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撿的百舌鳥為何總生病和死亡?烏鶇雛鳥救助餵養方法新手指南

2020-12-04 鶇龜先生

烏鶇是一種廣布於我國西北及黃河以南各省區的留鳥,其常見程度,大概只有麻雀才能與之相比。正因為如此,在每年春夏繁殖季節(3-7月份),撿到從樹上掉下來的烏鶇雛鳥也是司空見慣。然而並不是每一份「愛心」都值得稱道,在撿幼鳥「救助」這件事情上,很多時候我們是「好心辦了壞事」

這是因為,一方面並非所有雛鳥都應該撿(或救),錯撿(或錯救)就是害了它(如出窩學飛的幼鳥);另一方面撿鳥都是偶然行為,很多人之前並沒有飼養經驗,匆忙之中撿回家通常沒幾天就養死了。就算僥倖養大了,由於是人飼養出來的,沒有任何野外生存經驗,放生即為殺生,通常很快就會死掉。沒辦法,大自然就是這樣殘酷,人工養大、未經親鳥訓練的雛鳥,根本沒有什麼競爭力。

然而話雖如此,可總有些朋友不以為然。他們在強烈「愛心」支配下,將本不該救助的雛鳥給救回了家。由於沒有飼養經驗,每年因此而被養死的小鳥不在少數,至於生病的則更是常見。今天我們就來談談,被(錯)救回家的烏鶇雛鳥,應該如何正確飼養,以減少生病或死亡問題,供感興趣的朋友們參考。

一、烏鶇雛鳥的分類及人工救助策略

烏鶇雛鳥在親鳥撫養下,生長速度非常快,出殼15天後即可離窩學飛。據此,我們可以將其簡單分為兩類。一是出殼15天以內的,還沒有飛行能力,需要一直呆在鳥窩裡生活,可以稱為窩雛;二是出殼15天後,具備了初步飛行能力,開始離窩生活,此時可稱為飛雛(即學飛階段的雛鳥)。區分出了窩雛和飛雛後,我們就可以有針對性的來考慮是否需要救助掉到樹下的烏鶇雛鳥了。

窩雛由於要依靠鳥窩生活,掉到樹下都是被迫的。例如,可能是因為鳥窩過於擁擠而被其他雛鳥擠掉,或因狂風暴雨等被吹落下來。不管是什麼原因掉下來的,窩雛並不具備生存能力,沒人救助的話很快就會死掉。因此,窩雛是需要人為救助的,但最好的救助方法並不是直接撿回家。如果檢查沒有明顯傷口,條件許可的話,最好能重新送回鳥窩,次之是送到鳥類專業救助機構,最後實在沒有辦法時,才可以撿回我們家中飼養、救助。

而飛雛則不同,它們落在地上其實是正常現象。剛開始學飛的雛鳥,就如人類跌跌撞撞、蹣跚學步的孩子,並沒有相應的飛行技巧,方向也掌握不好,再加之體力也不濟,因此經常會出現在飛行中掉落地面的現象。結果被不少朋友誤以為不會飛,於是「愛心」大發而將其帶走「救助」。殊不知幼鳥「只會跑、不會飛」只是暫時現象,基本休息一會也就可以重新飛走了,而且親鳥一般就在附近觀察著。此時將其「救助」,其實是非常不妥當的。

雛鳥在出窩後的三四周內,親鳥一方面要教飛行技巧,另一方面要訓練其獨自生存的能力(如覓食、覓水、識別危險和天敵等)。人為將其撿去「救助」,希望「養養再放生」,就是人為阻斷了親鳥的教學過程,其實是害了它。且不說貿然撿回家能否養活,就是僥倖養活了,也沒有任何野外生存技巧,放生後基本就是個死,放生即殺生。

綜上所述,對於掉在地上的雛鳥,是否需要人為救助要看大小。對於沒有生存能力的窩雛,可以人為救助;而對於飛雛,則沒有必要救助。如果發現其處在危險環境中(如道路中央、附近有流浪貓等),設法將其放置於高處即可,人離開後親鳥會將其帶離。當然,無論是窩雛還是飛雛,由於很多朋友分辨不清,每年被錯撿回家「救助」的都不在少數。那麼,被我們撿回家的雛鳥,又應該如何來餵養呢?

