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用軍火換吳佩孚,徐樹錚:我不會坐視吳佩孚來爭寵

2020-12-12 三維策論

1920年,吳佩孚聯合奉軍大敗皖系,將皖系領袖段祺瑞趕下了臺,從此直系和奉系一起控制了北京政府,吳佩孚自己也贏得了「常勝將軍」的美名。其實吳佩孚和段祺瑞也不是天生的仇敵,兩人還有一段師生之誼,段祺瑞掌管武備學堂的時候,吳佩孚恰在學堂裡面學習,進武備學堂是吳佩孚一路高升的起點,因此他對這所學堂也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而他當時對段祺瑞也是仰慕已久。後來兩人之所以會成為仇敵,主要就是因為一個人——徐樹錚!

徐樹錚

段祺瑞其實早就聽說過吳佩孚,但是第一次引起重視還是因為和山東隱士郭緒棟的一番交談,這個郭緒棟和北洋軍中很多大佬都有往來,素有能識人的美譽。早些時候他就向曹錕推薦了吳佩孚,吳佩孚也因此才能進得了武備學堂。

段祺瑞有一次見了郭緒棟,就問他:「據說先生對曹三手下的吳標統讚美有加,還說他是潛龍在淵,是真的嗎?」

郭緒棟聞言點了點頭說道:「的確如此啊,北洋年輕一代的將領,恐怕無人能出其右!」

段祺瑞聽了這話就不爽了,他總覺得自己身邊的徐樹錚有經天緯地之才,其他人都比不上,於是便說:「那和我手下的小徐子比起來呢?」

郭緒棟知道段祺瑞看好徐樹錚,於是略一思量,便答道:「他們兩人各有千秋,論起心機手段,徐樹錚略高一籌。但是論起行軍打仗,吳佩孚強過徐樹錚太多了!」

說到這裡,郭緒棟忽然有些激動,「他們兩人都是對主子忠心耿耿的那種人,相比而言吳佩孚是堂堂正正的君子,而徐樹錚則比較偏激,容易走極端,打個不恰當的比喻,他有點像死去了的袁世凱!」

郭緒棟雖然說兩人各有千秋,但是話裡話外都是在說吳佩孚要強於徐樹錚,這讓段祺瑞心裡有些堵得慌,他是更看好徐樹錚的,於是便說:「也沒聽說吳佩孚幹過什麼大事!」

郭緒棟卻滿臉神秘地說:「我早就給吳佩孚算過命了,四十歲之前非常坎坷,但是一到四十就要一飛沖天啊!」

段祺瑞聞言沉默不語……

段祺瑞

段祺瑞終究是個愛才的,和郭緒棟談話不久,就把曹錕喊來了,開口就說要問曹錕要一樣東西。曹錕早就想巴結段祺瑞,只是苦於沒有門路,於是便爽快地回答道:「段大人看中什麼,儘管拿,我絕無二話。」

段祺瑞見這事情容易辦,於是直截了當地說:「我不要你的財寶和裝備,只要一個小小的團長——吳佩孚!」

沒想到剛才還點頭哈腰的曹錕直接就翻臉了:「段大人,當年袁世凱向您要徐樹錚,您給了嗎?」

段祺瑞哈哈一笑,接著說:「最近要舉行秋季操演,忙不過來啊,我是暫調吳佩孚,過了這一陣子就歸還,你不用捨不得!」接著他神秘一笑,「最近來了一批軍火,北洋六鎮個個都想伸手啊,我也不知道該分給哪一家,曹三啊,你覺得誰最缺軍火呢?」

曹錕一聽就知道,段祺瑞這是要拿軍火換吳佩孚啊,於是立刻動心了,只見曹錕點了點頭:「那就這麼定了,吳佩孚只是借用,過後還要還我的!」

郭緒棟聽說段祺瑞要吳佩孚改換門庭,就向段祺瑞進言:「他吳子玉確實是個人才,但是在你段大人這裡卻是施展不開的。」

段祺瑞不幹了,什麼叫在我這裡施展不開?他反問郭緒棟:「你是說我嫉賢妒能,還不如曹錕嗎?」

郭緒棟連忙說:「不敢!不敢!曹錕哪裡比得上大人?那曹錕貪婪無比,一點主見都沒有,但也正是因為這樣,他什麼都聽吳佩孚的。段大人的性格和吳佩孚很像,都是剛直無比,眼睛裡揉不得沙子,他在你手下做事情恐怕是施展不開啊!」

段祺瑞不以為然,北洋軍中誰都知道,他段祺瑞是最愛護手下的,大家都說跟著段大人不吃虧,難道還會虧待了他吳佩孚?

