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中的遺憾,龍門石窟中的佛像到底為何失去了雙手

2020-12-25 史家巨作

龍門石窟作為我國的四大石窟之一,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域外文明交匯融合的珍貴記錄。#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據記載,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龍門石窟動工開鑿,而後又經歷了東、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以及宋朝等連續400多年的建設,最終形成了現在這長達一公裡的罕見景觀。龍門石窟以其各異的佛像聞名於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盧舍那大佛,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這座大佛。

盧舍那大佛

為什麼要建造龍門石窟

首先,我們要知道龍門二字為何意。據說,隋煬帝落都洛陽後,將皇宮的正門正對伊闕,從此以後,人們便將伊闕叫做龍門。

伊闕是洛陽南面的天然門戶,地勢險要,而且兩山對峙、伊水中流、山清水秀、氣候宜人,且本地盛產石材,質地優良,利於雕刻,所以這裡成為了建造石窟的首選之地。

龍門石窟

至於為什麼建造石窟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種是佛教傳入中國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達到頂峰,而此時皇帝想以佛教來教化人心,以達到鞏固統治地位的目的,所以修建了龍門石窟。

另一種說法是當時佛教盛行,修佛之人甚多,而佛教提倡遁世隱修,因此僧侶們選擇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開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在山西修建了雲岡石窟,而來到洛陽之後,為了模仿原來的佛教情況而修建了龍門石窟。

以上幾點也許就是修建龍門石窟的原因。不管原因幾何,它註定成為我國著名的景點之一,也是歷史文化的見證。

龍門石窟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龍門石窟中最著名的佛像——盧舍那大佛。

盧舍那大佛的由來

盧舍那大佛開鑿於唐貞觀23年,即唐高宗繼位後的第一年。盧舍那大佛也是唐高宗為給武則天獻禮而專門開鑿的。

據說,有一天武則天正在梳妝,唐高宗在一旁誇讚其「相貌端正,雍容華貴,有菩薩之儀態」,武則天聽後甚是高興,可隨後又開始流淚,並說道:「眼前縱有千般好,百年之後還是一堆枯骨,有誰知道我的模樣」,唐高宗聽後想以作畫之法解決這個問題,可薄薄一紙如何流傳千年,於是武則天提議在龍門山上開窟造像,如此便是佛像的由來。

大佛完全是根據武則天的容貌儀態進行的雕刻,甚至名字含義也與武則天相同。武則天又名武曌,曌,意為光照乾坤,而盧舍那譯意恰為光明遍照。

盧舍那大佛

據記載,大佛建成以後如武則天容貌再現,母儀天下之勢盡顯。

盧舍那大佛為什麼沒有手臂

盧舍那大佛作為龍門石窟最著名的佛像之一併且也是最高的佛像,卻一直是以斷臂之像示人,而關於它為什麼沒有手臂的說法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說法是,在1934年,一個文物學家路過石窟,發現盧舍那佛像年久失修,已不成樣子,所以就把手臂取下來,帶去美國賣掉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趙匡胤出生時,天邊紅日持續三天,百姓認為是佛像成精了,所以毀掉了佛像的雙手,使它不能作為。

另一種說法就是佛像年代久遠,地質變化導致的自然坍塌和嚴重的人為破壞,如唐武宗時期的滅佛運動、使石窟蒙難,後來民國政府遷都洛陽,修建道路時也炸毀了大量的佛像,再加上一些人為了利益而破壞佛像。