二、烏鶇雛鳥救助回家應該如何飼養?

烏鶇雛鳥被撿回家以後,人工飼養要面臨兩個基本問題,一是用什麼食物來餵養,二是如何餵養,即食料和飼養方法問題。這兩個問題如果解決不好,通常就會帶來飼養失敗,其結果就是雛鳥死亡。那麼有哪些食物可以用來餵食烏鶇雛鳥,以及要如何餵養呢?

1、哪些食物可用來餵食烏鶇雛鳥?

在自然界中,烏鶇是一種以食蟲為主的雜食性鳥類,主食是蚯蚓和各類昆蟲,輔食是各類植物漿果。親鳥餵給雛鳥的主要是蚯蚓,以滿足幼鳥快速生長的需要。因此,我們餵食雛鳥最好的食物當然也是蚯蚓。有條件的,建議每天都能餵幾條蚯蚓給雛鳥。但如果沒有蚯蚓的話,又有哪些東西可以用來餵食呢?

人工飼養烏鶇雛鳥,常用的食料可以用無添加劑的雞飼料+煮熟的雞蛋黃,加水調成軟硬適中的軟食,餵給雛鳥即可也可以購買八哥、畫眉、鷯哥、點頦等成品鳥食,加溫水調和後餵食。當然,由於很多朋友撿鳥都是偶然行為,家中不一定都提前備好了上述雞飼料或鳥食,此時建議去菜市場或超市購買一塊大豆腐,切成細丁或搗成泥狀餵給雛鳥。

就如人類的嬰兒期,烏鶇雛鳥也是相對脆弱的一個時期,不能亂餵食物,否則極易造成生病或死亡。烏鶇是食蟲鳥,不是食谷鳥,因此像小米等穀物是不能餵的,不消化。烏鶇親鳥在自然界中無法捉到的食物,例如麵包蟲、豬肉、牛肉、雞肉、鴨肉等等各類肉食,都應少餵或不喂。除了蚯蚓外,如果想給雛鳥補充肉食,建議可以選用菜青蟲、蟋蟀、蝗蟲等野外能捉到的食物;也可以選擇鮮活的淡水小魚蝦,將其捏成肉泥餵食即可。魚蝦肉高蛋白、低脂肪,容易消化,不會出現「上火」現象,可以長期飼喂。

綜上所述,烏鶇作為雜食性鳥類,可以吃的食物還是非常多的。但雛鳥由於較為脆弱,不可亂餵食物,以防生病。有條件的建議以蚯蚓為主食來餵養;沒有條件的,以無添加劑的雞飼料+雞蛋黃,或八哥、畫眉等鳥食來飼養。那麼,有了食物以後,我們應該怎樣來餵養雛鳥呢?這因窩雛、飛雛而不同。

2、烏鶇雛鳥應該怎樣來餵養?

窩雛和飛雛,雖然都屬於雛鳥,但它們的飼養方法並不相同。窩雛,特別是出殼10天內的幼鳥,還處於懵懂狀態,對人並沒有警惕性,餓了就會「喳喳叫」向人乞食。因此,相對來說,窩雛的飼餵沒有太大難度,只要準備好食物,在雛鳥乞食時餵給它即可。在保證食料新鮮、營養均衡、飼餵次數正常的情況下,一般都能養活。

但飛雛就不同了,雖然還不會自己吃食,但對人的警惕性高,一般不會主動乞食。撿到這樣的鳥,餵食相對麻煩些。幼鳥不會主動張嘴乞食,放食物在旁邊自己又不會吃,常常會因此而活活餓死。遇到這種情況,如果鳥沒有受傷,最好是在哪裡撿的就儘快送回哪裡去,親鳥自會照顧幼鳥。如果執意要留下飼養,那麼就只能扒開嘴強制填喂,一般一兩天後,基本就能主動開口乞食(如仍不乞食,就要一直填餵下去,直至死亡或會自己吃食)。

三、烏鶇雛鳥人工飼養中常見問題(疾病)與解決方法

與其他鳥類相比,烏鶇雛鳥較為皮實,不容易生病。但很多朋友撿鳥「救助」基本都是臨時起意,並不具備相應的飼養經驗。在這種情況下,容易因飼養不當造成雛鳥生病,甚至死亡。總結起來,人工飼養烏鶇雛鳥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保溫不善致使雛鳥凍死

