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重症|支援武漢金銀潭近兩月,鐘鳴:找到特效方法前仍很難

2020-12-22 澎湃新聞

3月17日,41支國家醫療隊的3675名醫護人員撤離武漢,返程回家。隨著疫情形勢轉好,完成救助任務的各省援助湖北醫療隊接下來將分批離開。

而此時,在金銀潭醫院的ICU工作了50多天的醫生鐘鳴,還要站好他的「最後一班崗」。

來自國家衛健委的數據顯示,3月16日,在院的新冠患者還有8200多人,其中重症和危重症共有2800多人。

金銀潭是武漢最早救治新冠患者的定點醫院,這裡的ICU收的都是最危重的病人,「經過種種治療,不行了,再送到這裡」。從1月23日在上海接到調令來到武漢,鐘鳴常會感慨「難」。

他不是沒見過大陣仗。作為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症醫學科的副主任,他參加過非典救治,也馳援過汶川地震,可是面對這個「很有城府的病毒」,他不得不承認,「從沒有經歷過這種事」。

病人前一天還能交流,病情穩定,第二天突然就走了,「超出我們對疾病的認識」。

目前,治療新冠還沒有特效方法,但藥物和疫苗的研發都在進行,新的救治手段也在嘗試。一個多月來,鐘鳴積累了一些臨床經驗,也漸漸摸清了一些規律。

3月6日,他接受澎湃新聞記者的專訪,談到他對這個疾病的已知與未解。

鐘鳴醫生登上開往武漢的高鐵。 中山醫院 供圖

「它超出我們對疾病的認識」

澎湃新聞:

可以簡單介紹下你來之後的主要工作嗎?

鐘鳴:

我是上海第一個援助武漢的醫生,最早是接到國家衛健委的調令,支援金銀潭。

金銀潭有3個ICU。最早一個是南七樓,16張床的ICU根本滿足不了大量的危重病人,後來就把樓下兩個樓層,南六南五,臨時改成了ICU。

(1月15日,湖北省衛健委要求)同濟、協和、省人民,三大醫院分別接收一個ICU病區,湖北各個地區都來支援。(1月22日)這三個樓面調來了國家衛健委危重症救治的三位高級專家,後來,又調了我們三個全國的專家來。

我當時在金銀潭擔任臨床治療組長,除此之外,根據國家衛健委的要求巡視篩查危重病人,巡診,負責衛健委指派的一些工作。

澎湃新聞:

現在救治的是剛收進來的病人還是存量病人?

鐘鳴:

金銀潭ICU裡很少是剛入院的病人。

這個病跟SARS、甲流、禽流感不一樣,以前這些上來就是最高峰,這次新冠肺炎不是的,起病很溫和,很多人沒有症狀,多數是發燒、咳嗽,到了十天、兩周,開始出現呼吸窘迫、缺氧,然後才會變成所謂重症,再去金銀潭或其他定點醫院去救治,然後再從重症轉為危重症,從金銀潭的普通轉到ICU,或者從外面醫院轉到金銀潭。

2月12日晚,武漢金銀潭醫院燈火通明。 長江日報記者 遠徵 圖

澎湃新聞:

到你這邊的病人,通常發病了多久?

鐘鳴:

區間比較大,但有一定的規律性。第一批病人,多數是起病兩周之後變成危重症,送到我們這邊來,多數病人去世是在第三周。但是經過一個半月的工作後,慢慢變了,現在是第三第四周的病人多,不知道為什麼。

猜測是不是幾代的時候毒性下降了,還是因為現在病人的身體條件比之前病人稍微好一點。我們沒有獲取大宗的流行病學資料,也不知道原因。

澎湃新聞:

有沒有可能是救治更科學了,延緩了送過來的時間?

鐘鳴:

客觀地說,前面治療得規範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後面治療的效果。很多時候我們收到的病人非常危重,因為每個病人之前都經過種種治療,不行了,再送到這裡,所以就決定了我們,應該是最艱難的一群醫生。

澎湃新聞:

你是重症醫學的醫生,應該是見過許多這樣的病人?

