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顱手術中把患者喚醒聊天,讓患者背身份證號碼,做計算題……聊完...

2020-12-19 醫師報

「你叫什麼名字?說一下你的身份證號碼,

動一下你的雙腳,這個圖片是什麼?

10乘以20等於多少?......」

熊先生(化名)在開顱手術中被醫生喚醒聊天,

還被要求背誦身份證號碼,

活動身體、看平板識圖、做計算題……

這不是電視劇

而是真實發生在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手術室裡的場景

沒錯,這樣的手術神經外科已經成功開展了十多例近日,熊先生接受的是更加微創的手術方式接下來,讓我們一看究竟吧

01 小夥腫瘤緊鄰大腦功能區 多學科會診解難題

5月初,36歲的熊先生癲癇兩天後來到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就診。經過磁共振等相關檢查,診斷為右額葉膠質瘤,後方緊鄰大腦中央前回功能區。這就如同腫瘤長在了大腦「中央處理器」旁邊,常規手術導致偏癱的風險極高,稍有不慎,就會對熊先生肢體運動功能帶來影響。

傳統手術方式「危險重重」,於是,神經外科周全教授聯合放射學科、麻醉科、手術室等多學科專家開展膠質瘤多學科診療(MDT)。經過多學科專家會診,在徵求患者同意後,最終,多學科團隊決定採用神經導航輔助全內鏡下術中喚醒腦功能區膠質瘤切除術,同時為熊先生制定嚴密詳盡的手術方案。

02 神經導航定位腫瘤 患者術中醒來「答題」

經過完善相關的檢查,在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後,我院神經外科周全教授帶領團隊第一次開展了神經導航輔助全內鏡下術中喚醒腦功能區膠質瘤切除術,整個手術耗時3個小時,術後第三天患者可以下床活動,言語、肢體活動等功能正常。

術中,周全利用神經導航準確定位了腫瘤邊界及中央溝,同時聯合神經電生理進行術中神經解剖功能定位。這就如同「雷達」鎖定目標,確定了對腫瘤「打擊範圍」。這樣一來,醫生就能在「可視」的情況下和患者協同配合下,精準切除腫瘤,並不損傷大腦的「中央處理器」。

接著,麻醉醫生對患者進行了喚醒。患者在清醒的狀態下輕鬆自如地根據醫生指令回答問題,並作出相應的肢體運動。與此同時,周全帶領團隊在神經內鏡下沿腫瘤邊界對膠質瘤進行切除。術中,醫生反覆對患者進行測試,熊先生的言語、肢體功能均保持正常。

03 專家:已成功治療多例,手術會越來越微創

神經外科周全教授介紹,對於腦腫瘤患者來說,在神經導航輔助下的直接皮質電刺激定位功能區(電生理監測)和喚醒狀態下的腫瘤切除相結合,能夠獲得功能區的準確定位,達到目前最小程度的功能損傷和最大限度的切除腫瘤,是處理腦功能區腫瘤的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神經外科利用該技術已成功救治多位患者。

這次手術,周全帶領團隊在神經內鏡全景視野下進行操作,減少了皮層切開範圍,不需進行皮層牽拉,對腦表面引流靜脈保護良好,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手術帶來的創傷,更實現了此類手術手術方式的新突破,這也是神經外科致力發展的方向。

現在,神經內鏡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經鼻、經顱及脊柱脊髓等手術了。這也讓我們更加相信,未來的神經外科手術將會越來越微創。