飛雛羽毛已經長出,一般不怕冷。但窩雛,特別是身體沒有羽毛或剛長出羽毛不久的,非常怕冷。一旦做不好保溫工作,雛鳥很可能就會生病或死亡。一般來說,鳥類體溫偏高,約為40℃左右,拿在手中可明顯感覺到暖熱。如果用手感覺不到溫度,或明顯見到雛鳥身體發抖,那麼就說明溫度偏低,需要做好保暖。

窩雛無法站立,要藉助鳥窩生活。建議用碗狀容器,例如小碗、紙盒、小花盆等,做一個人工鳥窩,讓鳥趴在裡面。之所以這樣做,是考慮到雛鳥腿腳生長發育的需要。窩雛階段的雛鳥,腿腳無法支撐身體站立,趴在窩裡更有利於腿腳發育如果將雛鳥直接養在平坦的容器內,後期容易導致腿腳發育畸形,甚至無法站立。同時,人工鳥窩也有助於保溫,周邊可用廢舊布料等填充,晚間可以用布覆蓋保暖。有些朋友喜歡將雛鳥養在電熱毯上,以此來保溫,此時應注意不可過於乾燥(溼度要在50-60%以上)。過於乾熱的環境,輕則使鳥皮膚乾裂,羽毛無法正常生長,重則可能會因脫水而死亡。

(2)因缺水而使雛鳥渴死

雛鳥體內水分的來源是食物,渴了也不會自己喝水。如果食料過幹,就可能產生缺水現象,特別是天氣較炎熱時。處於缺水狀態的雛鳥一般沒有精神,頭耷拉著,眼睛緊閉,也不再張嘴乞食,就如同快要死了一般。很多朋友不明白個中緣由,以為鳥是生病了,於是開始找各種藥給鳥吃。折騰之下,雛鳥可能很快就死了。其實遇到這種情況,發現及時的話,緊急餵水通常就可緩解症狀。但若發現不及時,或發現了但處理失當(當生病來治),雛鳥很可能就直接渴死了。

為了避免烏鶇雛鳥因缺水而渴死,解決方法也十分簡單,建議在每次餵食前,先用乾淨的毛筆、無針頭注射器或手指等,先餵兩三滴水,然後再給食物即可。

(3)飼餵不及時而餓死

烏鶇雛鳥生長迅速,出殼15天即開始離窩學飛,在此之前每天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生長,這需要大量食物作為前提。自然狀態下,從天亮到天黑,親鳥幾乎一刻不停歇的去尋找食物餵食雛鳥。人工飼養下,每隔30分鐘左右就要餵食一次,每日至少要餵食8次以上,才能保證雛鳥正常生長。雖然一天早中晚餵食三次,也不能說一定就不能養活,但餵食次數少,雛鳥通常會營養不良,生長狀況很差,體質弱,容易生病和死亡,這也就是很多朋友反映「養著養著就死了」的原因。

因此,在決定救助雛鳥前,請考慮好自己的時間,要量力而行,而不是單憑「愛心」。沒有充足的時間,請不要隨意撿鳥「救助」,那樣是害了它。你不撿,雛鳥還有可能在親鳥的救助下得以存活,撿了不會養或沒有時間養,等待雛鳥的基本就是死。

(4)飼養不當而使雛鳥生病

與親鳥餵養相比,人工飼養下,食物來源單調,且很多朋友沒有經驗,烏鶇雛鳥容易因飼養不當而生病。除了上述凍死、渴死、餓死等情形,以下狀況也需要特別注意:

①營養不良:多為飼料單一且「過素」,或餵食次數過少所致。表現為雛鳥瘦小,體弱無力、羽毛不順滑,生長緩慢或停滯,容易生病。長期營養不良,往往會帶來雛鳥死亡。解決方法是保證餵食次數,多餵蛋白質含量高、營養豐富且容易消化的食物。有條件的話,建議經常餵些蚯蚓、小魚蝦等鮮活肉食。

②腿腳癱瘓:人工飼養下,造成雛鳥癱瘓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如上文所述,沒有使用人工鳥窩飼養窩雛,致使腿腳發育畸形;二是雛鳥不再趴窩後,沒有及時上架,站槓時間過晚,導致腳爪發育畸形;三是營養不良,導致缺乏鈣質、微量元素或維生素D。以上這些因素,都有可能使鳥站不起來。