鐘鳴:

不一樣,大家經常討論這個問題。大場面我們見的應該非常多,各種危重病人,包括有病人主動脈破了,我們直接把手伸到心臟去摁壓,再去縫,各種各樣的。

(危)重我們是不怕的,有的要插管,要上ecmo,指標特別差,差到一塌糊塗,休克了,這些都沒問題,(因為)我們對疾病的走勢會有預期。但這次,我們剛來時很多病人在預期之外突然就走了。

舉個例子,我前一天跟病人還有對話交流,很穩定的,第二天突然很快就走了。有的病人似乎情況相較ICU裡的其他病人還好,似乎轉機要在不久以後到來,我給他高流量吸氧,用了無創(呼吸機),他神志很清醒。但是,突然一下子就有了變化。

當時有很多病人如此大量、快速、意外地去世,超出我們對疾病的認識。這個疾病……它是個很有城府的病毒,它知道怎樣讓你放鬆警惕。雖然我們重症醫學科見過很多大場面的,但這次還是,唉……

「目前還沒有特效方法」

澎湃新聞:

現在有點理解部分病人為什麼(突然加重)了嗎?

鐘鳴:

也不是突然加重,病人身體之內的變化是存在的。可能和病毒內在的生物學特性有關,有些病人慢慢形成了清除病毒的能力,但有的病人病程特別長,體內的病毒載量很高,就會侵犯各個器官。

像SARS一上來就是危重症,中東呼吸症候群,甚至甲乙流的死亡率都比新冠要高。這個疾病(新冠)死亡率沒有那麼高,但是它起病是這樣(很平緩),然後突然這樣(迅速抬高)。真正進入危重的話,死亡率其實也不低。

多數(新冠)病人缺氧的原因是,病毒導致肺會產生很多黏凍樣的髒東西,但剛開始我們看不到。過去肺炎會有很多痰,用吸引器可以吸出來,這次什麼都吸不出來。我們以為這個病毒是沒有分泌的,其實是它在非常深的地方,不出來。

它就解釋了很多現象,為什麼病人吃個飯喝個水,突然就缺氧呼吸困難去世了。我們上了呼吸機之後,為什麼病人氣道壓力這麼高,有嚴重的二氧化碳指數。

澎湃新聞:

這個是看完(病理)解剖報告後想明白的還是……

鐘鳴:

不是,其實我剛來時就有懷疑。

我們發現氣道壓力和二氧化碳很高,按照傳統,呼吸機給了這麼多空氣,二氧化碳一定會下降的,就下不來。那個時候我就去做了一個呼氣末二氧化碳的分析,發現二氧化碳的波形是不正常的,它的表現就是小呼吸道梗阻,所以氣體根本不能到達肺泡裡面,當時就懷疑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小呼吸道梗阻。

最早是鍾南山團隊,在終末端小呼吸道裡發現有一些黏凍樣的分泌物。隨著做了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分析,我們覺得應該就是這樣——小氣道裡應該有很多東西,堵掉了。

直到看到第一例遺體解剖的結果,發現了大量黏狀分泌物,和所有臨床、監測的數據是完全吻合的,一下子覺得完全是這樣。

澎湃新聞:

現在還有哪些未解的東西想知道?

鐘鳴:

第一個,這些黏凍樣的分泌物怎麼來的,什麼機制會產生,成分是什麼。因為這決定了我們如何清理它,如何減少它。傳統手段肯定不行。

網上大量謠言說,使用吸痰的方法使死亡率下降了一半。從這麼多臨床醫生的角度看,這是不現實的。

氣道外面的壓力差很大,它不是一個鋼管,是有彈性的,根本出不來。就算是水,黏度很低,在毛細玻璃管裡也是流不下來的。

目前沒有太好的方法去清除這些分泌物,單純靠吸肯定不行。

澎湃新聞:

你所說的是纖維支氣管鏡技術嗎?

