讓人驚顫。
兩軍對峙時的混戰交鋒;不斷出現在史達林格勒上空的飛機;蘇聯人民群眾大撤退......
雖然大場面數量不多,但依舊可以看清楚戰爭的大局勢:德軍基本佔優。
而飛機、坦克、大炮輪番登場,也給足了相當的排面,依然可以讓觀眾感受到真實戰爭的血肉橫飛和生靈塗炭。
再來說說小細節,此處的大部分內容都放在了兩位狙擊手的對決。
戰場之外就有一處地方展現了康尼少校這個神槍手的老練。
他不斷接近與瓦西裡熟識的男孩沙夏,透過他來了解瓦西裡的行動方向、家庭背景、知識水平等。
全方面地查詢瓦西裡的資料,意圖就是知己知彼後的百戰百勝。
導演抓住了狙擊手這一類士兵的演繹核心,當雙方旗鼓相當時,心理戰尤為重要,技術次之。
還有一次對決細節是在一棟廢棄樓房裡的雙方較量。
此時,瓦西裡幾乎陷入了絕境:不僅暴露了視野,還有鏡子輔助康尼少校觀察動向,僅有一塊大石頭作為護盾,狙擊槍也被摔到了可移動範圍之外。
讓他突出絕境重圍的是一面玻璃和照進房屋的一束光,他利用它們幹擾了敵人的視野,並射傷敵人使其暫退。
這個地方對人物情緒的捕捉實在高超:兩人按兵不動,又同時警惕並保持自信,這才是高手間的對決。
不過有一處則讓董哥印象格外深刻,就是開頭瓦西裡的那段「五殺」。
瓦西裡倒在戰死的一對蘇軍屍體上隱藏自己,伺機而動,當空頭炸彈聲響起,他便開槍,一擊斃命,連續輸出下,五發五中。
這裡最特別的是節奏,他在隱蔽自己的同時,還利用炸彈聲來掩蓋掉敵人的聽覺和警惕。
而節奏相間的炸彈聲也給了他更集中的專注度,來進行高速的連續射擊。
此時的他就像一個狩獵者,當獵物反應過來時,已經來不及出手了。
巧妙的是這裡他們正是處於絕地逢生的危機時刻,不免讓觀眾提心弔膽,忘了呼吸和眨眼。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戰爭電影:
背靠真實歷史,它極大程度上還原了史達林格勒戰場的前後局勢;
以瓦西裡的前半生為主,但不失戰場的正面描述,也沒有把各種不合理的光環附在主角身上,沒有把戰爭片拍成傳記片;
把主線集中在兩位頂尖狙擊手的對決中,卻沒有模糊掉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甚至是整個二戰的大局觀......
狙擊,戰爭,人心,政治,每條線都塑造得極為紮實。
回到現實,歷史真實地發生過,就容不下假設。
人們曾以各種方式預測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但當世界級戰爭真實發生時,誰又能保證獨善其身呢?
於是,和平才成了今時今日世界人民共同維護的話題。
青石編輯部|董哥
本文系青石電影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