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統計表明,醫生生日當天做手術,患者死亡率更高

2020-12-18 澎湃新聞

大規模統計表明,醫生生日當天做手術,患者死亡率更高

2020-12-11 16: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生物世界 Bio生物世界 收錄於話題#奇文共賞43個

撰文 | 王聰

編輯 | nagashi

排版 | 水成文

患者需要進行手術時,許多人考慮的是選擇哪個醫院,能否找到專家,但你是否想過,在不同的時間做手術,可能會給患者帶來不同的結局?

有一種說法是外科醫生在生日當天做手術,由於分心或急於完成手術,接受手術的患者預後會有所不同。

2020年12月1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在四大醫學期刊之一的《英國醫學期刊》(BMJ)發表了一項題為:Patient mortality after surgery on the surgeon’s birthday: observational study 的研究論文。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為了驗證外科醫生生日當天做手術,是否與其他時間做手術有所區別,進行了一項大規模調查統計。

研究人員使用了美國全國有代表性的老年人口醫療保險數據,對2011年至2014年在美國醫院接受了17種常見緊急外科手術之一的65至99歲患者的手術後30天內的死亡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

一共統計了47489位外科醫生執行的980876例手術。其中,有2064個(0.2%)手術是在外科醫生的生日當天進行的。在綜合考慮了諸如患者年齡、疾病嚴重程度、外科醫生專長以及醫院人員配置等因素後,統計數據表明,在外科醫生生日當天接受手術的患者術後30天死亡率為6.9%,而在其他時間接受手術的患者則為5.6%。

這表明在外科醫生生日當天接受手術的人比其他時間接受手術的患者死亡率更高,也說明了外科醫生可能會因與工作沒有直接關係的生活事件而分心。

該研究一共統計了47489位外科醫生執行的980876例手術。其中,有2064個(0.2%)手術是在外科醫生的生日當天進行的。在綜合考慮了諸如患者年齡、疾病嚴重程度、外科醫生專長以及醫院人員配置等因素後,統計數據表明,在外科醫生生日當天接受手術的患者術後30天死亡率為6.9%,而在其他時間接受手術的患者則為5.6%。

論文作者指出,這一現象有幾種可能的解釋。

例如,外科醫生可能會因為生日當天的重要計劃而急於按時完成手術程序。手術期間與團隊成員關於生日的對話交流也可能分散注意力,導致醫療失誤。以及與其他時間相比,如果生日當天與家人和朋友共進晚餐,醫生不太可能返回醫院看望患者以發現是否存在術後惡化現象。

手術在醫療保健中起著根本性的作用,據估計,全球疾病負擔中有11-30%需要手術治療、麻醉或需要同時進行。然而,接受住院手術的患者中有5-10%在手術後死亡,而20-30%的患者會出現併發症。

據估計,在這些併發症中,40-60%被認為是可以避免的,而手術後20-40%的死亡是可以預防的。

醫院的醫療水平、醫生的水平等因素,都會影響到患者的手術效果,之前有研究表明,分心會影響外科醫生的表現,例如完成任務的時間,手術失誤和準確性,但這項研究通過對大規模真實手術數據的統計分析,表明外科醫生生日等外界因素可能會導致醫生分散注意力,從而對患者手術結果產生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最後,論文作者表示,這項研究也有一定局限性,儘管已經綜合考慮了諸如患者年齡、疾病嚴重程度、外科醫生專長以及醫院人員配置等因素,但像任何一項其他觀察性研究一樣,很難完全消除無法衡量的混雜因素的可能性。例如,外科醫生可能在生日當天只做那些需要緊急手術的嚴重患者,而推遲一些病情較輕的患者。由於缺乏更詳細的信息,該統計無法獲知這些術後死亡的患者的具體死亡原因。此外,這項研究統計的是接受了17種常見緊急外科手術之一的65至99歲患者,因此研究結果並不能推廣到其他類型患者身上。

