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教師繼續教育是形式主義?為此有人提出回到上世代八九十年代

2020-12-14 輕風侃教育

今天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有老師說現在教師進行的繼續教育真的是形式主義,可不可以回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讓教師利用暑假集中進行學習的形式。

01

現如今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我國教師的繼續教育實行的是全員的遠程網絡培訓和選派教師外出集中培訓的模式。而這些培訓都是由國家和各省組織的,稱之為「國培計劃」「省培計劃」。其中全員的培訓基本在學期中進行,教師自行完成學習任務,而集中培訓多安排在暑假。

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教師繼續教師一般是在寒暑假把教師集中組織起來上課,還要進行考試。

不能否認的是,現在的教師繼續教育形式大於內容,很多教師都是打開學習網頁掛著以完成學時,為了突破這些課程一般學習一段時間就得點擊一下的限制,很多老師真是腦洞大開,各種方法都用上了。甚至現在還有人專門做著老師繼續教育掛網的生意。很少有老師能靜下心來學習學習。

02

但我看到這個問題,怎麼有些另樣的感覺,我們老師憑什麼經常責怪學生學習不主動不自覺呢?

要談論這個問題首先建立在老師要不要繼續教育的基礎上。我相信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沒有哪一位老師敢理直氣壯地說自己不需要不斷學習,接受繼續教育。

而我們知道繼續教育的必要性,而繼續教育又是國家要求進行的學習項目,國家也為此開發了許多課程。那我們為什麼不能儘可能地讓自己能學習些新的理念和技術呢?

我們老師在教育學生時總說,學習是自己的事,同學們要主動要努力。那我們自己在面臨學習時又是怎麼做的呢?

如果學習不主動,沒有學習的動力,現在的基於網絡學習的繼續教育是形式,那過去集中學習的繼續教育就不是形式了?

03

作為一位老教師,這兩種形式的繼續教育自己都經歷過。

記得那時間我們集中學習得去市裡,既要集中聽課,還得考試。至於聽課效果,考試形式就不詳說。但我可以肯定地是,當時沒有主動學習欲望的老師,這種方式也只是一個形式而已。

而這種方式最大的問題還加重了老師的經濟負擔,每天的吃飯、住宿都得自己掏錢。

到現在自己都記得,開始幾年我們總是住在一個叫「安慶飯店」的賓館,四個人一間房,3.5元一晚(後漲到了4元)。不錯的是每個房間還有一個14寸的黑白電視。要知道現在看這4元錢真不叫錢,但對於當時拿151元錢一個月的我來說並不算小數字。

後來工資漲了,但4元一晚的住宿也就成為歷史了。

04

現如今,在這個資訊時代,網絡學習應該是成本最低,也最方便的學習形式,再回到過去那個時代的方式,那也算歷史的倒退。

而且為了開闊老師們的視野,豐富培訓形式,現在的繼續教育,面授也是繼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老師越走越遠,卻都是國家買單,只是不是全員參與。

總之一句話,老師沒有學習的動力,再先進的學習方式都只能是形式。

老師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或者說老師不願意學習,這不只是老師自身的原因。其實這與前期俞敏洪提出的「現在的教師很少看書」引發的討論是一個道理。教師們不能主動加強自己的學習,於現在的教育缺乏激勵機制,教師們的工作負擔重等都有直接原因。