(供稿: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

#醫師報超能團##超能健康團#

相關焦點

  • 開顱手術又現神操作!患者被叫醒用三國語言答題……
    「Pleuel(德語,連杆)」「Glasses(英語,眼鏡)」「這張圖片上是褲子……」這一串單詞可不是來自某個外語角而是一場開顱手術在手術中將患者喚醒還讓他說三種語言這一幕就發生在北京天壇醫院11月27日上午,天壇醫院為29歲的德語翻譯小周做了腦腫瘤摘除手術。
  • 開顱手術做一半,患者被叫醒用三國語言答題
    側臥在手術臺上的是29歲的德語翻譯小周。由於患有腦部腫瘤,他在工作中頻頻「失語」。為了讓小周能夠繼續流利地使用德語、英語和漢語,醫生採用「術中喚醒」的方式,在切除腫瘤的同時最大程度保護大腦掌控不同語言的「功能區」。腦部腫瘤致德語翻譯頻頻「失語」「有時腦子裡突然有個聲音或者有件事來幹擾你,就像看電視的時候突然有人說別的事,電視裡的東西一下子就聽不清了。」
  • 主任提問:給冠心病患者做外科手術,你該注意什麼?
    在美國,每33例患者中就有1例出現圍手術期心臟事件。究其原因,圍手術期很容易出現高凝狀態、炎症反應、血流動力學波動、貧血、缺氧、心血管病藥物調整等情況,使得患者原本保持的心臟氧供需平衡被打破,而出現心肌缺血事件 (圖1) 。
  • 大規模統計表明,醫生生日當天做手術,患者死亡率更高
    撰文 | 王聰編輯 | nagashi排版 | 水成文患者需要進行手術時,許多人考慮的是選擇哪個醫院,能否找到專家,但你是否想過,在不同的時間做手術有一種說法是外科醫生在生日當天做手術,由於分心或急於完成手術,接受手術的患者預後會有所不同。
  • 手術時忍不住想眨眼怎麼辦?眼科手術中患者該如何配合?
    手術時忍不住想眨眼怎麼辦?眼科手術中患者該如何配合?手術從來不是醫生一個人的事,眼科手術很多都是用眼藥水麻醉,手術過程中經常需要患者的一些配合。最近我看到一個話題,還挺有趣的,有患者問,白內障手術過程中,要是想眨眼睛怎麼辦?我想,提出這問題的人,應該還沒做過眼睛方面的手術。我們一起來看看,白內障手術室裡面,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想眨眼?
  • 印度9歲女孩清醒中開顱切腦腫瘤,彈鋼琴、玩手遊不亦樂乎
    令人稱奇的是,醫生竟安排她在清醒中接受腦部手術,手術期間女孩一會兒玩手機遊戲,一會兒彈鋼琴,最終依然順利地摘除了腫瘤。這名患有腦部腫瘤的印度女孩名叫Saumya,她於12月13日在印度古瓦裡爾市Birla醫院進行了一場高風險的腦部手術。而在手術期間,醫生只對她頭部的一小部分進行了麻醉,使女孩在完全清醒的狀態完成手術。
  • 做過手術像沒做過一樣 乳腺癌腔鏡手術讓患者重獲自信
    近日,湖南省腫瘤醫院開展了一例「腔鏡下乳腺癌手術」,既切除了患者腫瘤,又保留了患者的乳房。34歲的王女士是長沙人,從事外貿工作。今年10月,她發現左側乳房一枚結節,如蠶豆大小。後來,她進行腫塊切除活檢手術,被確診為乳腺導管內癌。依據腫塊的位置,按腫瘤根治的原則,需要切除患側乳腺。
  • 一70歲老醫生 背起女患者就跑……
    「那會我正在三樓專家門診坐診,接到二樓B超室醫生來電,說有個患者狀態很不好,讓我抓緊去看看。」該醫院消化內科醫生、今年70歲的馬先槎回憶說。馬先槎隨即擱下電話,從最近的樓梯快速趕到二樓,「患者臉色蒼白,表情很痛苦。我迅速作出判斷:患者病情危急,須立即手術。」
  • 醫生做手術前,為什麼把問題說的這麼嚴重,把患者都嚇哭了
    很多朋友都做過手術,手術前需要談話籤字,有些患者和家屬抱怨,手術前醫生把病情說得太嚴重了,把患者和家屬都嚇哭了,還有小部分患者,聽到手術有那麼多風險,嚇得都不敢做手術了。別說是手術了,就算是一個小的操作,都會有各種各樣的風險,例如做腹腔穿刺、胸腔穿刺、胃鏡、腸鏡、增強CT,這都有風險的,以做增強CT為例,有極小部分患者對碘造影劑過敏,可以出現發熱、皮疹,甚至是過敏性休克和死亡,而做皮試,並不能100%排除這種風險。
  • 大醫說丨聚焦醫術:不開顱,「拆彈專家」巧拆顱內微小動脈瘤
