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好萊塢大片《拯救大兵瑞恩》在我國上映。片中為了幫助美軍士兵詹姆斯·瑞恩遠離戰火,回到美國的家中,以米勒上尉為首的8人小組以近乎全員陣亡的代價完成了這項任務,電影中出現的情節不知打動了多少人。
而這部著名的戰爭題材電影,其實上是兩個二戰史上的真實事件經過混合改編而成,這兩個事件也催生了美軍歷史上著名的僅存者政策,此後這一人道關懷政策便一直持續至今。
一、滿門英烈的家庭
1942年1月,來自美國艾奧瓦州的蘇利文五兄弟在海軍的"朱諾"號輕巡洋艦上同時相遇了。他們分別是喬治·託馬斯·蘇利文、法蘭西斯·亨利·"法蘭克"· 蘇利文、約瑟夫·尤金·"喬"·蘇利文、麥迪遜·阿貝爾·"麥特"·蘇利文和阿爾伯特·利奧·"艾爾"·蘇利文。
此前大哥喬治和二哥法蘭克已經在1937年就加入了美國海軍,成為了一名優秀的海軍士兵。受到兩個哥哥的鼓舞,剩下的三兄弟也相繼進入了海軍進行服役,而這次在"朱諾"號的相見是兄弟五人的首次見面,也是生命中的最後一面。
五兄弟所在的"朱諾"號不久之後就參加了著名的瓜達卡納爾海戰,1942年11月13日清晨,與日軍的交戰中"朱諾"號受到魚雷的攻擊而被迫撤退。撤退中,"朱諾"號又被隱藏的日軍潛艇"伊-26"號的魚雷擊中彈藥庫而不幸沉沒,由於戰鬥焦灼無法及時進行營救,"朱諾"號上的船員死傷極為慘重,其中就包括蘇利文兄弟。
沉沒後的第八天,一架PBY卡特琳娜水上飛機才發現了十位倖存者,並將他們救起,當中就有蘇利文家的大哥喬治,此時的他已經奄奄一息,急需別人的救助。
相比於幸運的喬治,他的四個兄弟則沒有這麼幸運,在魚雷的首次攻擊下,法蘭克、喬和麥特就直接陣亡。倖存的艾爾和喬治僥倖生還,但在第二天由於猛烈地風浪,艾爾不幸溺水身亡。此時就只剩下了喬治一人,經過七天的掙扎與漂泊,喬治才成功獲救。但噩耗卻再次降臨:喬治在五天後因高鈉血症不幸離世。
由於長時間未能收到五兄弟來信,蘇利文夫婦感到事情嚴重,於是在1943年1月給海軍人員協會寫了一封信,詢問五個孩子的下落,也正是在回信中,蘇利文夫婦得知了五個孩子同時陣亡的消息。
而同樣陷入悲傷的不止蘇利文一家,來自美國猶他州加蘭的博格斯特倫一家也是戰爭的受害者。博格斯特倫夫婦的五個兒子全部參軍入伍,其中的四人不久之後分別陣亡,僅剩下了博伊德還在軍中服役。為了不讓博格斯特倫夫婦過於悲傷,美軍決定讓博伊德從軍中退伍,而另一位家中男性成員埃爾頓也獲準被免除兵役,同時追授他的四位兄長銅星勳章等其他榮譽。
此後不久,來自紐約州託納萬達的尼蘭德家庭也遭受了家中兩兄弟在諾曼第登陸中陣亡,一人失蹤,僅剩一名男性成員的悲慘命運,電影《拯救大兵瑞恩》就是根據尼蘭德兄弟的真實事件改編加工而成。(此前傳聞是來源於蘇利文兄弟的故事)
蘇利文、博格斯特倫和尼蘭德,三個家庭的悲慘遭遇,深深地觸動了美國軍方的內心,軍方高層開始考慮如何對陣亡者家庭進行更好地優待和撫恤,個新的政策也開始慢慢醞釀。
二、《僅存者政策》的推行
經過多次修改和談論,1948年美軍通過了著名的《僅存者政策》,該政策又被稱為"國防部1315.15指令"。根據要求,美軍士兵的親屬在成員於從軍期間殉職的變故時,保護其得以不被徵召入伍、或免除參加戰鬥任務。
《僅存者政策》在法律意義上屬於志願性質,如果有軍人因兄弟姐妹服役時不幸陣亡,需要回家退伍時,必須要事先提出申請且獲得批准後才可返家。當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時,該政策則不再被適用。
如果在服役期間遭到控訴,或者在等待軍事法庭裁決、已經被判定有罪的軍人則不適用於該政策。而且軍官和準尉,以及獨生子女家庭也不在該政策的保護範圍之內。雖然該法律在1948年就已經頒布施行,但直到1964年之後,該政策才追加了和平時期的限制規定。
1971年,美國國會又修改了該政策,將適用對象從僅剩一兒或一女存活的軍眷家庭,擴大到至少有一位子女因戰鬥中陣亡的家庭。在此之後,美國的陸海空三軍都分別為麾下的軍人與其直系親屬制定了相關的分離政策,以防止一家庭有數人接連陣亡、甚至香火無繼的情形發生。
結語
來源於二戰真實發生的故事,進而促生了美軍歷史上的著名政策。雖然蘇利文一家為首的美國家庭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們付出的犧牲卻使得更多的家庭免受戰火的荼毒,這一點就可以證明他們的付出是多麼的偉大和無私。
參考資料
1.《真實版的拯救大兵瑞恩》
2.《二戰真實故事》
3.《僅存者政策的背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