當然教師們自己也不是沒有原因,也該到我們從自身找找原因的時候了。不然真的可能會被社會淘汰。

相關焦點

  • 論形式主義與思想教育
    論形式主義與思想教育形式主義,百度解釋為「指的是一種只看事物的現象而不分析其本質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風」。在現在肺炎疫情特別嚴重的當下,形式主義問題也日益嚴重。公眾號消息,和今天的「全國大學生觀看防疫思政大課」……這些都或多或少的存有形式主義的問題。試想,在加學分等的獎勵之下,會不會有人為這些獎勵在不需要志願者的地方放棄在家隔離而參加相關活動,甚至為此感染上肺炎病毒?而他們的付出是否真正的有助於抗疫?在各大高校之間,或在一所高校的不同學院之間為了相互比拼而不斷推送的看似勵志,實則毫無意義的重複新聞,是否影響了編輯這些文章的學生的正常作息?
  • 一線教師:形式主義聽課調研,不要也罷
    一線教師:形式主義聽課調研,不要也罷每個學期,區教研員都會到學校例行檢查,主要是進課堂聽課,聽一節課評個「優」、「良」,和上課老師聊幾句,然後再向校領導匯報真實、具體的教研情況,算是完事,用時4節課。這樣的例行公事,一個學期至少一次,有時候,可能兩次,美其名曰:某校教育教學情況專門調研,目的是重視。
  • 李鎮西:誰偷走了教師的激情?
    其實在寫《把教育當愛好》一文時,我就知道,許多老師並非不愛好教育,而是他們的激情漸漸泯滅,他們的理想慢慢被摧毀,最後本來就有的教育愛好也被吞噬了。那麼,是誰偷走了教師的激情,誰摧毀了教師的理想呢?」「論文寫作」……這些本來是很好的,也是必須的,可一旦成為強迫而且成為學校的「成果數據」,就變味了,老師們不得不為此憑空編造、冒名籤到、網上抄襲……不這樣又能怎樣?
  • 八九十年代的人們為看電影太瘋狂!致敬我們的青春回憶
    嗨,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槓精川小妹今天槓精川小妹為大家說說八九十年代為了看電影是多麼的瘋狂,如今咱們看電影的話,隨時隨地都可以看電影,人手一部手機,上班下班路上都是可以看到電影,那麼在八九十年代的朋友們是怎麼看電影的呢
  • 一次攝影的穿越之旅,像是回到上世紀的九十年代
    往近看,是蒲廟鎮上一座座居民樓——很有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時代特色。往遠看,是蜿蜒的邕江,江面上稀稀拉拉的船隻依然很有年代感,偶爾傳來的鳴笛聲讓人有點興奮。蒲廟的生活很慢,走在街頭上,你會感受這一份光影和市井街道的融合,可以看到城市裡難尋的補鞋匠和三輪車小攤販,猶如回到我的童年時光。
  • 老照片;八九十年代的香港Beyond樂隊
    #老照片#八九十年代是中國搖滾樂的黃金二十年(六十年代的香港六十年代香港經常出現缺水,大批市民需要提水桶到街喉輪候政府的供水。小時候黃家駒受大姐的影響接觸到70年代的搖滾音樂,其中包括深紫樂隊、齊柏林飛艇等搖滾樂隊,他深受影響並喜歡上了搖滾樂。黃家駒17歲時博允中學畢業後,為了謀生做過公室助理、電視臺布景員、推銷員等。(70年代末的香港。)
  •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童年經典動畫片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兒時的那些經典動畫片不知你還能想起多少呢?首先讓我想到的就是《喜羊羊與灰太狼》,畢竟它陪伴了我整個童年時代。它開播於2005年,一部幽默高興的益智類動畫片。主要是講述了在青青草原上狼羊之間發生的那些妙趣橫生的趣事。
  • 八九十年代的一輛摩託車,現在值多少錢?講出來都難以相信!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汽車還沒有像現在如此普及,那個時候馬路上最拉風的車當屬摩託車。特別是香港電影《天若有情》裡劉德華騎著摩託車帶著吳倩蓮流鼻血的經典畫面,讓很多男生們看得如痴如醉,無不盼望著趕快長大,也能有這樣一輛摩託車,載著心動女生肆意馳騁。
  • 廠礦子弟電影 | 轉型年代的背面:孩子視點與重塑九十年代
    這三部影片都是七八十年代生人的新導演的處女作,都採用了一個少年人的視點,並都講述了一段發生於九十年代計劃經濟單位制空間內的成長故事。或出於對自我童年的追憶,或出於對特定時代的懷念,這三部廠礦子弟電影以「童年往事」體的敘述揭開了九十年代中國被主流話語所遮蔽的另一面。這是由歷史書寫權轉移帶來的表述更新,展現出新的社會發展階段中人們文化心理的變化。
  • 老照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遼寧省錦州市,帶你重溫昔日的美好記憶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遼寧省錦州市的老照片,這一組的老照片有兩張經過了修復,原圖已經不是那麼清晰了,原圖在圖片當中,大家喜歡的可以收藏一下。其中還有一張關於錦州第二高中的老照片,因為這張照片太過模糊修復了多次都不能上傳,所以給大家說一聲抱歉。
  • 分享一些八、九十年代好聽粵語歌
    好聽的歌在香港八、九十年代歌手們爭霸,我個人覺得都好聽,我都喜歡 ,所以最近聽歌它們都是我第一要放來聽的,好歌都不分先後,大家也可以去聽聽:第一首:風的季節(徐小鳳、梅豔芳)記得看到她和她一起在唱這首歌的
  • 家長被老師「移交」作業的背後:形式主義任務充斥校園
