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
昔日自駕遊黃河時,曾到過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對第20窟的釋迦佛像印象深刻。
上半年,羅進在山西省大同市考察時,發現山西省大同市的釋迦牟尼佛造像,是一個很有特色的地方,"我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我的性格也很好,"羅進說,雖然上天只給了他26年的青春,但在他執政的13年裡,為了平衡儒家和道家的影響,他大力恢復佛教,並將目標鎖定在國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武侯山南麓,開鑿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皇家石窟。
近十年來,雲岡石窟的宏偉壯觀一直縈繞在佛祖的腦海裡,所以這次南下雲南,洛陽已經被定為第一站,不僅僅是打卡,更重要的是觀摩龍門石窟大佛,早已讓人神往。
龍門石窟
南北朝屬於中國的大分裂,但也促進了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融合,使中華文明重現生機,他是文成帝拓跋燾的孫子,為了讓馬背上的鮮卑族融入漢族文化,他不僅鼓勵鮮卑族與漢族通婚,還將首都南遷至洛陽,並立即開始開鑿伊河兩岸的龍門石窟,在中國四大石窟中,龍門石窟的建造歷史最長,從北魏到東魏、西魏,再到隋、唐、五代十國,歷經四個世紀,直到宋代才最終建成。
我從京城一路趕了800公裡,來到洛陽的龍門石窟,當時太陽已經偏西,遊客寥寥。
龍門石窟早在2000年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為5A級景區,100元的門票還算公道,但售票處離景區大門有點遠,臨近下班時遊客稀少,景區大巴車已不見蹤影,這可把我坑慘了,也只能一步步來衡量了。
進入景區大門,我一個人走在景區的路上,龍門石窟景區位於伊水河兩岸,分為東山石窟和西山石窟兩部分,龍門大橋橫跨其間。
香山在河的另一邊,不僅有東山石窟,還有白居易的墓地和半山腰突出的香山寺。
夕陽西下,河東岸風景如畫,靜悄悄的。
我走到河西岸的龍門山下,這邊的懸崖石窟是龍門石窟的精華所在。
過了龍門橋,再過禹王池,我很快就到了非常壯觀的西山石窟。
走近一看,我發現很多佛像都不完整,有的是歲月侵蝕的結果,有的是人為破壞甚至盜竊的結果,讓人無語。
開鑿於唐朝高宗年間的奉先寺,絕對是整個龍門石窟中最好的摩崖石刻之一,作為皇家寺廟,武則天皇后捐了兩萬貫錢給寺廟。
夕陽下順著臺階往上走,看到盧舍那大佛的那一刻,我不得不承認,我又被震撼了! 如果只看圖片,是無法體會到身處洞天的視覺衝擊的。
盧舍那大佛,在佛經中的意思是 "光明遍照",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完美而寧靜,表情細膩而生動,凝視著芸芸眾生,面對佛陀,我感受到了許久未曾感受到的溫暖,一路上的浮躁很快就平復了下來,仿佛得到了一位長者的關愛。
佛陀身邊有弟子迦葉、阿難,還有天王和豐滿的菩薩與塔,他們的表情都很生動,從來都是一樣的,在我看來,古代工匠的藝術成就遠勝於今天的所謂大師,他們的虔誠和敬業精神是現代人無法比擬的。
與略顯粗糙的雲岡石窟相比,龍門石窟的造像顯得更加精美傳神,更加地道,更加世俗,幾乎拉近了佛與人的距離,顯得更加和諧有趣,令人敬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