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下午14時02分,在位於成都的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隨著中控大屏顯示等離子體發出藍色的光芒,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首次成功放電,標誌著這臺先進核聚變關鍵裝置具備了正式投運的能力。
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所長許敏告訴記者,放電是為了使這裡面的氣體變成等離子體態,科研人員將在這個裝置上進行不同類型的放電,最終目標是讓足夠多的等離子體被加熱到1億度以上,太陽芯部溫度是1500萬到2000萬度,相當於太陽芯部溫度的近十倍。一般來說,等離子體溫度只有被加熱到了1億度以上才可以實現可控核聚變。
據了解,該裝置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設計建造,是我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該項目2009年由國家原子能機構批覆立項,採用更先進結構與控制方式,讓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度。而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的建成也為我國深度參與ITER計劃及未來自主設計、建造聚變堆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平臺。
ITER計劃全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建造約需10年,耗資50億美元(1998年值)。ITER裝置是一個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超導託克馬克,俗稱「人造太陽」。2003年1月,國務院批准我國參加ITER計劃談判,2006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ITER談判聯合小組代表我國政府與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共同草籤了ITER計劃協定。這七方包括了全世界主要的核國家和主要的亞洲國家,覆蓋的人口接近全球一半。我國參加ITER計劃是基於能源長遠的基本需求。2013年1月5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宣布,「人造太陽」實驗裝置輔助加熱工程的中性束注入系統在綜合測試平臺上成功實現100秒長脈衝氫中性束引出。
國家原子能機構總工程師劉永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根據中國核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我國的目標是在本世紀中葉實現核聚變能應用。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運行,使我國堆芯級等離子體物理研究及相關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自主建設核聚變堆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同時,也為我國下一步更深度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創造了條件。
【來源:四川觀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