盧舍那大佛

《龍門記》中有這樣一段陳述:「然諸石像舊有裂釁,及為人所擊,或碎首,可損軀,其鼻耳,其手足,或缺焉,或半缺半全缺」。

顯然,佛像成精的說法只是民間傳說,而真正的原因更加傾向於第三種。

相關焦點

  • 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去古都洛陽龍門石窟是必去景點!
    中國四大石窟之一,歷史悠久,開鑿經歷了多個朝代,斷續營造達500餘年之久。北魏時期雕鑿的眾多洞窟中,以古陽洞、賓陽中洞和蓮花洞、石窟寺這幾個洞窟最有代表價值。共有97000餘尊佛像,其中西山石窟是精華部分,包括盧舍那佛像和「龍門二十品」。
  • 龍門石窟為何建在伊河邊?從北魏到隋唐,據說盧舍那佛就是武則天
    盧舍那佛龍門石窟為何要建在伊河?龍門石窟這個地方有一個很重要的自然條件。龍門石窟這個地方的材質,它是古生代的石灰巖質地非常的堅硬,所以特別適合雕刻。而且可以雕刻比較細膩佛像。對於雕刻造像來說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 到洛陽遊玩,首先要玩的就是龍門石窟
    這裡有著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ps:(另外兩大石窟為: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
  • 旅遊來到洛陽的龍門石窟
    洛陽的龍門石窟,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伊河沿岸。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連續大規模營造達四百多年,南北長達1公裡,乃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
  • 這裡是四川最大的石窟,可與龍門石窟相媲美,石窟壯觀值得一去
    這裡是四川最大的石窟,可與龍門石窟相媲美,石窟壯觀值得一去四川,作為我們國家相當出名的一個旅遊省份,很多人第一次旅行的目的地就是這裡,而四川廣元作為歷史上武則天的故鄉,成為了廣大遊客們爭相追捧的旅遊勝地,在廣元境內,
  • 龍門石窟展驚現「大唐返回艙」
    展品來自洛陽龍門石窟研究院,眾所周知,龍門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最著名者,是其中的奉先寺盧舍那大佛,據說是按武則天的面容雕鑿而成。這些不可移動的石像當然不可能搬來廣州,所以展覽中大多是些考古發掘出來的殘損佛像,儘管如此,85件文物(其中一級文物11件)也足以窺見龍門石窟的煌煌大觀。
  • 用英文介紹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部,在伊河兩岸的香山和龍門山上,與雲岡石窟和莫高窟被稱為中國三大石窟。龍門石窟南北縱橫1000米,有2300多個窟龕,2800個碑刻,40個舍利子塔,1300個石窟和10萬尊造像。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窟,代表了唐代石刻藝術的風格。The whole statue of Fengxian Temple stands a perfect piece of art, with the statue of Lushena being a fantastic masterpiece.
  • 遊記: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
    龍門石窟是洛陽市眾多旅遊景點中最讓洛陽值得驕傲的景點之一。龍門石窟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
  • 世界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庫:龍門石窟,精華看點總結!
    洛陽龍門石窟的誕生與雲岡石窟一樣,皆因北魏。當年孝文帝決定把都城從大同遷至洛陽,正式遷都前,就開始了龍門石窟的開鑿。雲岡石窟僅歷經北魏一朝皇室大規模營修,而龍門石窟則歷經北魏、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明、清等10多個朝代陸續營造長達1400餘年,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整個龍門石窟景區面積不小,包括東山石窟、西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園四個部分。以伊水為界,石窟密布於東西兩山峭壁上。
  • 國慶節龍門石窟景區遊客爆棚 佛像被遊客摸出包漿
    原標題:龍門石窟佛像被遊客摸出包漿,網友紛紛呼籲文明旅遊10月1日,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景區遊客爆棚。一些千年佛像緊鄰過道,許多遊客伸手觸摸,甚至還有小孩鑽進護欄,不少佛像都被摸出了包漿。景區保潔稱,明令說過不讓摸。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門石窟,中國各大石窟之首