    、不開顱、不留疤 就與顱內「炸彈」告了別 是什麼手術如此神奇? 動脈瘤如同長在「雷區」裡 手術風險是術者必須跨越的難題 ○風險重重: 患者的動脈瘤位於頸內後交通動脈上,且瘤體僅有5mm大小 在眾多動脈瘤治療中,越小的動脈瘤術中出血的風險越大,>
  • 自信心爆棚的多發磨玻璃結節手術,北京磨玻璃結節患者重慶除磨記
    又一例自信心爆棚的多發磨玻璃結節手術,北京磨玻璃結節患者重慶除磨記,磨玻璃結節抓大也放小有時可救命。患者來自北京,原本已在北京某腫瘤醫院住院待手術。患者左肺上葉一個10mm的磨玻璃結節,下葉一個4mm偏實性的結節。
  • 假醫生、假護士、假手術,「三假」黑醫院為何能殘害患者長達4年之久?
    往尿袋中塞衛生紙絮謊稱患者發炎嚴重,編造檢查數據欺騙患者接受虛假治療,用「不縫合傷口」脅迫手術臺上的患者接受高價手術,院內許多醫生、護士甚至連手術,都是假的。一家原本應以治病救人為己任的民營醫院,用欺詐、勒索、故意傷害等手段,非法獲利超億元。
  • 一個決定挽救了腦疝患者生命
    副院長、神經外科主任張賓立即為褚先生查體:患者雙側瞳孔對光反射消失;行頭顱CT發現:1.腦疝形成,多發大面積硬膜外、硬膜下血腫,2.顱骨骨折,3.多發腦挫裂傷,4.蛛網膜下腔出血。  褚先生顱內出血較多,腦疝已形成,每耽誤一分鐘,危險都會增加一分,需立即手術治療,搶救患者生命。
  • 紹興70歲老醫生背起患者一路小跑 事後他卻腰傷復發
    「快,到我背上來
  • 給剛做完甲狀腺手術患者一份的「飲食指南」!
    術後患者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吃東西? 手術後飲食是否恰當關係到患者是否能夠順利恢復。手術後開始吃東西,採取何種飲食為宜,要根據患者情況。
  • 在一臺手術中,麻醉師的地位有多重要,您知道嗎?醫生和您聊一聊
    想要做好一臺需要麻醉的手術,麻醉醫生的作用不亞於手術醫生的重要性,您知道嗎?相信很多朋友可能不理解,手術就是手術,主刀醫生做得好最關鍵,跟麻醉醫生有什麼關係,麻醉醫生把患者麻好不就得了嗎?謝醫生今天好好地跟你聊一聊,在手術中麻醉醫生有多重要!舉個例子吧!
  • 一周4臺截肢手術!糖尿病患者足部潰爛不要拖!
    都市快報訊 最近幾個月,邵逸夫醫院糖尿病足病中心的糖足截肢手術較往年多了不少。「前兩年,一年也就10臺截肢手術,今年最多時,一周就做了4臺。」糖足診治專家、邵逸夫醫院糖尿病足病中心李霖副主任醫師感嘆,截肢率升高,很大一部分患者,是因為對糖足認識不充分,再加上受疫情影響,延誤就醫導致的。
  • 一周4臺截肢手術!糖尿病患者足部潰爛不要拖
    都市快報訊 最近幾個月,邵逸夫醫院糖尿病足病中心的糖足截肢手術較往年多了不少。「前兩年,一年也就10臺截肢手術,今年最多時,一周就做了4臺。」 糖足診治專家、邵逸夫醫院糖尿病足病中心李霖副主任醫師感嘆,截肢率升高,很大一部分患者,是因為對糖足認識不充分,再加上受疫情影響,延誤就醫導致的。
  • 成功為一名斷指患者手術
    我和科室的同志們一定竭盡全力為您做好再植手術,盡最大努力保住您的指頭功能!」12月17日上午12時許,在郟縣中醫院手術室裡,躺在手術臺上準備接受斷指再植手術的張先生和郟縣中醫院外三科主任郭俊召交流著。現年28歲的張先生家住郟縣安良鎮某村,當天上午11時許,他在家裡用電鋸修理家具時,不小心電鋸把自己右手拇指鋸斷、食指鋸傷了。
  • 早期乳腺癌患者可選擇保乳手術,高危人群應每年做一次鉬靶檢查
    什麼情況下可以做保乳手術?預防方法有哪些?日前,武漢市中心醫院甲狀腺乳腺外科主任醫師江明做客本報「市民有約·楚天名醫大講堂」,為廣大讀者進行了講解。 在乳腺癌的發病高危因素中,遺傳的危險性最大。在30歲以前發現的乳腺癌,不少是遺傳性的。如果一個人的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中有患乳腺癌者,是常人患此病概率的2.6倍。 此外,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大、缺少運動、肥胖等因素,飲食上過多攝入高熱量食物、脂肪類等的食物,以及放射線、化學藥品、化妝品、吸菸等因素的影響,也會使得乳腺癌患者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