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潘建偉談量子通信最新研究:或為更安全導航系統提供關鍵...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兩會訪談)中科院院士潘建偉談量子通信最新研究:或為更安全導航系統提供關鍵技術

中新社北京5月22日電 題:中科院院士潘建偉談量子通信最新研究:或為更安全導航系統提供關鍵技術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及其團隊日前在國際期刊發表有關量子通信的最新實驗成果,引起學界高度關注。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開幕之際,他在北京接受視頻採訪時指出,該成果或為未來更安全、更精確的導航系統提供關鍵技術。

量子通信,指利用量子態對信息進行傳輸和處理的通信方式,可以提供原理上無條件安全的通信。

針對普通公眾關於量子相關研究的好奇與陌生,他解釋道,量子本身有一些「奇怪的」特徵,一是微觀粒子具有不可分割性;二是在某些特殊條件下,量子系統可處在不同量子態的疊加態上,「有點像孫悟空,拔一根猴毛、一吹之後,孫悟空可以同時出現在很多地方」。

最近,潘建偉院士研究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世界上首次實現量子安全時間傳遞的原理性實驗驗證,為未來構建安全衛星導航系統奠定了基礎。該成果5月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物理》上發表。

這項研究成果與日常生活有何關聯?潘建偉回答說,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導航系統,其核心技術在於空中與地面遙遠地點間的時間信號傳輸。「這樣的傳輸可以告訴汽車抵達了什麼位置、什麼時候該拐彎等。」

當「墨子號」實驗衛星完成預定科學任務後,有科學家提出可以利用其相關技術實現更安全的時頻傳輸。潘院士說:「我們就利用『墨子號』做了這個演示性實驗。從長遠來講它為更安全、更精確的導航系統提供了非常有用的技術,與我們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關聯」。

「在未來,我們希望能夠研製更加精確的原子鐘並安裝到中高軌衛星上,並利用量子通信手段來實現高精度、廣域的時間信號傳輸。」他認為,這些成果兼具科學和應用價值。

潘建偉還透露,「只要天氣好,北京時間凌晨24時後,是可以看到『墨子號』向你眨眼睛的。夏天到了,在晴朗的夜晚,不妨抬頭親眼目睹『墨子號』划過你所在城市的夜空」。

2019年,谷歌(Google)研究人員展示其最新54比特量子計算機,該計算機只用200秒便可計算完畢當前世界最大的超級計算機需1萬年進行的運算。

「谷歌這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實驗被認為是量子研究發展的兩大標誌性事件之一,另一事件便是『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發射。」潘建偉談到,該計算機在量子計算領域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其象徵性相當於「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飛機飛行」。

