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陽何時能實現?技術關鍵託卡馬克裝置,仍然需要技術突破

2020-12-16 姿勢分子knowledge

上一期,我們談到了人造太陽,是人類目前看到的最可靠的新能源之一。從這個高大上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來:這是一項很高精尖的科技,不是輕易就能完成的。實際上,從1955年錢三強提出這個計劃的原型到現在,六十多多年過去了,我們依然還在探索的路上。有一些關鍵的難題,依舊還等著我們解決。

首先我們要知道: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核聚變難以實現。

那就是對於核聚變的控制。

如果不對核聚變加以控制,任由其肆意進行,那麼就會變成氫彈,只能帶來災難。所以,如何約束住核聚變的能量,就是一個問題了。

同時,核聚變的發生,也是一個難關。要知道,原子彈需要TNT烈性炸藥來引爆,而引爆氫彈的,是原子彈。想要讓核聚變反應發生,需要5000萬到1億攝氏度的超高溫。那麼問題來了:雖然我們現在把粒子升溫到1億攝氏度並非不可能,但是要用什麼來裝它們呢?再耐高溫的材料,也會被燒成氣體啊!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蘇聯科學家提出了一種解決方案,那就是利用電磁學的原理,將反應原料加以束縛。他們根據這個方案的設計裝置所包含的部分(「環形」、「真空」、「磁」、「線圈」)為其命名,這就是託卡馬克裝置。

託卡馬克裝置的原理,就是利用強大的磁場,將被升到超高溫、處於等離子態的粒子束縛在線圈之間的真空腔內。在這裡,粒子會被加速到每秒5公裡的速度,從而為核聚變提供條件。由於核聚變反應僅僅發生在真空腔的核心區域,而真空是很難導熱的,所以實現了對超高溫粒子的約束。即便如此,在真空腔周圍,溫度依然有上千攝氏度,需要耐高溫的材料來製作才行。

但是,這也會帶來一個問題:溫度越高的粒子,就越不穩定。我們知道,溫度是粒子無規則運動劇烈程度的宏觀表現。1億攝氏度,是太陽核心溫度的近7倍,因此粒子的運動將極其劇烈。因此,人類雖然可以實現這個溫度,卻很難將其完美地控制住,這也就是目前全世界託卡馬克裝置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

畢竟,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持續不斷功能的核電站,而不是抽風一樣隔三差五給一次巨大能量的裝置。於是,實現對核聚變反應的控制,成為了所有科學家面臨、需要攜手攻克的最重要難關。

2006年的時候,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正式籤署,我國和美國、歐盟、俄羅斯、日本、韓國和印度加入其中。我國的託卡馬克裝置,叫做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簡稱EAST。

令人欣喜的是,在這個方面,我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2017年,EAST實現了長達101.2秒的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這也是全世界範圍內第一次實現超過100秒的穩態運行。

不過,我們也要意識到,這個時間長度,也並不是終點。只有一直穩定運行下去,才可能真正實現核聚變發電。為此,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問題,需要科學家們解決。我們說了,EAST是超導託卡馬克,也就是說要利用超導體。而目前人類發現的超導體,都需要在極低溫才會出現。裝置外只比絕對零度高几個攝氏度,內部又要達到一億攝氏度,這個溫度差的控制也是極大的挑戰。

據中科院萬元熙院士介紹,我國計劃的第一個原型聚變工程堆的時間點,大約是2050年。也就是說,這還需要30年的時間。看起來,這是一個愚公移山的項目。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為了人類發展事業而奮鬥的人們,才是人類真正的英雄。

當然,託卡馬克也未必就是可控核聚變反應的唯一解。條條大道通羅馬,也許未來的某一天,就會有新的裝置可以完美地解決這個問題。而且,即使是在現在,科學家也不止有這一個方案。目前來說,還有一種仿星器裝置,雖然還不像託卡馬克這麼被寄予厚望,但也不能排除它未來逆襲的可能。

