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閥混戰期間,作為北洋軍閥中直系主要首領之一的吳佩孚,曾與臨湘有過一段時間的交集。
1917年,吳佩孚率部進佔襄陽,任第一路(總司令曹錕)前敵總司令。
7月,護法軍起。湖北崇陽人金華袞、河南人張軫來臨湘,與臨湘人盧幹城在境內組織護法軍起兵策應,金華袞、盧幹城分別擔任正、副司令,有300多人槍,後奉命改編為靖國聯軍第一支隊,伺機出擊羊樓司、趙李橋等地北洋軍。
1918年2月上旬,吳佩孚所屬北洋軍分四路犯湘。護法軍方面程潛率部猛撲羊樓司,正面拒守,奮力抵抗,激戰三晝夜,死傷慘重。北洋軍吳佩孚部重新佔據羊樓司後,戰略上處處佔主動,開始南下長驅直入。
南、北兩軍在臨湘桃林的曹家洞、筆架山一帶相持期間,吳佩孚詩興大發,在桃林題詩一首:「關公山上戰雲峰,血濺徵袍點點紅。誰使中原能統一,男兒到此是英雄」。
吳佩孚在臨湘期間,得知湖湘名儒、知中名教育家——吳獬在其祖居地桃林三合回鄉養老,特往拜訪,意在附庸風雅,求教治軍之策。吳佩孚執禮甚恭,自稱學生,吳獬粗衣便服,談笑自若。臨別時,吳佩孚以「吳姓同宗」懇求先生惠賜墨寶。吳獬略加思考,隨即揮毫題寫了「民國正需廉恥將,吾家曾出廣平侯」一聯相贈,含有褒勉之意。廣平侯,系東漢光武帝手下名將吳漢,屢建奇功。此聯乃勸勉吳佩孚不要辱沒先祖。吳佩孚對此觸動很深,將贈聯一直掛在自家客廳裡,奉為座右銘。
3月18日,吳獬去世。吳佩孚以資助出版為名,將其全部遺稿車運至洛陽,但至今下落不明。
後來,吳佩孚領兵攻佔衡陽,直到1919年5月經臨湘回撤到湖北。期間,吳佩孚曾發通電反對在巴黎和會上簽字,支持北京的五四運動。
1921年,第二次護法運動再起風雲。吳佩孚大軍壓境,金華袞、盧幹城率部退守臨湘。1922年,吳佩孚部攻破護法軍駐點橫溪(今湘鄂交界處臨湘境內的文白、龍源一帶),盧幹城被擒殺於板橋。臨湘護法軍基地謝家山(今大雲山一帶)亦遭北洋軍包圍,激戰三晝夜後護法軍敗散,金華袞被槍殺。
1926 年7月,南方由國共合作組成的國民革命軍,以蔣介石為總司令從廣東揮師北伐。吳佩孚地處兩湖,事實上成為了北伐軍的頭號目標。盤踞臨湘縣城(陸城)的吳佩孚部董國政師所屬的趙武臣營,被中共湖南省農運特派員李中和會同共產黨員陳振球、佔先俠,組織農民武裝擊潰。8月22日晨,北伐軍追至羊樓司截擊吳軍,在距臨湘不遠的汀泗橋、賀勝橋和武昌血戰後,吳佩孚兵敗兩湖,流亡入川。
在與臨湘這一段時間的交集,對吳佩孚的後半生影響很大。據說,吳佩孚大敗於北伐軍,後來自我標榜的所謂「四不誓言」,即「不納妾、不積金錢、不出洋、不走租界」,並且反對巴黎和會、支持五四運動,甚至不當漢奸、拒與日本人合作,愈顯其晚節彌堅,就是在臨湘期間受了吳獬的影響和教誨所至。
吳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字子玉,山東蓬萊人,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愛國者、官至直魯豫兩湖巡閱使、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被國民政府追授中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於1924年9月8日成為首次登上美國《時代》雜誌周刊封面的中國人。1939年12月4日,吳佩孚因拒當漢奸、拒做傀儡,遭日本特務謀殺。當時,駐重慶的中共元老董必武曾稱讚其不與日寇為伍的民族大義。
本文參考了《中國共產黨嶽陽歷史》《文史博覽》《臨湘黨史風雲錄》《中國共產黨臨湘歷史》《回首當年》《歲月回眸》等書籍。(許定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