話說吳佩孚接到調令十分高興,曹錕雖然對他言聽計從,但是畢竟到段祺瑞那邊去上升空間更大。並且他早就知道段祺瑞非常清廉自律,這很對他的胃口。不巧的是,吳佩孚前去報導的時候馮國昌剛和段祺瑞見過面,兩人不歡而散。段祺瑞一向就做不到喜怒不形於色,於是他吹鬍子瞪眼地生著氣。吳佩孚來了他還不知道,還在那裡咬牙切齒地罵道:「什麼個東西?」

段祺瑞罵的是馮國璋,吳佩孚卻以為是罵自己,當時臉就沉了下來。段祺瑞這才發現了吳佩孚,也不解釋,只是打了聲招呼。段祺瑞一向如此,是個外冷內熱的,但是吳佩孚卻覺得自己受到了冷遇。想當初曹錕可是一口一個子玉老弟地叫他,客客氣氣的,一點也不像是上司。於是兩人這一次會面冷冰冰的,雙方很不投緣。

段祺瑞叫他來是進行秋季操演的,於是直截了當地就說:「十天之內,你拿出一份秋操計劃。」

吳佩孚卻說:「何須十天,我倚馬而就。」他其實說的是實話,這對他來說本來就是小菜一碟,可是聽到段祺瑞耳中卻是另一番滋味了。

果然,段祺瑞覺得吳佩孚太狂妄了,心裡有了火氣,就連小徐子都不敢這樣誇口,於是段祺瑞就在心裡給吳佩孚貼上了「言過其實」的標籤。嘴上丟下一句:「好,我明天上你那邊去取。」

「常勝將軍」吳佩孚

這一幕恰好被徐樹錚看見,他知道吳佩孚是個有才華的人,到了段祺瑞身邊自然要與自己爭寵,於是就起了別樣的心思。

晚上,徐樹錚笑容滿面地來到了吳佩孚的住所,說是要來拜訪一下新同事。此時吳佩孚正在寫那份段祺瑞第二天要看的演習計劃,但是見到徐樹錚來了還是連忙地招待了起來。

兩人年齡相近,又都有才華,於是天南海北地說了起來,小到家庭瑣事,大到國家大事無所不談。吳佩孚是個性情中人,談得高興了就吩咐手下:「去譚家園訂上一桌上好的酒席,要魚翅席,把臨行前曹三爺送的女兒紅拿來,我和徐先生今天就不醉不歸!」徐樹錚聞言笑得更甚……

吳佩孚一向是貪杯的,這一頓酒直接喝到了東方魚肚白,等徐樹錚告辭之時,吳佩孚已經是爛醉如泥,哪裡還記得要寫演習計劃。

徐樹錚玩弄心機是一把好手,第二天上班的時候,他不著痕跡地在段祺瑞面前提到了吳佩孚,還讚揚了幾句。段祺瑞卻是心頭上火:「這個吳子玉上任的第一天就沒看到人影,我還等著那份演習計劃呢!」段祺瑞越說越上火,於是大喊起來:「備車,我要看看這個吳子玉在家裡幹什麼!」

毫無意外,吳佩孚宿醉未醒,段祺瑞來的時候他才慌忙起身。段祺瑞見吳佩孚上任第一天就這副德行,心裡直接把他打入了劣等軍官的行列裡,硬邦邦地吐出幾個字:「我來取演習計劃!」

吳佩孚卻並不覺得自己有錯,他還覺得段祺瑞小題大做了,心想我今天就給,何必一大早就來家裡要?於是他回話道:「那份計劃還沒有結束,太陽落山之前我一定雙手奉上!」

段祺瑞見吳佩孚一點認錯態度都沒有,於是甩下了一句話:「我不要醉鬼的計劃!」說完轉身就走了。

「常勝將軍」吳佩孚

結果當天,吳佩孚又回到了曹錕的軍中。他總共在段祺瑞那裡待了不到兩天,如果算是任上的時間還不到一天,這就被發還原籍了。這一來一回時間雖短,但是吳佩孚和段祺瑞之間的仇怨卻算是結下了。後來,吳佩孚得知是徐樹錚暗中做了手腳,再聯想起那天晚上和徐樹錚在一起的場景,他又恨死了徐樹錚,直系和皖系的梁子也就這麼結下了。

如果不是徐樹錚設了個套坑了吳佩孚,以吳玉帥的才能一定能在演習的時候讓段祺瑞大為驚豔,說不定以後就成為了段祺瑞的左膀右臂。段祺瑞有了徐樹錚和吳佩孚兩人輔佐,未必坐不穩北京政府當家人的寶座,之後的歷史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徐樹錚請吳佩孚喝的這頓酒就註定了直系和皖系會離心離德,刀兵相見。

北洋軍裝備的機槍

(全文完)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本人刪除!)