鐘鳴:

對,技術很成熟但吸不到。只能到大的呼吸道,就下不去了,小的氣道非常細,遠端的小的黏液吸不到。

很多時候大家想像出來的和實際臨床多數病人不一樣。

澎湃新聞:

最近用過這個技術嗎?

鐘鳴:

用過,多數情況吸不出來。

澎湃新聞:

少數情況下為什麼能吸出來?

鐘鳴:

很多時候它不是病毒感染,而是病毒一段時間之後繼發細菌感染。有些教授做灌洗,他打了很多水進去,然後水藉助一些力量吸出一些東西,但這並不適合所有病人。

換個角度說,你不能保證你吸出來了,它不再生成。就像我們感冒一樣,鼻子塞了,通了一會又會堵。

澎湃新聞:

要是知道它黏度非常高,可以發明一種辦法更好地治療嗎?

鐘鳴:

目前沒有更好的辦法。我個人的想像,第一個要減少它的分泌,第二個改變它的黏性。傳統呼吸機之外,可能還得寄託於藥物。臨床上有一些像氨溴索藥物可以降低黏度,這種都試過。但效果不好。

澎湃新聞:

病情反覆可以用黏液的問題來解釋嗎,還是有別的原因?

鐘鳴:

這個病康復的標準是病毒被清除。病情反覆應該是之前沒有形成好的免疫力。目前沒有看到一個自身免疫能力形成後把病毒清除的人會二次感染。需要更多證據來支持,但臨床來看,因為免疫系統沒有很好地把病毒清除掉,才導致反覆。

其實病毒性疾病最終解決方法都是自身免疫或其他藥物抑制,多數都是這樣。所以我們希望疫苗的產生。

澎湃新聞:

這個疾病它侵入的臟器特別多,這是其他的肺炎或病毒都沒有嗎?

鐘鳴:

都是這樣的。但新冠病毒是比較獨特的一種,病程到了兩三周,就出現很多肺外器官的損害,包括心肌內損,腎功能損害,還有看不見的血管內壁細胞損害。

這種情況非常考驗重症醫生的綜合能力,要非常熟悉呼吸、循環、心血管,要有感染科的知識,還要有非常高的動手能力,你要插管,心臟超聲,測血液成分。對臨床動手和知識的判斷是全面的考驗。這種操作是:在隔離病房,穿著巨大的厚厚的防護服,通過不通暢的信息交流做出正確的這麼多的信息判斷。

穿著這麼多衣服,你手上的操作都會受到影響,你的感覺觸覺聽覺視覺,還有和同事之間的溝通挑戰是很大的。我以前沒經歷過這種事情,哪怕在汶川地震的時候。

澎湃新聞:

現在ecmo夠用嗎?

鐘鳴:

如果按照過去上ecmo的人的指徵,也就是到了什麼條件就要上ecmo了,那在武漢這裡,是做不到的。從這個角度講, ecmo機器肯定不夠,以及管理ecmo的人、勞動力都不夠。

如果ecmo一上一定能救活一個新冠病人,那我們可以動用全國的所有機器、所有管理的人都到武漢來。但是,ecmo在這些新冠病人的治療效果是有爭議的,上了ecmo的病人最終存活出院的機率並不大。

ecmo 並不是用來治療的,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是。它是給你贏得一個時間,有了這個時間讓你自己去恢復,讓其它治療起作用。但是如果病人不能恢復,或者說沒有其他辦法治療,那這個時間沒有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也沒用。

中南醫院重症隔離病房,醫護人員使用體外人工膜肺來替代肺的工作。澎湃新聞記者 鄭朝淵 圖

澎湃新聞:

其他醫生也討論過救活率。

鐘鳴:

這涉及到時機,可能在疾病的這個階段,用ecmo的效果會特別好,過了三天五天可能就過了窗口,就不可逆了。對於我們ICU,病人之前的治療不能控制。另一方面,當病人出現嚴重的低氧血症,我們還有其他的辦法來改善,比如俯臥位通氣,我們也會先考慮用俯臥位通氣。這裡面有很多的權量,要考慮到救活的機率,還有耗費的資源、人力成本、難易程度等等。不能一來就用ecmo,要考慮到很多因素。

