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受文化的影響而改變。
這些和其他類似的實驗證實了東方人對整體的知覺性高,看東西時是看它和背景的關係或它和其他事情的關係,而西方人看事情是單獨看。東方人看東西是從廣角鏡頭看出去,而西方人是用窄但聚焦清楚的鏡頭來看。從我們對可塑性的了解可以知道如果用不同的方式來看事情,每天重複幾百次的大量練習一定會改變跟它有關的神經網絡。如果用高解析度的掃描儀器在東西方人感覺和知覺東西時去掃描他們的大腦就可以解開這個問題了。
終於讀完此書,而且讀得比較細。剛開始看書名,認定它也是那種半小時看完的雞湯文,看了開頭才發現,我猜中了開頭,沒猜中結尾。
作者的確是最會講故事的科學家,真的感覺跟他見識了很多天的「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作者一反現存的普遍的空中樓閣的盲目空喊,用理論與實例相結合,告訴我們,一切皆有可能。
每當我們心懷恐懼,悲觀失望,幾乎一條道走到黑的時候,可以再拿出這本《重塑大腦,重塑人生》看看,體會下那些被醫生判了「死刑」又逆襲人生的病人的不易和奇蹟,體會下科學家在每一步人類文明的推進上的艱辛與執著,因為有了他們,才有了更好,更健康,更有信心的我們。
對書中幾個比較深刻的點,總結如下
1.敏感期的確存在,在敏感期的信息輸入,會更好地促進和鞏固大腦神經發育,在敏感期之後,通過努力,也一樣可以促進大腦發育——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2.成人的大腦絕不是一成不變的;
3.專注會使大腦神經長久改變——質的改變;
4.朗讀有利於大腦前額葉發育,前額葉關乎自律和自控,
5.有人用激勵法告訴我們一切皆有可能,作者從醫學角度,告訴我們大腦一切皆有可能
想到高考作文,假如記憶可以移植。
6.各種活動都有記憶,因為每種行為會反覆公用到各種神經元,神經元存在,記憶就存在。
7.成癮症大多數因為可以不勞而獲的海量的巴多胺。
8.雅思閱讀裡,居然有好幾篇貌似出自本書;
9.「弱智女生」,半腦人,癱瘓病人,90歲老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創造著各種不可能,那麼對於正常而普通的我們,一切皆有可能。
高考那年的作文題目是,《如果記憶可以移植》,我說如果記憶可以移植,要給抑鬱症病人移走痛苦的記憶,植入美好的過往,當然,彼時只是一種肆無忌憚的展望,然而,時至今日,不但記憶可以移植,腦神經可以移植,更甚者,不用通過移植,只要有科學的流程,就可以使自己的大腦脫胎換骨,重塑人生,這就是科學家的偉大和智慧,這就科學的神奇與迷人吧?
最後,仍然以本書非常喜歡的一句話,結束此文:「但生命是為了生活,並不是為了做練習,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去做——
你一直想要做而沒有機會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