潘建偉強調,在國家支持下,中國的科學家們正在努力工作,爭取在量子計算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他提到,「今年可能就會有比較好的成果出現」。(完)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潘建偉院士:量子計算正從「玩具」變成「工具」
    在這一領域,我國已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並在部分方向實現國際領先。我國量子科技將如何深化發展,自主創新科技體系將如何構建,從基礎研究到實用化、工程化的轉化之路將如何實現引領性突破?科技日報記者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進行了專訪,請他談談對量子科技發展的思考。
  • 潘建偉院士:量子計算正從「玩具」變成「工具」
    我國量子科技將如何深化發展,自主創新科技體系將如何構建,從基礎研究到實用化、工程化的轉化之路將如何實現引領性突破?科技日報記者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進行了專訪,請他談談對量子科技發展的思考。
  • 潘建偉、王向斌團隊實現 509 公裡地基量子密鑰分發
    1984 年,物理學家 Bennett 和密碼學家 Brassard 提出了基於量子力學測量原理的世界首個量子密鑰分發協議(BB84 協議),旨在增加安全通信距離、提高安全性。依據該協議提出的量子密鑰分發(QKD,即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可以為分隔兩地的用戶提供無條件的安全共享密鑰,在根本上保證了密鑰的安全性。
  • ...通信重大突破!論文再登Nature,展示天地一體超4600公裡通信網絡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編譯 | 韋世瑋 編輯 | 漠影智東西1月7日消息,今日凌晨,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團隊再次登上頂級科學期刊《Nature》,推出量子通信領域的重磅成果,他們通過「墨子號」衛星與京滬幹線的串聯,首次構建了一張集成的空間對地量子通信網絡,綜合通信鏈路距離長達4600公裡。
  • 他為國防通信築起「鋼鐵防線」——記中科院院士、陸軍工程大學...
    原標題:他為國防通信築起「鋼鐵防線」 「一位無線通信領域的技術專家,在並非主流的傳統通信中,不問耕耘苦,甘當孺子牛,潛心鑽研數十載,為我國軍事通信築起一道鋼鐵防線!」這是業界對中科院院士、陸軍工程大學校長王金龍的評價。這位軍事科研領域標杆性的人物,在網絡上鮮有「痕跡」,但他的科研成果,卻是守衛國家和人民安全的「國之重器」。
  • 「墨子號」實現量子安全時間傳遞 奠定未來導航基礎,信息將可...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潘建偉團隊突破了星地單光子時間傳遞、高速率星地雙向異步雷射時間應答器等技術難點,實現了星地量子安全時間同步的技術驗證,獲得了30皮秒精度的星地時間傳遞,此精度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 院士說丨潘建偉:量子計算正從「玩具」變成「工具」
    院士說丨潘建偉:量子計算正從「玩具」變成「工具」 2021-01-05 11: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潘建偉、陸朝陽團隊實現量子優越性:原型機九章登Science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介紹說,量子優越性的實現是量子計算研究的第一個裡程碑性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們在高斯波色採樣實驗當中構建了一個量子計算的原型機,比目前最快的超算快 10 的 14 次方倍。我國科學家最新研製成功的量子計算原型機。
  • 量子通信爭霸戰,晶片之後的新戰事
    「幸運的是,2000年,中國的經濟開始起飛,因此進行高質量科學研究的時機突然到了。」《自然》雜誌當時援引潘建偉的話報導。量子通信的研究可能會帶來全新的、完全安全的信息傳輸方式。簡單來說,如果將「信息加密」和「密鑰」比喻成「保險箱」和「鑰匙」,那麼在量子通信中,採用了「相互糾纏的光子」作為鑰匙,而光子是最小的光粒子。
  • 除了導航,北鬥還有啥創新應用?三位院士給出答案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李德仁院士:北鬥系統精準助力疫情防控   PTN的概念,包括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一般指基於統一時空基準網絡和不同通信網絡,能獨立或與移動終端結合,為各類用戶提供實時動態及空間位置和授時的綜合信息服務,又稱導航位置服務。
  • 北鬥三號收官專題丨以北鬥系統為核心的定位導航授時PNT體系
    可以說,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對位置和時間的信息需求日益增長,定位導航授時PNT技術的重要性越發重要。定位導航授時PNT技術水平的高低,成為綜合國力考量的重要戰略標誌。以北鬥系統為核心的定位導航授時PNT體系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預計在2035年前後,構建國家綜合PNT體系,為全球用戶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
  • 王建宇院士:「墨子號」的任務和我國量子通信的發展
    CFIC導讀 ◆日前,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舉辦的第21期海上院士講壇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我國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常務副總設計師、衛星總指揮王建宇受邀開講,向現場和線上聽眾分享量子通信的奧秘,並就「『墨子號』的任務和我國量子通信的發展
  • 矚目: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中的「西安交通大學」力量!
    他與團隊成員研究制定了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的有關法規、規章和標準規範,論證、擬制北鬥導航系統研製總要求、發展規劃以及系統運行、資源調配、設備使用等管理規章規範,為中央決策北鬥開放民用、產業與政策調整、中長期發展目標規劃提供依據。
  • 院士說丨中國宣布重大科技成果!是時候說說這位"科學傳奇"了
    在他的帶領下,中國成為遠距離量子通信技術的領導者。」這一稱號,潘建偉當之無愧。他說,我能感受到老師當時心情的激動,他是多麼迫切為祖國科技建設做出貢獻!而這些年輕量子物理學家們更知道:潘建偉組建的團隊,就是他們成長和工作最好的地方。
  • 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研究團隊...
    比美國超級計算機快100億倍,光量子計算首次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潘建偉將該光量子計算系統命名為 「九章」,以此紀念中國古代最早的數學專著《九章算術》。 為什麼「九章」量子計算機如此之快?量子優越性是指量子計算擁有的超越所有經典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即可以解決經典計算機不能解決的問題或比經典計算機有顯著的加速(一般是指數加速)。
  • 中科院公布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新聞—科學網
    經過院士推薦和歸口初選部門推薦,並經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審議,確認201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為391位。有效候選人名單將於5月20日在中國科學院網站和中國科學院學部網站登載。 據了解,中科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2013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工作於今年1月啟動,計劃增選院士的名額不超過60名。
  • 中科院團隊最新研究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周忠和院士團隊對鳥類卵巢濾泡(卵泡)化石相關標本研究獲得最新進展,進一步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 北鬥系統正式開通 為世界用戶提供高精度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
    我們在變局中開新局,更將在新徵程中創造新機遇。2020年,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從雙星定位到啟動設計、從試驗驗證到區域組網,再到覆蓋全球,中國始終堅持自主建設、發展和運行北鬥系統。目前,北鬥已進入國際民航、國際海事、國際移動通信等多個國際組織標準,讓全球用戶享受到更優質、精準的服務。
  • 中國為什麼要建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
    1991年,海灣戰爭開創了以空中打擊力量決勝的先例;最亮眼的是精確制導武器,美國GPS為精確制導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持。海灣戰爭引發了一場世界性的新軍事革命,GPS定位系統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第二,「銀河號」事件迫使中國發展自主衛星導航。1993年7月23日,中國「銀河號」貨輪行駛到印度洋上,導航系統突然沒有信號,船隻無法繼續航行。
  • 潘建偉:望研製出通用量子計算機
    【潘建偉:望研製出通用量子計算機】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所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構建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計算玻色採樣問題,「九章」處理5000萬個樣本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需要6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