設備都在調,但最關鍵的一點是,你上了這個東西,要讓護理人員去護理,在護理過程中是有風險的,管理不好會出很多問題。

澎湃新聞:

還不確定有些病人要不要上ecmo。

鐘鳴:

是的,因為這些病人,要是在我過去工作的醫院,我一定給他們上,但是在這裡,真的,我們是真正的經歷了困難時期。那個時候,人力物力缺乏到可能一些基本的醫療都難保障,連溫飽都沒有解決怎麼去談高級需求,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現在有四萬人來武漢支援,有大量的護士和裝備,我一直想像,這些病人如果在我自己的家裡(醫院),有那麼豐富資源的時候,我一定會每個病人做到最精益求精。現在我想,我的知識儲備可能夠,但是很多事不一定能實現。你說一句話,護士要成倍地付出。他們的體力人力資源是有上限的。

澎湃新聞:

還會有下一批設備耗材過來武漢嗎?

鐘鳴:

如果有需要我肯定會爭取。很多時候在病房裡沒有什麼,我就會到處去要,他們都非常支持。

比如說我前面提到呼氣二氧化碳分析。原先團隊裡很多人不是ICU背景的,不會用,但我去找商業公司找機器,他們二話不說就給我送來了。然後我就觀察到了這個現象,加深了對疾病的了解,呼吸治療就根據二氧化碳的波形來做。

澎湃新聞:

現在還有病例讓你覺得很怪嗎?

鐘鳴:

越來越少了。最近一個禮拜大概是沒有的。

澎湃新聞:

控制感又回來了。

鐘鳴:

也不是控制感,控制感是我有能力把它扳回來,這個信心我目前還沒有。但是這種預見,通俗一點,「見怪不怪」的心態,是有的。對臨床的基本規律還是有些積累的。

澎湃新聞:

有沒有推薦的治療方法?

鐘鳴:

沒有。我過去對瑞德西韋抱有厚望的,結果還沒出來,也不知道。

我們是在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有效是對所有人的有效。目前沒有,但是有很多有潛力的藥物在研製中,疫苗也在研發中,我們拭目以待。

澎湃新聞:

你怎麼看血漿療法?

鐘鳴:

我不知道。對於血漿有沒有作用,不應該由我這樣一個局部點的醫生來說。

我只能說,如果這個方法有效,那資源的耗費是值得的。

澎湃新聞:

對危重症新冠病人的肺移植手術呢?

鐘鳴:

我不想評論這個事情。

澎湃新聞:

現在治癒率上升,是哪些因素在起作用?

鐘鳴:

一方面,對疾病的規律有了更多的了解,治療關口前移。不會等到不可逆的時候再去做一些補救性的事情。

第二,我們還有支援的醫療隊在這裡,救治能力硬體軟體和之前完全不一樣。

第三,大的宏觀策略也起到很大作用,包括隔離、分級等,定點醫院,危重醫院,ICU,有序了,轉診就更及時。

「一個成熟系統要對突發事件有準備」

澎湃新聞:

你會怎麼評價一個重症醫生的工作強度 ?

鐘鳴:

工作內容,你適應它就會覺得輕鬆。(就像)你從來沒鍛鍊過,突然跑一千米覺得肺都要出來了,你天天跑一千米,那就玩一樣的。

剛開始病人不斷在你面前去世,打擊很大,心理壓力很大。慢慢知道規律了,壓力小很多;不熟悉、未知就會心理恐懼,就會有行為上的表現。我要拼命防護,要勒得很緊很緊,要穿五六層衣服。剛來,人家叫我穿防護,我心裡還會嘀咕,這防得住嗎,萬一防不住。

但工作時間長了後,(就覺得)我每天這樣也挺好,一方面覺得是安全的,一方面覺得也就這樣了,心態會疲。所以很多事情要靠時間來。

澎湃新聞:

你是不是在努力克服這種疲?

