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漫廣受好評,深受國人喜愛,即為文化入侵?從特定角度片面地來看,或許是吧。
又不自信,故而百度了一下。所謂文化入侵,即為一個國家或民族對它國或另一民族通過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而達到的徵服行為。
這樣來看,又完全不是。
那麼問題來了,是從何時開始,從何地爆發,又是經由何人之口通過這種以訛傳訛的方式讓越來越多的人相信日漫的傳播即為文化入侵?
具體細節無可考證,但我知曉,這從來都不是什麼文化入侵,而是文化自卑!
日漫的活躍衝擊了國漫的市場,甚至讓很多國人逐漸喪失了自信。不僅是觀眾,還有各種動漫公司,由此引發的言論是:國漫畫風逐漸開始向日漫靠攏,甚至在某一時期達到洩洪式爆發。
萌系、可愛,畫面精緻絕不是日漫特權,但奇怪的是這種類型的畫風卻總會讓人誤以為全是日漫。巧合的是,日漫優秀作品又太多太多,再加上產業鏈都十分完善,導致畫風千變萬化。雖不能以某一特定作品給日漫風下定義,卻能在各種類型上看到日漫的身影。
倘若說世界動漫有百種畫風,日漫可能在其中的九十種都有代表作,由此讓接觸日漫的我們不自覺的形成「日漫風」的偽概念。自然也不可否認的是,這九十種畫風中可能還有數十種是日漫開創,如此一來二去導致我們看什麼都像日漫風。
簡單舉個例子就可知曉,「宮崎駿系列作品」、「新海誠系列作品」、《火影忍者》、《JOJO的奇妙冒險》等等都可謂是人氣爆棚,粉絲眾多的日漫。然而,這四種類型的日漫在畫風上所表現出來的效果卻截然不同,你能拿其中某一部的畫風代表整個日漫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文化分器物、制度和精神三個層面。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更多地體現在器物和制度方面。蘋果手機、日本數碼的使用,日劇、韓劇、美劇的傳播等等更多的是器物上的交流,屬於正常的文化交流,與所謂的文化入侵並無干係。
再深究一點,你所看的日漫、美漫等等等等,其中所包含的元素可不僅僅只有他們本土的文化,難道這也屬於文化入侵嗎?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前兩年突然爆火的《博人傳》第65集,鳴人在與桃式真人切磋的時候可是實打實的用上了中國功夫。世界各地開設的孔子學院,金髮碧眼的老外不遠萬裡地跑來我大天朝去學習Chinese kung fu,此種例子數不勝數,難道都屬於文化入侵嗎?
一提到這一點,很多國人直接選擇閉口不談。
在一定意義上,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等同於文化傳播,而文化傳播是不應當有界限的。人類文明之所以能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局面,文化傳播功不可沒。現今的國漫總體形勢上不如日漫,卻不代表以後也不如。日漫優秀作品眾多,逐漸在我們腦海中形成固有的「日漫風」,卻不代表國漫就無法形成自己的特色。
十數年磨一劍的《秦時明月》開創了國漫3D市場,你可以不喜歡這種類型,卻無法否認它在國漫史上的地位。《霧山五行》的水墨風,讓人初次接觸就有種眼前一亮的新奇感,仿佛這就是國漫特色。自我感覺日漫美漫追番不少,但個人印象中卻從未見過有如《霧山五行》般的畫風韻味,難道這不屬於中國特色嗎?
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優秀作品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類型也不再局限於打怪升級過家家。武俠風、玄幻風、水墨風層出不窮、交相輝映,共同構建了國漫風。「中國唱詩班」結合了古代詩詞中國韻味,《武庚紀》、《西行紀》終於不再炒冷飯,帶我們見證了不一樣的「封神」與「西遊」。難道,這都不屬於國漫特色嗎?
有人諷刺現今的國漫還不如零幾年的少部分作品,讓他說出理由又是各種搪塞,甚至很多人的思想仍停留在過去的時代,對國漫存在各種偏見。因為,在他們的世界中,只有曾經的少部分作品存在過。對於現今的國漫市場而言,這部分人的態度更多的還是一黑到底、絕不接觸,他們秉承著一種我認為的就是真相的精神勝利法。劇情故事?個人喜好罷了;畫風製作?我沒看過那就肯定是差的!
啊~精神勝利法屬實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