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叫什麼名字?說一下你的身份證號碼,
動一下你的雙腳,這個圖片是什麼?
10乘以20等於多少?......」
熊先生(化名)在開顱手術中被醫生喚醒聊天,
還被要求背誦身份證號碼,
活動身體、看平板識圖、做計算題……
這不是電視劇
而是真實發生在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手術室裡的場景
沒錯,這樣的手術神經外科已經成功開展了十多例近日,熊先生接受的是更加微創的手術方式接下來,讓我們一看究竟吧
01 小夥腫瘤緊鄰大腦功能區 多學科會診解難題
5月初,36歲的熊先生癲癇兩天後來到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就診。經過磁共振等相關檢查,診斷為右額葉膠質瘤,後方緊鄰大腦中央前回功能區。這就如同腫瘤長在了大腦「中央處理器」旁邊,常規手術導致偏癱的風險極高,稍有不慎,就會對熊先生肢體運動功能帶來影響。
傳統手術方式「危險重重」,於是,神經外科周全教授聯合放射學科、麻醉科、手術室等多學科專家開展膠質瘤多學科診療(MDT)。經過多學科專家會診,在徵求患者同意後,最終,多學科團隊決定採用神經導航輔助全內鏡下術中喚醒腦功能區膠質瘤切除術,同時為熊先生制定嚴密詳盡的手術方案。
02 神經導航定位腫瘤 患者術中醒來「答題」
經過完善相關的檢查,在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後,我院神經外科周全教授帶領團隊第一次開展了神經導航輔助全內鏡下術中喚醒腦功能區膠質瘤切除術,整個手術耗時3個小時,術後第三天患者可以下床活動,言語、肢體活動等功能正常。
術中,周全利用神經導航準確定位了腫瘤邊界及中央溝,同時聯合神經電生理進行術中神經解剖功能定位。這就如同「雷達」鎖定目標,確定了對腫瘤「打擊範圍」。這樣一來,醫生就能在「可視」的情況下和患者協同配合下,精準切除腫瘤,並不損傷大腦的「中央處理器」。
接著,麻醉醫生對患者進行了喚醒。患者在清醒的狀態下輕鬆自如地根據醫生指令回答問題,並作出相應的肢體運動。與此同時,周全帶領團隊在神經內鏡下沿腫瘤邊界對膠質瘤進行切除。術中,醫生反覆對患者進行測試,熊先生的言語、肢體功能均保持正常。
03 專家:已成功治療多例,手術會越來越微創
神經外科周全教授介紹,對於腦腫瘤患者來說,在神經導航輔助下的直接皮質電刺激定位功能區(電生理監測)和喚醒狀態下的腫瘤切除相結合,能夠獲得功能區的準確定位,達到目前最小程度的功能損傷和最大限度的切除腫瘤,是處理腦功能區腫瘤的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神經外科利用該技術已成功救治多位患者。
這次手術,周全帶領團隊在神經內鏡全景視野下進行操作,減少了皮層切開範圍,不需進行皮層牽拉,對腦表面引流靜脈保護良好,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手術帶來的創傷,更實現了此類手術手術方式的新突破,這也是神經外科致力發展的方向。
現在,神經內鏡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經鼻、經顱及脊柱脊髓等手術了。這也讓我們更加相信,未來的神經外科手術將會越來越微創。
(供稿: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
#醫師報超能團##超能健康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