論文連結:

https://www.bmj.com/content/371/bmj.m4381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手術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近100萬例統計研究表明:在醫生生日當天做手術,患者死亡率可能更高!
    在大病小病纏身的當下,不少人會選擇動身去醫院做手術、做醫療保健。但是,選完了醫院、醫生,可能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會影響你手術的結果:當天是不是手術醫生的生日!
  • 美國醫生在生日當天動手術,患者死亡率更高?
    【環球時報報導記者 方晴】據日本時事通訊社13日報導,由日本慶應義塾大學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高校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分析美國醫療數據後發現,在外科醫生生日當天動手術的患者,術後死亡率比在其他日子接受手術的患者高。影響醫生手術注意力的因素有很多,研究團隊將目光聚焦在想要儘快結束手術的「生日」上。
  • 在外科醫師生日當天接受手術的患者死亡風險增加
    在外科醫師生日當天接受手術的患者死亡風險增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7 12:50:50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Yusuke Tsugawa團隊研究了在外科醫師生日當天接受手術的患者的死亡率。
  • 李斯頓:死亡率百分之三百的手術,這場傳奇的手術是如何進行的
    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之下,患者必須忍受強烈的痛苦,而醫生就必須要頂得住沉重的壓力才能進行手術。而且在麻醉劑還沒有普及的年代,如果進行的是大型手術的話,那麼極有必要進行「物理麻醉」了,就是將病人打暈過去再進行手術。
  • 心臟外科手術百年傳奇|心臟|手術|醫生|外科醫生|布萊洛克|-健康界
    在以後的十幾年中,雷恩共進行了124例心臟外科手術,手術成功率是40%,而在此之前,心臟受傷者的死亡率幾乎是100%。1940年10月6日,我國的張超昧醫生成功救治了一位右心室刀刺傷的軍人,這是西醫傳入中國以來,首次有人做心臟手術。這位在當年只有27歲的醫生,為我國的心外科開啟了嶄新的篇章。
  • 憩室炎什麼時候需要手術治療,最佳手術策略是?
    一項研究對兩百多例結腸憩室患者疾病結局進行了長達十年的隨訪觀察,結果顯示,這些患者CRP、IL-6、IL-1β、TNF-α等驗證因子的含量顯著增高;與單純性憩室炎患者相比,複雜憩室炎患者手術切除率,或反覆發作的概率更高,大約38%的患者出現了與長期術後生活質量下降有關的症狀,且複雜憩室炎患者焦慮和抑鬱的發生率也較高。
  • 影響COVID-19患者圍術期死亡率因素
    論文精選1影響COVID-19患者術後死亡率和醫務人員安全的因素:一項系統性綜述和meta分析COVID-19會增加接受手術的患者的術後死亡率。此外,它還對醫務人員造成嚴重威脅。在這項系統性綜述和meta分析中,香港大學的夏正遠與同事們匯總了COVID-19對患者圍手術期死亡率和醫務人員安全性的影響。在該meta-分析中,共納入來自47項研究的269名患者。接受手術的COVID-19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0.91歲,其中49%為女性。死亡28例,總死亡率6%。
  • 醫生做手術前,為什麼把問題說的這麼嚴重,把患者都嚇哭了
    很多朋友都做過手術,手術前需要談話籤字,有些患者和家屬抱怨,手術前醫生把病情說得太嚴重了,把患者和家屬都嚇哭了,還有小部分患者,聽到手術有那麼多風險,嚇得都不敢做手術了。醫生並不是嚇唬人,任何手術都有風險,醫生如果說得不嚴重,或者沒有說清楚,讓患者和家屬造成一種誤解,認為這是一個小手術,沒有什麼風險,那麼術後萬一出現各種問題,很多患者和家屬就無法理解了,會不斷地去醫院騷擾,甚至是醫鬧、打罵、謀殺主刀醫生,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的。
  • 突然食欲不振體重下降,不可大意,也許是死亡率排名前十的胰腺癌...
    近日,《美國醫學會雜誌》子刊JAMA Oncology發布了最新的全球癌症負擔報告,分析了全球195個國家29大類癌症的發病率、死亡率、壽命損失年(YLLs)、傷殘損失生命年(YLDs)、傷殘調整壽命年(DALYs,因病損失的健康壽命年)等數據,由於疾病統計無法避免一定的滯後性,此次最新報告數據截至2017年。
  • 光明健康科普|劉陽:微創技術與傳統手術並存 全方位培養外科醫生...
