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據央視報導,在浙東某機場隸屬於東部戰區的一架殲-10戰機和1架蘇-30戰機依次升空,組成異型機編隊,與兩架殲10進行了一場高度自由的空戰。
殲-10A與蘇-30同框展示的場面還是比較罕見的,兩款戰機一前一後打開加力,尾噴口噴出絢麗的藍色火焰,相繼起飛。
機型混編任務不僅要求飛行員了解兩型戰機的技戰術特點,還要清楚兩型戰機使用的武器性能。戰機升空後,殲10A與蘇-30互為長機、僚機,它們憑藉著各自的性能優勢,可以根據戰場態勢的變化隨意切換位置,以謀求最大的空戰戰果。
在空戰過程中,兩型戰機不斷地相互傳遞空中目標的信息,根據不同戰機獲取的信息進行綜合判斷,何時發射飛彈、何時規避、做哪種戰術動作等等。
據報導,空戰過程十分順利,混合編隊中的殲-10A率先找到適合的攻擊角度,隨即發起進攻。兩架殲-10A也不甘示弱,面對來襲飛彈奮起反擊。在關鍵時刻,臨時更換位置的僚機蘇-30適時地提供掩護,最終殲10成功地完成模擬飛彈攻擊。
殲10A是一款經典的四代機,鴨式氣動布局使其獲得優異的瞬時盤旋性能,最大瞬時盤旋角度可達30度每秒,在空戰中可以快速地將機頭對準敵機,率先發起攻擊;有優點就有缺點,鴨翼的副作用就是持續盤旋能力較差,而且機體較小,內油僅3噸,平板縫隙雷達的尺寸也受到限制。殲-10A空中格鬥能力尚可,但對地、海的攻擊能力較差。
而蘇30則比較全面,常規升力體的氣動布局,最大的特點就是載重量大,航程遠,雷達探測距離更遠。但它也有缺點也有,受限於蘇-27家族的機體結構問題,蘇-30與蘇27一樣滾轉性能差,跨音速後機動性下降等缺點。
雖然在央視對蘇30翼下的掛載物打了碼,但是馬賽克並沒有遮蓋住所有部分,漏出了一小段,該部分通體潔白沒有彈翼。其實這個設備並不是什麼機密,在其它的公開場合有展示過,它是蘇30戰機上常見的空戰模擬電子(ACMI)吊艙,它可以通過技術手段,模擬R73/R77飛彈的飛行軌跡,常用於日常訓練或軍事演習當中。
就目前來看,東部戰區的海軍航空兵在面對外國軍機時的壓力是比較大的。我軍軍機既需要美日等軍機日常"友好問候";又要與島內軍機周旋。雖然我軍軍機數量充足,可以從容應對,但是如若突然爆發衝突,在短時間就有可能會面臨軍機分配緊張的問題。
海軍航空兵以異型機的方式進行組合編隊,或許是未來的新型作戰模式。一方面,依靠不同的機載設備可以使戰場更加透明;另一方面,蘇30是戰鬥轟炸機,可以攜帶多枚反艦飛彈執行海上打擊任務,而殲10是多功能殲擊機,可以側重於空中攔截任務。
這樣的組合,即使在總攻擊兵力不足的情況下,也可以進行一波小規模的海上打擊,在降低打擊難度的同時,也增加了戰鬥機的安全保障。
編輯: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