總之,人類對於新能源的探索已經刻不容緩。早日實現清潔能源的全面利用,就可以早一天拯救地球於水火之中,也是人類自救的重要一步。

相關焦點

  • 中國核聚變發展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中國核聚變發展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核集團獲悉,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人造太陽 EAST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全球核聚變人一代代接力奔跑,致力於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伴隨全球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能源需求將持續增長。然而,地球化石燃料的儲量有限,尋找未來能源成為當務之急。萬物生長靠太陽,無論是傳統的化石能源,還是風能、生物能等新型能源,其本質都是太陽能。而太陽的能量,科學家們早已探明究竟:來自其內部的核聚變反應。託卡馬克,簡單來說是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容器。它的中央是一個環形真空,外面圍繞著線圈。
  •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原標題: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1號電機、2號電機轉速1480轉每分鐘,系統準備就緒;4號電機轉速400轉每分鐘,系統準備就緒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中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2020年12月4日,「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裝置正在進行等離子體放電前的最後檢查。 劉忠俊 攝  據了解,該項目於2009年由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批覆立項,由中國核工業集團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設計建造,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
  •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
    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中國核聚變能開發新突破
    中核集團向第一財經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12月4日14時,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中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基礎。
  • 誰才是人類未來的太陽,託卡馬克?仿星器?
    這條路只能說太難了,抬頭看看天上的太陽,太陽就是核聚變,我們就知道這個難度有多大。但是人類歷來都是披荊棘的一路走來,把不可能變為可能,相信科學可以創造一個人造的太陽。幾十年來無數的科學家奉獻到這個領域默默無聞,只要一天不成功就不會有人知道他們。而今天人造太陽這件事終於走出露出了一道曙光。
  • 新一代最高參數「人造太陽」建成
    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成功放電 概念...
    《科創板日報》(上海,研究員 何律衡)訊,據國內媒體報導,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全球合力託起「人造太陽」,相關概念股收好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承載著人類和平利用核聚變能的美好願望,中方願繼續同各方加強科研交流合作,合力突破重大關鍵科學和技術,推進全球科技創新。據公開資料,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是全球各國合作規模最大、影響最為久遠的國際科研項目之一,我國於2006年正式籤約加入該計劃。
  • 「人造太陽」在川放電
    12月4日,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據了解,該裝置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設計建造,是我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該項目2009年由國家原子能機構批覆立項,採用更先進結構與控制方式,讓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度。而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的建成也為我國深度參與ITER計劃及未來自主設計、建造聚變堆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平臺。
  •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成功放電,概念...
    文 |何律衡據國內媒體報導,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它能帶來什麼?
    HL-2M 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它的建成,標誌著中國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和運行技術,為中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和建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由於核聚變原理和太陽發光發熱原理相似,因此像 HL-2M 這樣的託卡馬克裝置,被稱之為「人造太陽」。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開始放電
    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劉永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當天的放電儀式上,人們沸騰了。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張克儉說,今天,我國自主研製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運行,這是我國核聚變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
  • 從河北大學走出的大國巨匠,託舉新一代「人造太陽」
    根據此前消息,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正式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將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
  •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1968年8月在蘇聯新西伯利亞召開的第三屆等離子體物理和受控核聚變研究國際會議上,蘇聯的T-3託卡馬克上實現重大突破,在國際上掀起了一股託卡馬克的熱潮。2006年9月28日,中國耗時8年、耗資2億元人民幣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而成的新一代熱核聚變裝置EAST首次成功完成放電實驗,獲得電流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
  • 中國又點亮一個「人造太陽」
    不過,核聚變發電遲遲未能實現,不代表人類在這條科學之路上一無所獲,尤其不代表中國在這方面一無所獲。12月4日,離「奮鬥者」號深潛器下馬裡亞納海溝「捉鱉」沒過多久,大多數人的目光還盯著嫦娥五號「上九天攬月」,中國的「人造太陽」就不聲不響又取得了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 中國「人造太陽」顯神威 相當於太陽芯部溫度的近10倍
    核聚變關鍵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首次放電,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和運行技術。  中國「人造太陽」顯神威,相當於太陽芯部溫度的近10 倍!  開發聚變能源是全球核聚變人一代代接力奔跑,致力於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
  • 中國人造太陽:聚變能源比核能安全,不會核爆
    中國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四川成都建成,並順利展開首次發電試驗。人造太陽是人類研究和嘗試掌握核聚變能源(聚變能)的裝置,聚變能比傳統核能更為強大,卻沒有核能的壞處,有望一舉解決人類今後多年能源需求。那麼聚變能與核能有何分別?聚變能又有否引發類似氫彈爆炸的風險?聚變能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