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農業以產定銷傳統思維,主動擁抱市場,轉變為以銷定產的市場化思維。別說得那麼複雜了,舉個例子說,飯店掙錢,這個市有一百家就可以滿足食客,現在有一千家,過剩了,心力須砍掉那些差的飯店,多餘員工自主創業,實際上就是計劃經濟的翻板。
買方、賣方,買方市場、賣方市場,供給側就是買方、賣方市場這一側。需要指出的是,絕大部分的企業、公司都既是賣方,也是買方,相對於整個市場,所有企業、公司都是供給一方,所謂供給側改革,是中國特色,既講究市場調節(起決定作用),也講究宏觀調控(計劃、輔助作用),目的是使資源配置更加高效、合理,避免非理性投資、產銷失衡,淘汰落後產能,引領產業升級。
側,即旁、邊的意思。供給,針對需求而言。供給側即供給一邊,供給方面,針對需求一方或一側而言。供給側結構改革,就是對市場供給一方的結構進行改革。「供給側」就是「供給那一方」或者說「供給那一塊」的意思,「需求側」就是「需求那一方」或者說「需求那一塊」的意思,那普通老百姓就更容易理解全文了。其實大家在日常交流中都不會說像「供給側」之類令人費解的話語,只說「供給方面」或「供給那一塊」等通俗的話語,國家鋪天蓋地地宣傳已好幾年了,但絕大多數普通老百姓卻一點不懂,也太令人費解了!
沒有競爭性,就不是公平的政策,你像菸草公司,沒有競爭性,他自己今天說漲價就漲價,不造便宜的香菸,有貨源不生產那麼多,價錢自然就上漲,如果所有的行業就這樣子,不就亂套了。就像我們每個人生活一樣,餓了要吃飯,吃什麼飯,能吃多少吃多少,吃多了胃不行,吃少了也不行還有點餓,適當就好了,也不餓了胃也不受影響,身體也舒服,天冷了要加件衣服,熱了去件衣服,跟著四季變化生活,不然的話要生病吃藥治理,那就不舒服了。
供給側改革是為了提升相關產業的效益,同時降低他們的槓桿;無論是鋼筋水泥煤炭豬肉等行業,產能關閉以後對應的是供給收縮;產品價格上漲;最終的結果是G企為主的相關上遊產業效益上升,但同時帶來了惡果是供應不足,中下遊價格暴漲,最終由中下遊加工類企業和終端的老百姓買單。
比如鋼鐵漲價,對應的汽車製造業成本肯定上升;豬肉漲價,大家都懂得;類似思路還有一個FD產地漲價去庫存,六個腰包空了還欠了銀行錢;地產商有錢了把銀行錢還掉,本質上是槓桿轉移;背後的政策思路是一樣的,制定類似的政策原因你們猜!
個人理解是這樣:資本的逐利行為造成只有國企才能做這種不賺錢冤大頭的事,但是只有把路修好,未來才能有新的增長點,雖然短期內是看不到任何收益的。
特別是這次疫情,城市遭受重闖,但是農村基本沒收到疫情蔓延的破壞,說明未來農村還會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也就是現在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政策的提出。同時也可以讓過剩的勞動力有個蓄水池,緩解城市壓力。
一方面,好像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在下降,正在往東南亞哪些勞動力更加廉價的地方轉移,另一方面大多數中國製造的產品優勢都是物美價廉,但是產品的附加值不高,這就是為啥有些人去日本搶馬桶蓋得原因(人家的馬桶有體檢功能)。
供給側改革簡單說就是從量變轉化為質變把。思考一下,這幾年除了我們國家的華為,小米等這些品牌在國際上有一定的影響力和地位,除此之外好像再也沒有了。很多國際品牌都集中在歐美和日本這些國家。通過供給側改革說不定我們國家也能出現LV,Chanel 等這些國際大牌。
實質就是現有模式什麼東西都很容易生產過剩,過剩的東西是沒有價值的,供給側改革就是為了改變這種模式,建立能不斷創造新價值而不易過剩的經濟模式,不要動不動就生產過剩了。不要每次都拿房子和油價說事啊,衣食住行全面分析唄。住除了買房還可以租房,上海房產中介從業人員那麼多,光靠房產交易早就餓死了,房租才是大頭,房租涉及面也會更廣一些。
除了油價影響自駕的那一部分人口,大多數還是靠公共運輸,各個城市的工資年年漲,公交車票多少年沒漲了,油價影響了有車一族但是真的影響了大多數人口嗎?五險一金,多數情況是住房公積金佔一半,醫保和社保佔另一半,公積金以及公積金貸款大家都不用的嗎?每次看到這樣的回答都是這三件事,油價不隨國際油價浮動國企壟斷,房價的大部分被國家收走,五險一金給企業巨大負擔,看得多了我都在懷疑是不是除了這三條,其他的都挑不出毛病了呢。房價貴,因為配套的基礎設施好,配套的基礎設施又是哪來的錢建設的?
過剩產能除了市場自然淘汰,也沒別的辦法,帶來的附加產品,好的方面,全社會的風險意識會大大增強,什麼國企信用、信託剛兌將成為歷史;壞的方面就是就業了,其實政府應該出面引導職業教育及再教育的增強了,產業轉型升級,沒有合適的勞動力,很容易造成結構性失業的。
1、中國的發展跟韓國不同。第一次科技革命後英國崛起,直到第二次工業革命日德崛起,現在屹立於世界的美國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之集大成者。那麼後起者可曾在前人卓越的地方全面趕超前人呢?那中國在傳統的行業中能走多遠?
2、中國的發展不在於產能過剩,而在於城鎮化進程臨近尾聲,農村人口中留守老人和小孩比重較大。原來中國提供的產品基本只有一種:廉價勞動力。原來只要需求側沒問題,中國一直可以提供勞動力。而依靠勞動力從農業往工業轉移的道路越走越窄。所以表象是我們產能過剩,實際是我們除了廉價勞動力無法提供更多更好的產品。鋼產過剩嗎?那為什麼我們還要進口特種鋼?房地產、基建過熱嗎?說的好像人人有房子村村通通高速似的。
3、改革在於從提供人力到提供人才的改革。人才在於教育和創新,創新在於嘗試。很多人理解國家開放二胎是人口紅利的消失,我理解是中國教育能力的提升。回到30年前,沒有更多的老師、教授,沒有更多的大學、實驗室,徒增人口何益之有?所以改革不是打補丁,而是循序漸進。
4、立國之初不遺餘力建立完整工業體系,通過建化肥廠提供畝產,從而將農業人口轉移至工業,再招商引資、引進技術,再不斷大學擴招,雖沒談供給側,但一直在做。其實供給側主要是廉價勞動力實在也沒什麼好提的。
5、未來的發展,基礎在於教育,成敗在於制度。制度必須鼓勵創新,鼓勵嘗試,降低系統風險。夢中的未來,中國或許有30%的人從事著你未曾聽過的職業,30年後的世界500強中有大量企業處於你未曾聽過的行業。這才是未來,生產點粗鋼、汽車、手機只是基礎,這些做到極致無非能維持中國10年的發展,我們要在這10年裡發展出其他的東西,所以現在要加強教育、鼓勵創新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