解決方法是窩雛要放在人工鳥窩裡養,飛雛要及時上架。同時要保證食物營養充足,飼餵及時,早晚陽光不強烈時建議給雛鳥曬曬太陽。如果已經出現癱瘓站不起來的症狀,建議在食料中添加煮熟的雞蛋黃、蚯蚓和新鮮淡水小魚蝦肉泥,並用西紅柿汁拌食,一般連餵一兩周即可重新站立起來。

③傷風感冒:雛鳥怕冷,遇到氣溫突變,溫差較大時,也容易出現感冒現象。症狀是流鼻涕、打噴嚏,嚴重的也可能會咳嗽(上呼吸道感染)。

解決方法是將雛鳥放在避風的地方飼養,並根據天氣變化情況,及時做好保溫,避免受涼感冒。生病以後,要及時治療,藥物可用鴿子藥、雞用藥或兒童感冒藥,根據雛鳥體重,參照說明書使用即可(切記不要過量用藥,雞用藥量可減半使用,以免藥死)。

④口舌生瘡:即俗稱的「上火」,原因多是單一大量餵食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所致,例如麵包蟲和豬肉等。口舌生瘡輕則影響雛鳥進食,重則會引起死亡。在飼餵過程中,要注意食物均衡,不可單一飼餵某種肉食。特別是窩雛,不建議飼餵麵包蟲,這種蟲蛋白質和脂肪含量過高,幼鳥很難消化,就算是成鳥,餵多了也容易出問題。

⑤拉稀(拉肚子):雛鳥飼養過程中,拉稀也是一種常見現象,但並不一定就是病態。造成雛鳥拉稀的原因,其一可能與食物改變過大有關,如突然換食就可能會出現拉稀。一般建議換食要循序漸進,在舊食料的基礎上,逐漸加大新料的含量,直至完全改為新料。其二餵食不新鮮或變質的食物,也可能會造成雛鳥拉肚子。食料最好是現拌現喂,至少要上下午各拌食一次,以防變質影響雛鳥健康。很多朋友有將吃不完的食料放入冰箱冷藏的習慣,但再次飼餵時如果沒有緩溫,直接將冷食餵給雛鳥,也容易造成拉稀,需要恢復到室溫再喂。其三保溫不善,致使雛鳥受涼,也容易出現拉稀現象,特別是窩雛要做好保溫

雛鳥出現拉稀時,注意觀察精神狀況。如果吃食、精神狀況和活動正常,就沒有必要過度擔心,一般無需用藥,繼續觀察即可如果出現了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現象,此時一般為病態,考慮為腸炎。可有針對性的餵食腸道消炎藥,症狀輕微時也可以給雛鳥餵食大蒜水(將大蒜搗碎後泡水,取澄清液給雛鳥滴服,或拌入食料餵食),其原理是利用大蒜中所含有的大蒜素殺蟲、殺菌作用。

四、結語

本文雖然談論的是烏鶇雛鳥的救助問題,但實際上大多數情況下,都不建議人為救助,或者說不救助其實更好,特別是那些抱著「養幾天再放生」、「等會飛了就放生」等心態的「救助」。烏鶇雛鳥出殼15天後就會飛,但至少要在出殼30天後才會自己吃食。也就是說,親鳥在雛鳥會飛後還要繼續餵食兩三周的時間。因此,「養幾天」、「會飛了」就放生,也就是放的時候是活的,不久就會餓死,因為它不會自己吃食。

更為重要的是,出窩學飛至離開父母獨立生存,這短短的幾周時間,是鳥生中唯一的一次受到系統野外生存訓練的時期。親鳥在這段時間內,要教會雛鳥飛行、覓食、尋找水源、躲避危險和天敵等各方面的生存技能。而人除了能提供給雛鳥食物,其他的什麼都做不了,養出來的只能是「傻鳥」,放生以後,大部分會因為沒有生存技能而死亡。