鐘鳴:

怎麼說呢,嚴重的擔心是在減少,穿衣服脫衣服的速度越來越快,之前都會糾結半天,手有沒有擱在不該擱的地方。

澎湃新聞:

現在來的重症病人和之前相比,還有什麼明顯變化嗎?

鐘鳴:

數量少了,工作強度確實下來了。但是另一方面講,每個病人做的工作越來越細緻了,越深越細。

澎湃新聞:

你還會在這裡待多久?

鐘鳴:

不知道。但是我應該是站好最後一班崗的人,張定宇院長也講了,金銀潭應該是最後一個結束戰鬥的地方。

金銀潭本院的同事有些從12月底1月初待到這個月初,才輪休,期間一天都沒休息過。(現在)其他來支援的也都輪休了,目前只有我和國家醫療組的一位教授值班。很多人都是一個月兩個月沒有一天休息的。

3月17日,東西湖方艙醫院,揮手告別的醫護人員。 澎湃新聞記者 孫湛 圖

澎湃新聞:

你之前感慨這次很難,難指的是什麼?

鐘鳴:

依舊很難,在沒找到特效治療方法之前都是難的。但是當時的難,心態是措手不及,很多意外。慢慢認識地更深入了,有了規律認識,有了治療方法的選擇,醫療投入,人力物力,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變,沒有那麼難了。

澎湃新聞:

你是上海第一個來支援的醫生,回望這個過程,有什麼以後可以借鑑的嗎?

鐘鳴:

大量危重病人集中出現,對我們重症醫學科來講,需要平常做好準備。第一,業務能力素質要充分儲備,另一方面,即使沒有那麼多高精尖的設備,也要有開展救治的能力。這次真的不夠。回去我對我自己團隊也會有一些新的建設。

澎湃新聞:

你來的時候疫情已經傳染開了,當時覺得問題最大的是哪裡?

鐘鳴:

人力非常缺乏,硬體條件(也不足)。那時所有病人供氧設備的氧壓都不夠。當時在建設中央供氧管道的時候,沒有想到有一天會這麼大量集中的對氧的需求,當時沒想到。就像城市的道路交通阻塞,只有一個車道,早期氧壓跟不上,很絕望。

