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評論員 趙李南
最近,網傳某銀行中關村支行員工反映,其在8月20日晚間內部聚餐時因拒絕喝酒,被有關領導「打了一巴掌」。此事件迅速傳遍朋友圈,可見「喝酒」和「領導」這兩大關鍵詞在職場人士中有相當的共鳴性與話題性。
而反觀上述事件背後的原因,有人說這是「醜陋的酒桌文化」。筆者認為這個觀點有待商榷,「酒」是人情感的表達,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說法,所以,出問題的並不在「酒」,也不在中國的「酒桌文化」。
問題在於,上述領導要求新員工喝酒的本質是——「服從性測試」,即「喝酒都不聽我的,以後工作還能聽我的?」這種「服從性測試」的背後,是長久以來一直隱藏在職場當中的「職場霸凌」亞文化。這種霸凌,以上級霸凌下級,老員工霸凌新員工的方式具體呈現出來。
近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畢業人數逐年增長,大學生就業一直都是社會熱門話題,這背後代表著我國的高素質人才不斷湧現,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大趨勢,我國的宏觀經濟也在高素質人才的微觀推動下不斷轉型,轉向更高技術密集、更高知識密集的新興經濟結構。
新一代的年輕人,他們出生、成長正逢網際網路時代,他們面對的世界是網際網路帶給他們的大千世界,「追求個性」與「權利意識」是新一代年輕人的顯著特點。「我不喝酒就是我的權利,任何人不得要求我喝酒。」也正是因為這種「權利意識」使得那位領導失了面子、下不來臺,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值得注意的是,追求個性恰恰是創新動力的源泉。未來的中國經濟,需要創新、需要引領世界、需要引領全球的科技發展,而這些歸根結底都是要依靠人才。顯然,人才是有個性的,是有自己主見的,是有自己權利意識的。正是因為個性、主見和自我權利意識,才能最終推動創新。
君不見,當年貝索斯如果繼續迷戀華爾街的高薪,今天我們很可能就看不到亞馬遜;君不見,當年埃裡森如果死磕要拿到大學文憑,今天我們很可能就看不到甲骨文公司;君不見,當年如果馬斯克耿耿於懷被踢出PayPal,今天我們很可能就看不到特斯拉。
一個人的格局有多大,就註定了他將來能夠走多遠。如果跟這樣的領導「同流合汙」,接下來又對下一年的新員工繼續灌酒,那麼格局如此,將來的發展頂多就是個油膩的小團隊長。
相反,不放棄自己曾有的夢想,用行動去推動時代進步,才是年輕人應有的格局,這點在80後新一代企業家身上已經開始顯現。門戶太死板,就像張一鳴那樣去用技術驅動出字節跳動;東西太貴,就像黃崢那樣通過人脈團購繁殖出拼多多;喜歡航模,就像汪滔那樣十年鑄劍研發出大疆無人機。唯有如此,格局夠大,才能走得夠遠。
打人的領導,顯然「段位」不夠,不僅不道德,而且還涉嫌觸犯法律,但現實中仍有大量 「冷暴力」式的「職場霸凌」存在,作為新一代年輕人,應對此果斷說不,應堅持自己的個性,應更富創新力,應開啟不一樣的人生,更應主動擔當起引領產業發展的時代弄潮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