所以,鳥真不能隨便撿,切莫讓自己的愛心害了鳥。對於控制不住自己的「愛心」,執意要將雛鳥撿回家的那些朋友們,建議撿了就要對鳥負責,如果沒有專業救助機構收養,那麼就作為寵物鳥飼養吧,負責它一生的口糧。如果想放生的話,建議至少要養一個月以上,等雛鳥完全會自己吃食了再放生。而且放生的環境也有要求,不是說從陽臺上直接拋出去完事。最好是能選擇有烏鶇出沒,周邊有樹林和水體的地方,這樣放生以後,雛鳥可以向野外的烏鶇學習生存技能,活下去的機率會更大一些。

鶇龜先生,分享簡單靠譜的烏鶇、烏龜和原生魚實操飼養經驗與心得體會,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烏鶇繁殖過程:第一枚鳥蛋破殼而出的全過程記錄,百舌鳥雛鳥出殼
    2020年5月10日,一對烏鶇夫婦在陽臺花盆開始做窩。四天後,鳥窩終於做成了,一個碗狀的鳥「家」出現。雌鳥烏鶇開始了產蛋過程。烏鶇每年3-7月開始繁殖,每對烏鶇每年繁殖一到兩窩,每窩產蛋4-6枚(也有觀測到產蛋7枚的,但不多見),產蛋速度為每天一枚。
  • 百舌鳥的故事——烏鶇小記
    烏鶇在公園裡,你可能見過身上烏黑的「烏鴉」,但在南方的城市裡,烏鴉其實很罕見,市民們多數看到的是八哥或另一種知名度更低的鳥——烏鶇。如果你去問一個路人認不認識烏鶇,他甚至會認為你說的是一種麵食;等你一指行道樹上站著的那位,他又恍然大悟起來——烏鶇可能是市民最熟悉的陌生鳥。它們長相平平,無需複雜的語言描述,一句「全身黑色嘴黃色」足矣。黑色系的鳥類常常被人們誤解,比如經常能看到網上有人諮詢烏鶇是否吉利之類的問題。即使在觀鳥圈,烏鶇也不太受「待見」,可能因為它們並不「美麗」,還很常見。
  • 想手養一隻鸚鵡雛鳥?這些問題你是否能扛得住
    現在對於手養鳥已經屢見不鮮,手養鳥既起到觀賞效果,還能和主人互動,給主人增添了很多樂趣,也因此不少朋友嘗試從雛鳥開始餵養。雖然現在雛鳥餵養的技術很成熟,市場上面也可以很容易買到餵養所需的食物和工具,但是對於新手們來說養活一直雛鳥還是非常的不易。
  • 冬季烏鶇不愛叫,可能是母鳥,掌握3個變化特點,輕鬆分辨所養的烏鶇...
    但對於飼養烏鶇的朋友們而言,這又是一個耳朵開始享受的季節。到了冬季,也就意味著到了烏鶇的鳴叫期。從冬天一直持續到來年春夏季,我們的耳邊總能縈繞著烏鶇那優美動聽的鳴叫聲。不論是當年的雛鳥,還是養了多年的老鳥,此時每天的大部分時間,烏鶇都應該一展歌喉,在放聲歌唱。
  • 冬季了烏鶇還不愛叫?那可能是母鳥,把握3個變化特點輕鬆辯公母
    但對於飼養烏鶇的朋友們而言,這又是一個耳朵開始享受的季節。到了冬季,也就意味著到了烏鶇的鳴叫期。從冬天一直持續到來年春夏季,我們的耳邊總能縈繞著烏鶇那優美動聽的鳴叫聲。不論是當年的雛鳥,還是養了多年的老鳥,此時每天的大部分時間,烏鶇都應該一展歌喉,在放聲歌唱。當然,以上有一個基本的前提條件,那就是養的必須是一隻公鳥。因為烏鶇母鳥不會叫、不願意叫。
  • 鸚鵡雛鳥如何餵養?這麼小的鸚鵡也是可以人工餵養大的!
    繁殖當中難免會遇到這種情況,雛鳥破殼了,但是由於其它原因造成親鳥不育雛。看著飢餓的小雛鳥干著急沒辦法。所以寫下這篇文章,希望能幫助沒有經驗的愛鳥者更好地照顧那些可愛的小生命。對於鸚鵡雛鳥的飼養,飼養方法大致相同。