    龍門石窟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龍門位於古都洛陽,白居易曾用,洛都四郊 山水之勝 龍門首焉,來表述對這裡的讚賞作為出名的旅遊景點,這裡當然有著眾多輝煌的建築,其中奉先寺是最具藝術性,也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的一組雕像,相傳中間的那座主佛
  • 帶你遊洛陽:龍門石窟——香山寺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遊景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香山寺位於香山西坳,與龍門山盧舍那大佛隔河相望。值得一提的是,龍門石窟景區內包含了西山石窟、東山石窟、香山寺、白園等多個景點,遊客可以憑一票(龍門石窟門票)而遊全園。
  • 龍門石窟,刻在大山上的靈佛,開鑿時間竟持續了400餘年
    鏗鏘的誦經聲,已隨著時代遠去,世人大多已習慣紅塵陌世中的聲色犬馬。然而,歷史記憶裡的深深淺淺,從不曾忘卻佛的存在。那些銘刻於石窟中的一座座佛像,早已成為不可忘卻的時代符號,永遠鐫刻在中華民族的心臟之中,遙遠的龍門,其實就在眼前。
  • 龍門石窟,河南最值得遊玩的景點之一,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
    龍門石窟位於中國河南省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至今仍存有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3600餘品,多在伊水西岸。數量之多位於中國各大石窟之首。周圍環境清幽,景色宜人,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
  • 洛陽龍門石窟取得六大考古成果
    洛陽龍門石窟取得六大考古成果10月19日,龍門石窟保護研究成果發布暨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二十周年學術交流大會開幕,龍門石窟研究院發布了20年來龍門石窟的六大重要考古成果,分別是:奉先寺遺址考古發掘、擂鼓臺三洞窟前遺址考古發掘
  • 韋帕車頂帳篷帶你自駕遊龍門石窟
    反正我的第一映像是盧舍那大佛,也就是龍門石窟 。與同為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對比, 龍門不愧是皇家石窟,非常的細膩精緻且大氣華麗,把北魏時期的秀骨清像和盛唐時期的端莊圓潤的造像特點展示的淋漓盡致!尤其是盛唐的盧舍那大龕的精緻華麗大氣莊嚴而遍布石窟的天王力士像一個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氣勢,不是被破壞掉頭像身軀就能阻止得了的。
  • 單車一路下雲南,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很壯觀
    雲岡石窟昔日自駕遊黃河時,曾到過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對第20窟的釋迦佛像印象深刻。龍門石窟南北朝屬於中國的大分裂,但也促進了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融合,使中華文明重現生機,他是文成帝拓跋燾的孫子,為了讓馬背上的鮮卑族融入漢族文化,他不僅鼓勵鮮卑族與漢族通婚,還將首都南遷至洛陽,並立即開始開鑿伊河兩岸的龍門石窟,在中國四大石窟中,龍門石窟的建造歷史最長,從北魏到東魏、西魏,再到隋、唐、五代十國,歷經四個世紀
  • 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數字+非遺」,解鎖文化保護與傳承新模式
    目前,龍門石窟有2345個洞窟,有11萬尊各個時期的佛像,有2900品左右的碑刻題記,碑刻題記內容有30多萬字,還有80多個各類佛塔,以及包括道教在內的中國宗教各派石雕,石窟的內容較為豐富。"史家珍在中國—東協文化論壇上做主旨演講時介紹道。
  • 2020廣東省博物館龍門石窟精品文物展觀看指南
    廣東省博物館龍門石窟精品文物展  時間:4月28日—8月28日  地點:廣東省博物館三樓展廳一  票價:免費不免票  龍門東、西兩山對峙,巍峨壯觀;伊水潺潺中流,蜿蜒北去。  龍門石窟作為北魏王朝和唐朝皇室開鑿佛像的必選之地,斷續營造窟龕2345個、造像近11萬尊、碑刻題記2800多品,因其雕刻之精美、蘊含之豐厚蜚聲中外,成為中國皇家石窟寺的典範。
  • 城市品牌策劃:龍門石窟旅遊策劃方案—魚躍龍門處,百帝十萬佛!
    熊大尋旅遊策劃公司為龍門石窟創意策劃了「魚躍龍門處,百帝十萬佛!」、「石刻是佛——時刻是福!」的旅遊形象口號,依據是隋煬帝命名「龍門」,並正對龍門建都城洛陽,洛陽自古105個皇帝,龍門石窟共十萬尊佛像。魚躍龍門、人生質變、非帝即佛!從幾十年如一日賣石刻藝術,轉型到賣吉祥賣文化,從吸引少數人到吸引13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