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探後疫情期鋼鐵供給側改革路徑

2020-12-10 東方財富網

「伴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國鋼鐵行業具備了全球最活躍的創新要素和發展方式,商業模式正在實現全面升級。我國裝備水平已經邁向全球的最高端,整體產品結構也正向中高端邁進。我國已經成為鋼鐵行業的製造中心、消費中心、研發中心和投資中心,已經成為世界上鋼鐵行業最具發展活力的國家。」7月24日,世界鋼協主席,河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於勇在2020(第十一屆)中國鋼鐵發展論壇(線上)上表示。

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胡文瑞發表開幕致辭;於勇,上海期貨交易所理事長姜巖致開幕賀詞。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發展司一級巡視員夏農;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司一級巡視員呂桂新;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原冶金工業部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鋼鐵研究總院名譽院長殷瑞鈺;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幹勇;中國工程院院士毛新平;分別圍繞堅定不移、深入推進鋼鐵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鋼鐵產能置換、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趨勢,我國發展電爐流程的戰略意義,中國鋼鐵行業智能製造發展趨勢,近終形製造技術與先進鋼鐵材料,「十四五」中國鋼鐵發展趨勢等行業和企業關注的問題發表演講。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長、沙鋼集團黨委書記沈彬,德龍集團、新天鋼集團董事長丁立國,中信泰富特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錢剛,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明忠,敬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慧明,河鋼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毅仁,上海期貨交易所商品一部高級經理馮夏宗等做了報告。

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成果尚需鞏固

「鋼鐵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階段性顯著成效。」夏農表示。

他同時指出,但是也要看到,鋼鐵行業長期存在著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尚未根本解決,化解過剩產能成果的基礎尚需鞏固,產業轉型升級的任務依然繁重,鋼鐵行業現狀與高質量發展要求還有很大差距。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體現在嚴禁新增產能的認識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有待提高;轉型升級存在差距,突出反映在鋼鐵企業智能化、數位化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整體水平仍有較大發展空間;鋼鐵項目備案管理辦法需要修訂等4個主要方面。

夏農認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鋼鐵行業發展的重要時期,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今年上半年,鋼鐵行業運行保持了平穩態勢,這一成績來之不易。

他表示,根據鋼鐵行業發展趨勢和運行情況,綜合有關方面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五部門印發了《鋼鐵化解過剩產能工作要點》,提出要統籌疫情防控和鋼鐵行業發展,重點做好5方面工作:一是鞏固化解過剩產能成果,要全面完成化解鋼鐵過剩產能既定目標任務。二是推進鋼鐵行業兼併重組,要切實解決鋼鐵行業布局不合理等結構性問題。三是促進鋼鐵行業平穩運行,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結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情況和要求,及時了解市場供需狀況。四是提升行業發展質量水平,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五是修訂鋼鐵項目備案管理辦法,這是加強和改善鋼鐵行業項目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

完善產能置換辦法推動鋼鐵高質量發展

呂桂新表示,產能置換能夠有效鞏固化解過剩產能的成果。根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統計,截至2019年底,全國新建煉鐵產能2.46億噸,煉鋼產能2.76億噸;退出煉鐵產能2.8億噸,煉鋼產能3.05億噸;累計減少煉鐵產能3498萬噸,煉鋼產能2879萬噸。目前各地煉鐵和煉鋼的平均置換比例分別為1.14∶1和1.1∶1。即新建1噸鐵產能,需淘汰1.14噸舊產能;新建1噸鋼產能,需淘汰1.1噸舊產能。

他指出,現階段的產能置換辦法暴露出來的問題主要有:執行不太嚴格;監管存在漏洞;產能司法拍賣關係不確定;隨著行業生產技術的進步和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出現產能降低、產量增長的矛盾現象等。

呂桂新介紹,基於此,2020年1月2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與工信部聯合印發了《關於完善鋼鐵產能置換和項目備案工作的通知》,進一步修改完善置換辦法。新辦法按照差別化精準施策、查漏補缺、健全完善等原則制訂,與老辦法相比,有9個特點:一是重新劃定了大氣汙染防治重點區域。二是劃定退出產能的標準,以2016年國資委和各省級人民政府上報國務院的產能和2016年及以後建成的項目備案產能為標準進行核定。三是進一步提高置換比例。四是差異化精準施策。五是完善全過程監管。六是規範司法方案管理工作。七是強化政策的可操作性。八是建設項目投產時間以第一個實際建成投產項目為準。九是妥善處理遺留問題。