  • 新手小白如何手養鸚鵡,僅需掌握這四點餵養技巧,手養鸚鵡真輕鬆
    掌握這四點飼養小技巧,新手小白都能養好,今天來教大家如何手養牡丹鸚鵡,那麼我們為什麼要手養牡丹鸚鵡呢?很多第一次當爸爸媽媽的牡丹鸚鵡照顧不好小鳥,那麼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鳥主人擔負起奶爸的責任了。還有就是人工餵養大的鸚鵡,更加親人,下面就給大家分享如何餵養以及需要哪些東西。
  • 烏鶇寶寶飛出窩了 再有幾天就能獨自飛
    給烏鶇寶寶餵食4月18日,本報刊出了《烏鶇安家育娃記》一文,綠楊新苑一戶居民樓,一對烏鶇在這裡修築了愛巢,產下了5枚鳥蛋。經過20多天孵化和哺育後,烏鶇寶寶昨天終於出窩了。天光大亮後,記者來到窗前,發現小烏鶇果然出窩了,它們已飛到距離鳥窩10米遠的馬褂木上。原來,早上長時間的吵鬧,是烏鶇父母在鼓勵寶寶勇敢飛出鳥窩。烏鶇是晚成鳥,就是出殼後沒有睜眼,需靠父母哺育很長時間,現在雖然烏鶇寶寶出窩了,但它們依然需要父母哺育。
  • 如何餵養剛出生的牡丹鸚鵡,只需掌握這4點,人工餵養鸚鵡真輕鬆
    新手掌握這四點,飼養牡丹鸚鵡並不難 ,今天來教大家如何手養牡丹鸚鵡,那麼我們為什麼要手養牡丹鸚鵡呢?很多第一次當爸爸媽媽的牡丹鸚鵡照顧不好小鳥,那麼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鳥主人擔負起奶爸的責任了。還有就是人工餵養大的鸚鵡,更加親人,下面就給大家分享如何餵養以及需要哪些東西。
  • 烏鶇為什麼怕人養不熟?可能是你方法不對頭
    總能找個地方站著這是是否能養熟的根本由於烏鶇的特性,成年鳥性格獨立,很難養熟了,所以養烏鶇需要從小開始養。那麼是越小越好嗎?也不是得,有人自己孵化,出殼後就開始養,大了見人如見鬼多得是。我是選擇了不大不小的開始養的。因為我是新手,自信沒有經驗養活沒羽毛的幼鳥,所以選擇的是出殼十天左右的,這個時間的幼鳥,羽毛已經長得差不多了,不會被凍死,適應能力也好了,不容易生病。
  • 怎樣才能養出一隻全翅全尾羽毛烏黑油亮的烏鶇百舌鳥?關鍵有幾點
    烏鶇雖然善於鳴唱,但生性膽小神經質,經常撞籠、反生,因此在寵物鳥界又有「養不熟的白眼狼」之稱。當然,這種說法其實是對烏鶇的誤解,鶇龜先生在《被誤解的烏鶇:百舌鳥並非養不熟的白眼狼,烏鶇撞籠反生另有原因》一文中已經作了專門分析,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文章連結查閱。
  • 被烏鶇鳥屎攻擊了怎麼辦?烏鶇襲擊人的原因真相、方式和防範對策
    那麼如此膽小的烏鶇,為何會去攻擊人呢?難道它真的像蜜獾那樣,是鳥中「平頭哥」?事實並非如此。烏鶇攻擊人確實存在,但它和蜜獾不同,並沒有普遍性,將其稱為「平頭哥」實際是一種不了解真相的汙名化。烏鶇攻擊人的真實原因,其實更令我們欽佩。今天就來談談這方面的問題,供感興趣的朋友們參考。
  • 鸚鵡雛鳥飼養指南
    (注意本文所指的雛鳥是在20天左右大的鳥哦,0天手養我們將在後續發布。)3.餵食工具常見的餵食工具有餵食勺、針管等(參見我們另一篇推文),我們最推薦新手的是用專用勺子餵食,安全。針管會出現危險,新手不適宜使用。4.鸚鵡奶粉鸚鵡奶粉是伴隨小鳥從寶寶到青年的必備物品,推薦凡賽爾的鸚鵡奶粉。