    2 形式主義任務下沉,教師也無奈一些教育專家指出,當前家校合作存在學校教育「越位」的問題,即校園將自身承擔的教學工作轉嫁給了家庭,給家長「布置作業」。這就導致了校園教育、知識教育膨脹,而家庭自身教育變得貧弱、乏力,原本是培養感情、培養品格的教育內容讓位於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影響了少年兒童的全面發展。受訪教師坦言,在一些學校,有部分教師從事著教學以外的工作,例如上級檢查、報送材料、開會培訓等。上級部門形式主義的任務下沉,可能導致校園教育空間被侵佔。
  • 老照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蘇州,回不去的美好回憶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蘇州老照片,這一組老照片承載了一代人心中最美好的回憶,改革開放40年來,如今蘇州的發展有目共睹,但是有人說那時候的蘇州才有味道,那麼對於以前的蘇州你都有什麼印象呢?希望這一組照片能讓你重新認識蘇州的同時,能夠讓你回憶以前生活的點點滴滴。
  • 你永遠無法想像八九十年代的人們,為了看電影到底有多瘋狂
    01印象深刻的膠片時代那是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生於農村的我,時不時會聽到村裡有人喊: 放電影嘍!《一秒鐘》裡範電影說道:「咱們這個地方放電影,那可是大事。」其實,在那個年代,放電影,幾乎在哪都是大事!尤其是村裡。彼時的村裡人,每當聽到「放電影」這個聲音,大家的心裡都會一沉——這往往意味著身邊有人死了。喪事放電影?對,就是這樣!事實上,「遇到喪事放電影」這個習慣,在某些農村,甚至一直被保留到了今天!
  • 落實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精神-上海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他介紹了上海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助力學校高水平大學建設的實踐探索,繼續教育實現了三個轉型:即二級辦學向一級辦學的體制轉型、學歷教育向非學歷培訓的結構轉型、合作辦學向自主辦學的主體轉型。繼續教育工作圍繞學校發展目標和規劃要求,強化自主辦學理念,強調規範管理措施,突出「教師教育」特色,服務上海基礎教育,服務上海城市發展,服務「長三角一體化」戰略,支持中西部發展,參與扶貧與鄉村振興,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 八九十年代演員吳玉芳、夏菁同框,十分難得,她們的丈夫大家熟悉
    十分難得的是,兩位八九十年代著名女演員吳玉芳、夏菁罕見同框,讓人似乎回到了幾十年前那個流光溢彩的年代。 原來,1988年,她和上世紀80年代國乒領軍人物、當年的「桌球王子」江嘉良結婚。很快,他們雙雙辭掉公職去了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成了全職太太的她為丈夫生下了兩個女兒。
  • 那些年我的集郵時光 八九十年代郵票 新鄉郵市
    如今的年輕人可能都沒聽說過集郵,但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集郵可是火遍全國的興趣愛好。1987年秋天,我去父親單位辦公室玩耍,偶然間看到簸箕裡有個丟棄的信封貼著一枚紅色的郵票,我很好奇的撿起信封並仔細的觀察這枚郵票,這就是我的第一枚郵票,從此我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集郵生活。
  • 還記得八九十年代著名演員蓋麗麗嗎?如今53歲,卻為何杳無音訊
    【千名老電影人尋蹤(107)——蓋麗麗】 No.1 10月4日,是八九十年代著名女演員蓋麗麗53歲的生日,在此,娛文娛視祝蓋麗麗女士生日快樂!
  • 影視鮮有教師主題,呼喚更多教師螢屏形象
    我們每個人成長的路上都離不開老師的指引,但有的人卻在受益教育之後對老師這個職業百般指責,橫豎看不慣,或為子女的教育,或人云亦云。教師被拉下神位,人人都可指指點點,地位可見一斑。箇中原因,除了教師隊伍太龐大,確實有極個別師德敗壞外,炒作的負面新聞多、正面宣傳少是主要原因。以影視作品最為典型,近年的影視作品鮮有教師主題,更少有家喻戶曉的教師形象。
  • 關於印發《鏡湖區2020-2021學年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繼續教育工作...
    各中小學、幼兒園(含民辦)、教研室:現將《鏡湖區2020-2021學年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繼續教育工作計劃其中,2020年度我市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公需課培訓、學時認定將由市人事考試院承擔。按照市人社局《關於開展2020年度全市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公需科目培訓工作的通知》(蕪人社秘〔2020〕115號)文件規定,必修課為《新時代專業技術人員新理念素養提升》,總學時為30個學時。各校在實施計劃時,要結合當前疫情防控形勢,根據各類培訓項目的特點,精心組織,周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