相關焦點

  • 吳佩孚是怎樣強勢崛起的?公然挑戰段祺瑞,一連發出多封著名通電
    群雄逐鹿的亂世,強而有力容易,智而用道不易。對比北洋猛虎段祺瑞隨後的舉動,便可感到吳佩孚的高明。換是平庸角色,區區小師長恐怕不敢去抗段氏嚴命,但吳佩孚卻將此看成了強勢崛起,成就霸業的絕佳契機。你不仁,休怪我不義,這是莽夫的反擊;你不仁,怎擋我大義,這是無名豪傑挑戰至高權威的法寶。毫無疑問,民國七年,段祺瑞是黯然失色,吳佩孚是光芒萬丈的。
  • 直皖戰爭關鍵一戰:吳佩孚奇襲皖軍前敵總部,活捉昔日教官曲同豐
    1920年7月14日,北洋政府內部各派為了爭權奪利,爆發了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與曹錕、吳佩孚為首的直系軍閥的戰爭。直皖兩系從冷戰開始,前後大約共計3年的時間,而真正打起仗的熱戰,僅幾天就以直系勝利,皖系段祺瑞失敗而告終。
  • 吳佩孚對戰張作霖為何大敗:內部混亂,師長辭職、督軍皆光杆司令
    ,推行「武力統一」,支持陳炯明叛變等倒行逆施的行為,孫中山先生提出聯合皖系段祺瑞、奉系張作霖等勢力,共同反對直系軍閥的主張,並於1921年-1924年間,正式與段祺瑞、張作霖聯合組成了「三角反直同盟」。
  • 第一次直奉戰爭後,吳佩孚為了武力統一,他決定:挾天子以令諸侯
    畢竟,直系首領吳佩孚早已有了統治四方的野心。當初皖系當國的時候,段祺瑞和徐樹錚是一心想要「武力統一」的,結果後來功虧一簣。而這,也向所有軍閥們透露一個信息,就是「武力統一」是肯定行不通的。這一點,秀才出身的吳佩孚肯定也是明白的。那這一次,吳佩孚為何開始崇尚武力統一了呢?
  • 吳佩孚巔峰時期有多強?盤踞洛陽,擁兵數十萬,想用武力統一中國
    因吳佩孚原本是文人出身的,所以在用兵方面可以說是一直比較講究謀略的。在吳佩孚最巔峰時期,是外國人心目中最有希望統一中國的軍閥。吳佩孚巔峰時期一共有五個師及一個混成旅,擁兵近20萬。吳秀才的崛起吳佩孚,1874年在山東蓬萊出生。1879年到私塾學習。因為他是家裡的長子,父母對他寄予很大的希望,後來他父親害病而死。吳佩孚屬於半工半讀,因此名列前茅輪不到他的份,再怎麼廢寢忘食的苦讀,他的學業成績依然平平。沒想到1896年吳佩孚一鳴驚人,高中秀才。
  • 吳佩孚是怎樣一步一步走向窮途末路的呢?
    美國人約翰·鮑威曾認為吳佩孚「畢其他任何人更有可能統一中國」。這是1924年9月8日,吳佩孚成為首次亮相《時代》雜誌周刊時,西方人所持有的觀點。當時,第一次直奉戰爭,48歲的直軍總司令使率領12萬人的張作霖這級山海關外,吳佩孚因此聲名鵲起,風頭無兩,甚至被認為「中國最強者」。
  • 歷史丨吳佩孚在臨湘二三事
    軍閥混戰期間,作為北洋軍閥中直系主要首領之一的吳佩孚,曾與臨湘有過一段時間的交集。1917年,吳佩孚率部進佔襄陽,任第一路(總司令曹錕)前敵總司令。7月,護法軍起。1918年2月上旬,吳佩孚所屬北洋軍分四路犯湘。護法軍方面程潛率部猛撲羊樓司,正面拒守,奮力抵抗,激戰三晝夜,死傷慘重。北洋軍吳佩孚部重新佔據羊樓司後,戰略上處處佔主動,開始南下長驅直入。南、北兩軍在臨湘桃林的曹家洞、筆架山一帶相持期間,吳佩孚詩興大發,在桃林題詩一首:「關公山上戰雲峰,血濺徵袍點點紅。
  • 「硬漢」吳佩孚:得意時清白乃心,失敗後倔強到底