  • 烏鶇幼鳥險成家犬美餐
    民警趕到現場發現這並不是貓頭鷹,而是一隻烏鶇幼鳥。救下烏鶇鳥「你這也不像是貓頭鷹啊?」民警現場觀察,這並不是一隻貓頭鷹,後聯繫動物保護協會的工作人員確定該鳥是一隻幼年烏鶇鳥,又名百舌鳥,被稱作是鳥中的「口技大師」。報警群眾張先生稱自己飯後帶著自家的三條狗散步,突然三隻狗猛地向路邊追趕起來並狂吠,張先生立即上前將狗拉住,發現一隻小鳥在路邊。「看著不像普通的鳥,我以為是貓頭鷹,又不知道怎麼處理就報警了。」
  • 「窩雛」畫眉鳥的餵養方法!
    另外它們是雜食性很強的鳥兒,除了吃一些昆蟲之外,還吃草籽和一些野果,容易飼養,深受廣大養鳥朋友們的喜愛。古代就有詩人歐陽修讚美畫眉的詩句:「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對於靠鳴唱而出名的鳥兒,如果比較親近人那就更完美了。所以對於手養雛鳥技術日趨成熟的今天,很多養鳥愛好者喜歡從人工繁殖者那裡拿雛鳥回去飼養。對於那麼弱小的「窩雛」畫眉鳥我們如何餵養呢?
  • 怎樣餵養畫眉鳥雛鳥?,您絕對不知道的秘密
    餵養雛鳥最好使用方籠,開始一籠可放2隻,以便互相嬉戲爭食,長大後再分籠。雛鳥的飲食特別重要。這樣一直到3周左右,雛鳥便逐漸會自行啄食了。 雛鳥在餵養過程中,可經常在室內外放鳥出籠讓鳥嬉戲。
  • 窗前搭窩 記者記錄烏鶇孵化到離巢全過程
    記者通過半個多月的拍攝,記錄下烏鶇幼崽從孵化到離巢的全過程。 據了解,烏鶇鳥是瑞典的國鳥,也是鳥中的"口技專家",叫聲婉轉動聽,變化多端。 2020年6月17日,五隻烏鶇幼崽陸續出殼,鳥媽媽會將破殼銜走,保持鳥巢清潔。
  • 烏鶇繁殖過程:從修建鳥窩到產蛋全記錄,百舌鳥營建鳥巢和產鳥蛋
    烏鶇,因雄鳥善於鳴唱和學舌,又稱百舌鳥,是一種其貌不揚的黑鳥。雄鳥擁有一身黑色羽毛,橙黃的喙(鳥嘴)和眼圈。烏鶇每年的繁殖期為春夏季,長江中下遊地區一般為3-6月。基本過程為修建鳥窩-產蛋-孵蛋-孵化-育雛-出飛。下面的圖片,詳細記錄了烏鶇修建鳥窩到產蛋的過程。
  • 它不是烏鴉,是烏鶇
    小烏鶇被巡防隊員發現    □記者李嵐實習生苗斌文圖    本報訊5月18日上午,鄭州市金水區鳳凰臺辦事處巡防隊員邢永志和魏建業,在商城東路與建業路交叉口附近的熊兒河邊巡邏時救護人員看了鳥後,說這是一隻烏鶇的幼雛,是益鳥,屬於國家三有野生保護動物。    上午11時,邢永志和魏建業巡邏到熊兒河畔時聽到小鳥的叫聲,仔細一看,有隻小鳥不停地拍打翅膀,卻飛不起來。為防止小鳥被貓狗傷害,他們將小鳥帶回巡防室。    記者發現,這隻小鳥一身深灰色羽毛,翅膀上的羽毛髮黑,黃色的小嘴。巡防隊員說,他們以前沒見過這種鳥,感覺有點像烏鴉。
  • 畫眉鳥雛鳥難得,學會這招讓你年年都有成窩的雛鳥
    畫眉鳥分打鳥和唱鳥,無論哪種畫眉都有無數的鳥友衷心追捧。比起其他鳥類畫眉鳥的名堂也比較繁多,有老山,老鬼,原毛,窩雛等等。有很多鳥友養畫眉都喜歡從雛鳥開始餵養,因為雛鳥比較容易親人,從小餵大會對人產生依賴感,甚至可以在主人的手上或者肩膀上盡情的鳴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