建設標準,硬體軟體也不是泛泛而談,關鍵是一個成熟的系統要對突發事件有準備。比如中央供氧管道,像城市的下水道,你是為了預防毛毛雨,還是為了預防百年不遇的大暴雨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上海出品」廣播劇《金銀潭24小時》緣何吸引人
    劇組在金銀潭醫院現場採音   「開車聽到一半,忍不住把車停靠在路旁,靜靜聽完這部《金銀潭24小時》。」這是一位武漢的聽眾留言。作為上海市委宣傳部主抓的抗疫主題文藝創作重點作品,自5月20日起上海出品的廣播劇《金銀潭24小時》在滬漢兩地首播以來,無論是上海援鄂醫療隊的鐘鳴醫生,還是普通的聽眾,都忍不住為之落淚。昨天,廣播劇《金銀潭24小時》研討會在上海召開,與會者一起回顧這部疫情中的「戰時日記」,是如何譜寫出和平年代英雄兒女讚歌的。
  • 封城之後,金銀潭醫院的晝與夜
    在金銀潭醫院,這樣的治療和搶救每天都在進行。作為武漢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定點醫院和第一批定點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的醫院,金銀潭醫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國家新冠肺炎的治療走向。坊間流傳:世界看中國,中國看湖北,湖北看武漢,武漢看金銀潭。武漢金銀潭醫院。
  • 用聲音譜寫英雄兒女「上海出品」的廣播劇《金銀潭24小時》引發...
    圖說:《金銀潭24小時》海報 官方圖 下同「開車聽到一半,忍不住把車停在路旁,靜靜聽完這部《金銀潭24小時》。」這是一位武漢聽眾的留言。作為上海市委宣傳部主抓的抗疫主題文藝創作重點作品,自「上海出品」的廣播劇《金銀潭24小時》與5月20日在滬漢兩地首播後,無論是上海援鄂醫療隊的鐘鳴醫生,還是普通的聽眾,都忍不住為之落淚。今天上午,廣播劇《金銀潭24小時》研討會在上海召開,共同回顧這部疫情中的戰時日記,是如何譜寫出和平年代的英雄兒女。
  • 用聲音譜寫英雄兒女 「上海出品」的廣播劇《金銀潭24小時》引發...
    圖說:《金銀潭24小時》海報 官方圖 下同「開車聽到一半,忍不住把車停在路旁,靜靜聽完這部《金銀潭24小時》。」這是一位武漢聽眾的留言。作為上海市委宣傳部主抓的抗疫主題文藝創作重點作品,自「上海出品」的廣播劇《金銀潭24小時》與5月20日在滬漢兩地首播後,無論是上海援鄂醫療隊的鐘鳴醫生,還是普通的聽眾,都忍不住為之落淚。今天上午,廣播劇《金銀潭24小時》研討會在上海召開,共同回顧這部疫情中的戰時日記,是如何譜寫出和平年代的英雄兒女。
  • 對話金銀潭醫院ICU「救火隊長」
    濟南人房明浩剛剛在武漢金銀潭醫院最危險的ICU裡,領軍跟死神真刀真槍拼殺了42天。金銀潭醫院,是武漢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定點醫院。在這裡,發生了許許多多與疫情相關的故事,有悲傷,有感動,有驚險,有遺憾……房明浩今年48歲,武漢市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急診和重症醫學科副主任。
  • 「最美科技工作者」鄭軍華:帶領135名白衣戰士奮戰金銀潭67天,逆行...
    他說,也許就是歷經武漢抗疫的不同時期,終是憑著頑強的信念,「生死金銀潭,搶命金銀潭,勝利金銀潭」。 星夜馳援武漢,用生命守護生命 除夕夜,萬家燈火,有人在過年,有人卻在過關。上海虹橋機場,有一群白袍戰士要逆行了,他們來自全市52家醫院共135人,目的地是已經封城的武漢。
  •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武漢戰「疫」重症患者救治工作紀實
    從2月中旬最高峰時的近1萬例,到4月14日下降到57例,武漢新冠肺炎疫情中重症患者轉歸為治癒的超過89%。  這是對生命的敬畏——  不放棄每一個生命。上至108歲的耄耋老人,下至出生僅30個小時的嬰兒,總體治癒率達到94%,其中80歲以上高齡老人救治成功率近70%。
  • 金銀潭醫院的早櫻開了,南樓七層走出最艱難的日子
    武漢金銀潭醫院院子裡盛開的花,已經從上一年12月底的梅花慢慢變成了現在的櫻花。兩棵櫻花樹最早冒出了白粉的花朵。南樓7層ICU病房正逐漸走出最艱難的日子。3月5日,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重症監護病房,醫護人員在查看一位患者情況。金銀潭醫院是武漢市最早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點醫院。據了解,截至當日上午9時,金銀潭醫院累計收治新冠肺炎患者2340多例,治癒出院1500多例。