    所以,川本以孝敬吳佩孚夫人為由送了他一大筆錢,並要求拜吳佩孚為師,以此來拉攏吳佩孚。吳佩孚收到這筆錢後連夜派人把錢退還了川本,川本見吳佩孚不接受錢財,於是他不得不親自出馬,面見吳佩孚。吳佩孚見到川本,對他說:「如欲和平,日軍須全面撤兵!」
  • 吳佩孚以棺材明志不當漢奸 遭日本軍醫刺殺
    此人過去擔任過吳佩孚的顧問,跟在他身後的便是接替土肥原的川本少將。川本對吳佩孚大加讚賞,並提出要拜吳為師的懇求,還以孝敬師母為名送給吳佩孚夫人一大筆錢。其實這是川本對吳實施的所謂「聯絡感情式」的拉攏方式。當時汪精衛已投靠日本,日本人提出了「汪主政,吳主軍」的方略,所以繼續對吳佩孚實施誘降。這次吳佩孚著急了,他連夜差人把錢退還了川本。川本見此計失算,就又打起吳佩孚身邊人的主意,但最終也沒有結果。
  • 北洋大軍閥頭子吳佩孚,擁兵十萬,為何最後死因成謎?
    不過他藝高人膽大,跳車逃生,日本還因為這事授勳表揚過吳佩孚。吳佩孚與日本人在這裡就有了一些淵源,這也為後來吳佩孚的結局埋下了伏筆。跳車逃生,說起來就四個字,不過真要操作起來,那難度絕對是地獄級別的,這件事大致可以看出吳佩孚的機智與勇敢。
  • 民國梟雄吳佩孚,出殯時萬人空巷,葬於北京玉泉山,墓冢別具一格
    吳佩孚主政洛陽後,這裡成為直系軍閥統治的最大政治、軍事中心。當時全國有18個省的督軍、總督的代表機構設在洛陽。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至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1922年4月,直奉戰爭爆發。直軍大勝,奉軍敗退關外,吳佩孚成為北洋軍閥的首要人物,被授予陸軍上將軍銜。此時,吳佩孚處於人生的巔峰。
  • 段祺瑞深信「大總統不會做皇帝」,沒想到卻被袁世凱擺了一道!
    當初京城開始流傳袁世凱想當皇帝的消息,段祺瑞雖然是反對帝制的,但他相信袁世凱不會恢復帝制,所以曾多次在公開場合為袁世凱洗刷。直到徐樹錚告訴他,袁世凱已經開始為恢復帝製做準備時,段祺瑞才知道原來袁世凱一直瞞著他。他當即晉見袁世凱並極力相勸,而袁世凱想做皇帝已經想得走火入魔,甚至認為,誰勸阻,誰就是背叛他。
  • 打敗吳佩孚,把奉軍帶到戰鬥力巔峰,張作霖卻為自己橫死埋下伏筆
    實際上,打敗吳佩孚,把奉軍帶到戰鬥力的巔峰就已經為他的死埋下了伏筆。1922年4月底第一次直奉戰爭後,張作霖敗給了掌控關內六省的吳佩孚,張作霖全面退回東北。吳佩孚是北洋成名悍將,敗在他的手裡也不丟人。張作霖痛定思痛後發現了自己的短板,那就是奉軍的戰鬥力太差了。奉軍的部隊大部分都是馬賊和土匪出身,這和老張自己的老底有關。
  • 黎元洪與段祺瑞的府院之爭緣何而起?是路線之爭還是權力之爭
    時間一久,黎元洪就對徐樹錚產生了反感,覺得這個人太狂妄。一個大總統,豈能心甘情願受一個小秘書的氣,他決定撤掉徐樹錚。要撤換徐樹錚,段祺瑞當然不同意。他認為總統不應該插手國務院的人事任命,一旦開了這個先例,以後我這個國務總理還怎麼用人?再說,根據《臨時約法》第三十四條規定,任命國務員,需經參議院同意,不能總統說撤就撤。
  • 段祺瑞為何看不起黎元洪?在段祺瑞當師長時,黎元洪不過是旅長
    黎元洪,是因為張鎮芳的挑撥而記恨段祺瑞。因為張鎮芳總是會在黎元洪的智囊哈漢章面前說「老段其實是反對黎元洪繼任總統的」。至於張鎮芳挑撥的原因,無非是因為他跟段祺瑞有仇罷了。 反觀段祺瑞,他是真的壓根就瞧不起黎元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