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博物館的《魏唐佛光——龍門石窟精品文物展》今天開幕,是疫情發生以來的首個新展,我迫不及待地去嘗鮮。展品來自洛陽龍門石窟研究院,眾所周知,龍門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最著名者,是其中的奉先寺盧舍那大佛,據說是按武則天的面容雕鑿而成。這些不可移動的石像當然不可能搬來廣州,所以展覽中大多是些考古發掘出來的殘損佛像,儘管如此,85件文物(其中一級文物11件)也足以窺見龍門石窟的煌煌大觀。
唐,聖善寺僧懷則經幢
這件東西遠看是不是很像我們的神舟飛船返回艙?實際上卻是個經幢。經幢基本上寺廟裡都有,形制我們太熟悉了,這麼「土肥圓」的經幢我還真是第一次見。它建造於大中四年(850年),上半身刻滿經文和題記,下部則刻有一坐佛二菩薩,龕外則有天王,背面還有彌勒像。
唐,珪和尚功德幢
這才是正經的八面立幢,修造於開元十三年(725年)。幢的頂部雕有四佛四菩薩,佛為坐像,菩薩為立像。幢體以隸書每面刻字4行,每行約34字。
唐,李夫人墓碑
是李姓男子為亡妻刻造於天寶三載(744年)閏二月三日,也就是張小敬大破「闕勒霍多」陰謀的一個多月後……不好意思,看到「天寶三載」我就忍不住穿越了。碑文為楷書兼行書,書法還不錯。頂部的蟠龍及底座的龜趺都極精美。
唐,佛坐像
奉先寺遺址考古發掘出土,高約1米,右手及鼻子有殘損。
北魏,摩訶迦葉羅漢像
這是2001年加拿大國家美術館向中國歸還的流失文物,它原本是龍門石窟東山看經寺(第2194窟)二十九尊羅漢像的首尊。展覽中還有7尊從旅美收藏家陳哲敬先生處徵集回來的佛造像。
唐,舒像座菩薩像
奉先寺遺址考古發掘出土,右臂殘斷,臉頰豐滿,項飾華美。
唐,力士像
路洞(第1787窟)保護工程出土。高1.36米,盛唐作品,肌肉很發達。
唐,優填王造像
優填王又稱優陀延王、嗢陀演那王、鄔陀衍那王。為佛世時憍賞彌國之王。因王后篤信佛法,遂成為佛陀之大外護。這種形制的佛像多是雕像與窟龕分開製造,很少就山鑿造,因此絕大多數被盜,存世甚少。
唐,舒像座菩薩像
奉先寺遺址考古發掘出土,左臂及右足殘斷,衣紋簡練有序,是盛唐作品,或為大勢至菩薩,與觀音同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
唐,菩薩殘像
殘存的這部分裙子褶紋疏密有致,瓔珞花結精美繁複,可以想像整尊造像的輕盈婀娜之美。
唐,菩薩頭像
面龐豐滿圓潤,神態安詳。展覽中的殘損佛頭像非常多。
萬佛洞前室觀音像龕復原像
圖中兩個其實都是3D列印的,只是作為對比,左邊的是雕像的現狀,右邊的是用三維數位技術虛擬復原的效果,而且加上了彩繪。其實最開始第一張圖看到的三個大佛龕也是3D列印的,仿真度還是挺高的,彌補了石窟不能移動的遺憾。
唐,菩薩裝頭像
都是擂鼓臺三洞窟前建築遺址考古發掘出土的,我叫他們菩薩頭像三件套。
北魏,孫秋生造像題記刻石拓片
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留下許多魏碑經典,「龍門二十品」就是其中的二十方造像題記,展覽中展出了其中「五品」的拓片,此即其一。此碑的書體風格被康有為稱為「莊茂」。
北魏,始平公造像題記刻石拓片
刻有陽文楷書10行,每行20字,有方界格,額楷書「始平公像一區」也是陽文,文與格欄均陽刻凸起,是石刻中所少見的。
北魏,牛橛造像題記刻石拓片
氣勢磅礴,運筆熟勁,頗少造像刻石的匠氣,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十二月立,也是龍門造像題記中紀年之較先者。
唐,佛頭像
高肉髻、螺發,眼微閉,神態安詳,具代表性。
我還沒去過龍門石窟(其實我連河南都沒去過),所以這個展對我來說是頗新鮮的。原來龍門石窟對面還有白居易墓和也是始建於北魏、白居易曾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的香山寺,白居易自號香山居士也是與此有關。不知道來自日本的空海有沒有到過香山寺和龍門石窟呢?哎呀,我又穿越到《妖貓傳》去了……
●《魏唐佛光——龍門石窟精品文物展》
時間:4月28日—8月28日
地點:廣東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