  • 集中全院救重症 ——對話武漢同濟醫院院長王偉
    截至4月15日24時,湖北省新冠肺炎患者在院治療146例,其中重症、危重症患者38例。  兩個多月前,湖北重症、危重症患者病例數過萬,且絕大多數在武漢。但據統計,1月份武漢市能夠收治重症患者的床位僅1000張左右。  一床難求,一度成為很多家庭永遠的痛。
  • 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是漸凍症患者,妻子確診感染……
    晚8時許,張定宇接到武漢市衛健委的電話,解放軍海陸空三支醫療隊共450人,分別從上海、重慶、西安三地乘軍機星夜馳援武漢醫療一線,於當晚23時44分抵達武漢天河機場。其中,陸軍軍醫大學150人醫療隊將奔赴金銀潭醫院。張定宇和團隊受到極大鼓舞。
  • 「轉戰」金銀潭!省人醫26位隊員進駐「風暴中心」
    中國江蘇網訊新冠肺炎武漢大決戰進入最後衝刺階段。3月22日下午,江蘇省人民醫院援湖北武漢醫療隊與該院國家(江蘇)緊急醫學救援隊共209名隊員在武漢駐地會師,3月23日上午首批26位勇士進駐金銀潭醫院危重症病區,在「風暴中心」與疫情展開較量。
  • 從集結到回歸,細數近兩月間滬鄂故事
    1月23日,鐘鳴馳援武漢。一個多月前,面對這個問題,中山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鐘鳴說,他沒有辦法做任何的預測。但他知道的是,只有整個疫情得到控制,發病人數降低甚至不再增加,危重病人都獲得救治,才是這場「戰役」的終點,「那個時候可能我們就可以回家了」。
  • 在金銀潭留下「天使印記」的「大眼睛」護士
    武漢金銀潭醫院病人眼裡的「大眼睛天使」,名叫陳貞。她是華東醫院外科重症監護室護士長、上海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員。  工作中,戴著口罩的她,一雙溫暖而剛毅的「大眼睛」給人印象深刻,讓許多一時還不知道她名字的病人,都親切地稱呼她為「大眼睛」護士長。
  • 南京中大醫院三批專家堅守武漢,參與救治重症患者
    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劉敏 程守勤 記者 梅書華)截至4月6日24時,全國援湖北醫務人員已撤回近3.8萬人,武漢的重症患者也從最高峰的9000多例下降到181例。
  • 上海醫療隊在金銀潭醫院的第一個夜晚:防護服足足脫了半小時
    事實證明,「直男」老公在打包行李方面經驗欠缺,以至於我到武漢後,發現不少日常用品都沒帶。輕裝上陣,匆忙披上一件外套後,我就和院裡的其餘3名醫護人員,乘車奔赴上海虹橋機場。除夕夜的上海下起大雨,在飛馳的汽車上,我的心情驟然緊張。母親兩年前病故,父親身體又不好,哥哥也有自己的家庭需要照顧。這個除夕夜,一家人從沒如此地分散過。
  • 【你有多美】堅守ICU三個月,武漢金銀潭醫院最年輕的護士挑大梁
    受訪者供圖當賓館樓下賣熱乾麵的店鋪開業時,梁順是第一波光顧的客人;武漢東湖櫻花園僅對醫護人員開放後,梁順利用換班時間去看了遠在20多公裡外的櫻花。梁順覺得,那是他吃過最好吃的熱乾麵,看過最美的櫻花。21歲的梁順是武漢金銀潭醫院最年輕的護士,這個一直被前輩們呵護的大男孩從去年12月29日開始到現在,已經在ICU病房堅守抗疫3個多月。
  • 安徽醫療隊支援湖北全紀實:65個日夜,他們力「皖」狂瀾!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安徽在打響省內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同時,全力調集醫療衛生力量支援湖北。第七批支援湖北醫療隊170名隊員中11人來自安徽省胸科醫院,出發前,心胸外護士長王德桂讓同事把自己的頭髮剪了。
  • 安徽全力支援湖北支援武漢:同依大別山 共打保衛戰
    安徽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決服從黨中央統一指揮、統一協調、統一調度,在「全國一盤棋」中勇挑重擔,在做好自身疫情防控的同時,動員全省力量支援湖北、支援武漢,為全國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安徽力量。
  • 廣播劇《金銀潭24小時》下周首播 帶你聆聽逆行護士的心聲
    為了該劇,來自武漢廣播電視臺廣播中心的工作人員深入金銀潭醫院做了豐富的現場聲效採集,並給聽眾帶來了長江邊悠遠厚重的江漢關鐘聲……60分鐘的逼真聲效,使聽眾情不自禁地回首這場新冠肺炎疫情如暴風驟雨般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