    原標題:光明健康科普|劉陽:微創技術與傳統手術並存全方位培養外科醫生診治能力 【欄目介紹】 2019年7月出臺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指出,到2022年和2030年,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分別不低於43.3%和
  • 別說眼科醫生不做近視雷射手術,眼科醫生做給你看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言,即「眼科醫生不做近視雷射手術?」;但是,看到一個眼科醫生戴眼鏡,就說眼科醫生不做近視雷射手術,其實,這麼說一點都不客觀,屬於非常典型的以偏概全。    小編就關注到,浙江省眼科醫院之江院區的秦醫生最近做了近視雷射手術,做不做近視雷射手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醫生也不例外。
  • 特殊患者五臟六腑全長反 德陽醫生「反向操作」成功手術
    張嶸 四川在線記者 餘如波 記者1月7日從德陽市人民醫院獲悉,1月5日,該醫院成功為一名中年男性患者施行了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值得注意的是,當天患者是一名罕見的五臟六腑全長反的「鏡面人」。
  • 給手術裝導航 讓醫生能「透視」
    直擊行業痛點 為醫生創造一雙「透視眼」 龐大的腫瘤細胞團有時會像章魚一樣包裹著或滲透到人體正常器官中,危害人體健康。該怎樣手術?該切除哪裡?以前,外科醫生往往需要藉助影像「片子」等來想像——進行空間想像;甚至做一會兒手術,就要再看看「片子」。
  • 喪失視力、死亡率50%,印度多位新冠患者出現罕見真菌感染
    據印媒披露,近期,印度數十名新冠患者出現嚴重的毛黴菌病真菌感染(Mucormycosis fungus),多人已因此喪失視力或死亡。死亡率高達50%。據印度《商業內幕》20日報導,新德裡麥克斯專科醫院報告了24人已感染毛黴菌病真菌。該院醫生薩赫德瓦(Sanjay Sachdeva)稱,所有這些病例均為新冠患者,其中20人喪失視力。
  • 2020年JAMA十大醫學研究與發現|JAMA|抑鬱症|醫學|研究|患者|手術|...
    Arterburn教授介紹到,實際上,對於合併2型糖尿病的嚴重肥胖患者來說,最有效的長期治療方法就是做減肥手術。但臨床上很少有醫生會和病人談論這些,主要是因為他們擔心手術的長/短期風險大於益處。減肥手術發展史頗為曲折。空腸迴腸旁路術、胃縱條帶成形術和腹腔鏡可調節胃束帶術(AGB)由於不良反應難以忍受,再手術率高,或長期療效差,已基本被棄用。
  • 天海佑希主演《頂級手術刀》開播,揭秘神外醫生手術背後那些事兒
    在神經外科成為獨立的一門專科時,手術器械簡陋,技術不成熟,麻醉安全度差,缺乏有效抗感染、減輕腦水腫以及降低顱內壓的治療措施,所以當時的手術較少,死亡率亦很高。現代神經外科手術始於19世紀的三個重要發展。首先是麻醉的引入,使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免於痛苦。第二個是引入了大腦定位(神經學症狀和體徵),這有助於外科醫生確定診斷並計劃手術方法。
  • 胰島素治療或與患2型糖尿病的新冠肺炎患者高死亡率有關
    汪道文介紹,不少文獻報導,對於患有2型糖尿病的新冠患者,將其血糖控制在良好範圍內可有效降低其死亡率。胰島素也是臨床上被使用最為廣泛的降糖藥物。然而,胰島素治療與此類患者死亡率之間的關係目前並沒有相關研究。
  • 做近視手術一年婁底女子視網膜裂孔 醫生說原因與手術無關
    原來,王女士一年前在當地醫院做過準分子雷射手術,但近期在當地醫院複查後卻被醫生告知右眼出現了視網膜裂孔。王女士本人對此表示十分驚訝及不解,認為這次出現的眼部症狀與一年前做過的近視眼手術相關,於是,來到了長沙愛爾眼科醫院尋求答案。
  • 北京茗視光眼科周躍華談:為什麼有的眼科醫生不做近視手術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在很多眼科醫院裡,眼科醫生總在幫別人做手術,自己卻依然戴個眼鏡呢?這是不是意味著近視手術裡面有貓膩呢?「眼科醫生為什麼不做近視手術?」看看著名近視手術專家周躍華教授怎麼說。
  • 主任提問:給冠心病患者做外科手術,你該注意什麼?
    作為一名心內科會診醫生,最熟門熟路的兩個地方莫過於急診和外科,這裡提到的外科涵蓋了所有手術操作科室。擬行非心臟外科手術的患者如果合併冠心病,外科醫生在術前發個心內科會診那是再正常不過的。為了避免這樣的迷之困局,外科醫生在請會診前到底需要做些什麼準備,才能讓會診請的更優雅而高效?近期,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上發表的一篇綜述,再次就冠心病患者非心臟手術圍術期風險分層與管理這一話題進行了權威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