發展短流程煉鋼

有利於實現鋼廠和城市和諧共存

殷瑞鈺指出,鋼鐵行業以煤為主要能源。特別是高爐長流程,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從1991年的13.87億噸降到了2017年的1.89億噸。作為長流程來說,這當然是不錯的指標;但從全國來看,全行業噸鋼排放量仍是偏高的,主要是因為廢鋼短流程比例太低。

他表示,發展廢鋼短流程將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明顯降低。從布局來看,發展全廢鋼電爐可以進一步降低用電成本,逐步實現鋼廠和城市的和諧共存。

「發展電爐流程的切入口應該從量大面廣的螺紋鋼、線材開始,並且逐步促進中小高爐和與之相應的中小燒結機、中小焦化爐的淘汰。」殷瑞鈺表示。

他建議,發展廢鋼短流程要做到以下5點:一是要研究制定鼓勵鋼鐵企業充分合理利用廢鋼工藝技術和流程結構的現代化的相關政策。二是建議國家將鋼作為戰略資源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綱要。三是要完善國家資源統計體系,加快建立和完善有關廢鋼產業統計方面的政策和法規。四是廢鋼協、廢鋼加工企業做好基礎性的建設工作。五是要進一步關注國際市場情況。

產業建設是實現流程化智能製造的關鍵一步

「智能製造是技術創新的主要方式和主要路徑,我們可以利用數位化、網際網路++、人工智慧3種方式來推進位造業的創新和智能升級。」幹勇表示。

幹勇介紹,鋼鐵行業發展智能製造,是通過全流程感知、智能決策等方式,利用在線監測蓄水裝置、融合工業與智能大數據的控制模型等,來提升生產全流程的精準控制水平,實現全流程運行的實時監測。

他強調,要完善流程監測手段,為智能化打牢基礎。要實現過程的監測、大數據的儲存和應用,一些基礎智能化設備就必須要到位。此外,還要發展與流程製造業、智能化建設相匹配的控制理論,包括計算機控制、軟體編程、大數據分析等,通過數位化手段,使上下遊的工具協同優化發展。

「鋼鐵行業要構建流程化、智能化的體系,產業建設非常重要。工業網際網路製造業服務平臺是產業創新的模式和流程製造業的新業態。」幹勇強調,「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生產中心和消費中心,我們要進一步成為全球的冶金綜合人才教育中心和研發中心,為全球工業發展做出新的重大貢獻。」

鋼鐵行業兼併重組步入快車道

李新創表示,從目前的鋼鐵行業結構來看,產業集中度低已經成為限制我國鋼鐵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一是無法通過行業自律實現產需的內在平衡;二是難以有效地避免產能過剩和鋼價大起大落;三是難以獲得國際鐵礦石採購的話語權。

李新創分析指出,2019年,我國鋼鐵前10位企業的產業集中度僅為36.8%,千萬噸以上的鋼鐵行業的集中度也僅僅只有52.38%。與之相對的是,水泥行業集中度高達64%,因此水泥的利潤能夠保持在17.5%。此外,鋼鐵行業的下遊行業集中度也高達90%。加快提高鋼鐵產業集中度十分重要。

他同時指出,在中國,鋼產量超過1000萬噸的企業有22家,這為企業之間的兼併重組帶來了一些挑戰。日本鋼產量居前2位的企業的產業集中度高達79.6%,韓國鋼產量居前2位的企業的產業集中度高達90%,美國鋼產量居前2位的企業的產業集中度高達42.1%。由此可以看出,中國鋼鐵行業產業集中度低已成為阻礙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問題。

「中國鋼鐵行業的兼併重組進入了快車道。」李新創認為。實踐表明,周期性行業在低谷期往往會出現大面積的洗牌重組。不少鋼鐵企業面臨著不加大在技改、環保安全等方面的投資力度就沒有出路,而若是增加投資,在激烈的競爭下就未必能撐到最後的現狀。兼併重組就成了非常重要的選擇。

李新創強調,兼併重組不是簡單做大。企業應當通過提高企業競爭力,利用規模加特色優勢的雙重優勢,來帶動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文章來源:中國冶金報)

相關焦點

  • 2020(第十一屆)中國鋼鐵發展論壇線上召開——共探後疫情期鋼鐵...
    本報記者 何惠平  「伴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國鋼鐵行業具備了全球最活躍的創新要素和發展方式,商業模式正在實現全面升級。我國裝備水平已經邁向全球的最高端,整體產品結構也正向中高端邁進。我國已經成為鋼鐵行業的製造中心、消費中心、研發中心和投資中心,已經成為世界上鋼鐵行業最具發展活力的國家。」
  • 供給側改革讓伊萊特重工演繹「鑄造神話」
    為深入宣傳貫徹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關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大決策部署,積極展示山東省精準發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實踐新成果,9月19日-24日,「供給側 山東策——第十二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大型採訪活動舉行,來自全國50多家網絡媒體的百餘名記者、評論員,以及理論專家、知名博主和網絡大V,奔赴濟南、青島、煙臺、濰坊、淄博、德州、威海、濱州、東營等地,深入供給側改革一線採訪調研,充分發揮正面宣傳
  • 黃守宏: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回答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何改、改什麼、怎麼改等重大問題,明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主攻方向、本質屬性、戰略戰術、主要任務、重大原則、實現途徑,思想深刻、內容豐富,是系統的理論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創新和發展,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有本質的區別。
  • 武鋼集團昆明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環保搬遷...
    招標公司受業主委託,於2020-12-16在網上發布:武鋼集團昆明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環保搬遷轉型升級項目棒線材工程-軋機主電機中標公告。各有關單位請與公告中招標負責人接洽聯繫,及時開展投標及相關工作,以免錯失商業機會。
  • 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專家解讀新提法--上觀
    摘要: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新的提法將產生哪些新的影響? 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新的提法將產生哪些新的影響?新聞1+1連線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共同關注:經濟數據背後,有著怎樣的轉變?
  • 貴申改:2019貴州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綜述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2019年貴州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綜述2019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題組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推進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緊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堅決落實「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堅持高端化、綠色化、集約化的主攻方向,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體系質量不斷提高,實體經濟成本持續降低,市場主體活力明顯增強,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市場體制機制不斷完善,不斷推動經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 常提到的「供給側結構改革」是什麼意思?和我們老百姓有關係嗎?
    需要指出的是,絕大部分的企業、公司都既是賣方,也是買方,相對於整個市場,所有企業、公司都是供給一方,所謂供給側改革,是中國特色,既講究市場調節(起決定作用),也講究宏觀調控(計劃、輔助作用),目的是使資源配置更加高效、合理,避免非理性投資、產銷失衡,淘汰落後產能,引領產業升級。側,即旁、邊的意思。供給,針對需求而言。
  • 2020(第十一屆)中國鋼鐵發展論壇召開聚焦後疫情時期鋼鐵產業鏈建設
    2020年是極為特殊、極不平凡的一年,在「十三五」收官、「十四五」謀篇之際,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鋼鐵產業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疫情發生以來鋼鐵行業一方面抓抗疫,一方面抓復工復產,做到了疫情防控和生產經營兩不誤,有力支撐了疫情期間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民生保證,今年前五個月我國粗鋼產量達到41175萬噸,同比增長1.9%。」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胡文瑞在日前舉辦的「2020(第十一屆)中國鋼鐵發展論壇」上作開幕致辭時如是說。
  • 馬林慶:疫情加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資源會加速向頭部企業傾斜
    五牛控股管理合伙人馬林慶表示,疫情加速甚至改變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過去五年,更多依靠政策手段去淘汰一些落後產能,此次疫情按下暫停鍵,將缺少現金流,成本剛性支出,但是收入跟不上的中小企業快速淘汰。儘管如此,疫情影響下,各類經濟主體的權益都要受到尊重,我們也再次呼籲,各界機構應當團結起來,共克時艱,後疫情時期加大逆周期主動作為,想企業所想,急企業之所急,從國家經濟大局出發,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實現資金、企業和社會共贏的良性循環。馬林慶認為,陸家嘴論壇釋放的政策信息,對金融一線工作具有很高的實際指導意義。
  • 曼威FlexEngine平臺,助力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高頻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經濟發展中的核心產業,生產製造企業如何轉型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因為這將影響著實體經濟未來的發展前景,影響著就業、穩定,影響著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藍圖的實現。
  • 馬一德:聚焦「八字方針」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更多採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這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航向。
  • 中鋼協會議:鋼鐵行業已到了關鍵的歷史轉折期
    5月7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召開重點鋼鐵企業統籌疫情防控和行業健康運行,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推進會商視頻會議,就行業健康發展重點工作進行會商,重點圍繞如何規範有序建設產能、推動兼併重組、推進科技創新和超低排放改造等議題進行交流。
  • 在新時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國有上市公司市值前景
    王煒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無疑是新時代的最強音之一。之所以說是最強音,不僅是指這是當前社會經濟領域中的最強音,可以認為,甚至也是中國未來經濟、社會全面升級的肇始,歷史應在不遠的將來充分驗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經濟領域的一次偉大革命,將給中國社會未來長期發展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 什麼是需求側改革
    會議要求「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什麼是需求側改革?
  • 熱點丨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提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會議強調,我國經濟運行逐步恢復常態,但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環境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要強化機遇意識、風險意識,科學部署,狠抓落實,牢牢把握經濟工作主動權。 會議指出,明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經濟工作意義重大。
  • 矽錳矽鐵重磅驅動 鐵合金供給側改革拉開帷幕
    來源:新浪財經作者:五礦經易期貨 劉德填  鐵合金供給側改革,《內蒙古自治區關於確保完成「十四五」能耗雙控目標任務若干保障措施(徵求意見稿)》點評內蒙自治區,是鐵合金的主產區之一,也是北方錳矽的核心定價中心產區,2020年錳矽年產能817.8萬噸,佔全國錳矽年產能的25.13%,矽鐵年產能275.88萬噸,佔全國矽鐵年產能的28.73%
  • 鋼鐵行業策略報告:供給優化漸入佳境,需求轉化迎來新周期
    1. 2020 年行業運行情況:疫情衝擊,供需錯位;復工復產,供需新高;企業盈利築底穩步回升(略)疫情衝擊,供需有錯位。新冠疫情發生後,國內粗鋼和鋼材供給受到小幅衝擊,在疫情 受到控制、經濟進入復工復產以後,供給端快速恢復,3 月粗鋼和鋼材產量實現增長,4 月累 計產量實現增長。
  • 第九屆中國鋼鐵技術經濟高端論壇在京召開 共商鋼鐵企業創新發展...
    建議我國鋼鐵企業在未來發展中,一是完善行業科研體制與激勵機制,二是推進鋼鐵企業科技創新內部資源整合,三是加快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四是發揮好行業科技智庫作用。希望鋼鐵同仁能夠通過本屆論壇加強交流,共同探討鋼鐵企業創新發展大計與精準提效路徑,共同推動中國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
  • 佛山南海:持續發力供給側 力促高質量發展
    在「十三五」即將收官、「十四五」即將開局的節點上,為製造業強化高端配套,成為南海持續發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促高質量發展的一道縮影。近幾年來,作為廣東的製造業大區,佛山南海結合自身發展實情,緊抓「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強化產業鏈水平,注重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匹配與平衡,不斷暢通經濟循環,推動製造業向高端躍升,取得較好成效。
  • 2020(第十一屆)中國鋼鐵發展論壇召開
    2020年是極為特殊、極不平凡的一年,在「十三五」收官、「十四五」謀篇之際,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鋼鐵產業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論壇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發展司一級巡視員夏農;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司一級巡視員呂桂新;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原冶金工業部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鋼鐵研究總院名譽院長殷瑞鈺;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幹勇;中國工程院院士毛新平等專家學者,先後圍繞堅定不移、深入推進鋼鐵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鋼鐵產能置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