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鈺銘特約記者許來齊劉峰本報記者陳駒
北林區是典型農業大區,耕地面積324萬畝,近年來糧食總產始終保持在30億斤以上,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和綠色食品生產基地,連續多年被評為全國產糧大縣。
近年來,北林區突出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民持續增收這兩個關鍵點,致力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了深入謀劃和推進。
以生態有機農業為「供」
北林區以發展生態農業為主攻,打造結構合理、科技領先、基礎堅實的生產體系;從供給側發力,抓住綠色非轉基因食品消費激增的大好機遇,加快把北林區建成全省、全國一流的高品質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
年初以來,北林區以「供」為主題,按照擴水稻、壓玉米、穩大豆、增瓜菜的總體思路,通過政策宣傳、組織引導、主體帶動等多種手段,有效破解了農民不願調、不敢調、不會調的難題。水稻種植132萬畝,擴大了5萬畝;玉米種植103.5萬畝,減少了28.5萬畝。這是有史以來,北林區水稻面積第一次超過玉米面積,實現歷史性突破。
質優才能供優,北林區以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為主攻,加快由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質」的需求轉變。
全區專品化種植面積發展到65萬畝,綠色食品面積發展到180萬畝,綠色食品標誌49個。
農牧統籌也是北林區消化「原字號」、實現「過腹增值」、提高「供給」的質量、優化產業結構的一條途徑。北林區利用優質農產品資源,加快優勢畜禽品種引進、選育和改良,大力發展標準化規模生產,強化科技創新和精細化管理。目前,全區生豬、肉牛、奶牛、禽類飼養量分別達到265萬頭、34萬頭、2.8萬頭和2200萬隻。
用三產融合互動作「給」
北林區錛住「供給側」,做到有「頭」有「尾」。以「糧頭食尾」和「農頭工尾」為抓手,積極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用「三產融合互動」,提供優質「供給」農產品。突破精加工、深加工、再加工這一關鍵點,把高新技術、新興業態、新商業模式引入農業,使農業成為「接二連三」的集成產業,成為拉動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增長極。
北林區政府緊緊拉住基地與農民的手,深度開發農業「原字號」產品,構建延鏈增值和利益共享良性互動發展新格局。水稻突出價值鏈提升,發揮正大、嘉香、嘉禾、稻米香等龍頭企業作用,採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等手段,推進企業產權和品牌的整合重組,逐步構建了集團化、品牌化發展優勢,加工能力達到100萬噸以上;玉米堅持產業鏈延伸,做強做大綏化象嶼金谷、中國供銷集團天澤公司等龍頭企業,實現收購、倉儲、精深加工一體發展,並以此為基礎培育食品和生物醫藥兩大產業集群,提升發展層次,加工和倉儲能力達到200萬噸以上;大豆採取產業鏈與價值鏈並重,依託非轉基因大豆資源優勢,以龍王食品、金龍油脂、供銷天澤等企業為龍頭,採用先進技術,開發系列高科技、高質量、高附加值產品,加工能力達到30萬噸以上。目前全區省、市級龍頭企業分別發展到12家和22家。
北林區堅持一手抓生產、一手抓營銷,實行「線下線上」同步發力闖市場。在重點科技園區、重點企業生產基地發展智慧農業,建立全程可追溯監管信息平臺,引導和支持企業爭取國際有機農產品認證,提高農產品的信譽度;支持鼓勵農產品產銷企業在大中城市建設旗艦店、連鎖店、專營店,使其成為展示宣傳銷售綠色優質農產品的窗口和名片;大力推行訂單銷售、體驗銷售、定製銷售、旅遊+銷售,實現銷售手段多元化、高效化,全力爭取中高端消費市場份額。目前,全區線上銷售產品30餘種,銷售額累計達到400萬元,產品銷往26個省、113個縣(市)。把培養職業農民做「盾」
現代職業農民與傳統農民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將農業作為一個產業,掌握先進耕作技術和經營管理技術,成為有文化、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的經營者。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必須著眼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著力推動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北林區把現代職業農民作為創新生產機制的新支撐和「供給側」改革的後盾。
北林區進一步提升涉農企業、農業合作社、生產大戶、家庭農場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質量,規範完善合作社民主管理、財務核算、社員履責、利益分配等管理機制,做到有規模、有標準、有作用。目前全區市級以上規範社和家庭農場發展到20家、複合型經營主體發展到21個,其中3000畝以上經營面積的達到11個。
土地產權確認是穩定農業生產的後盾,北林區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工作,嚴把規程、嚴細程序,到今年年底可完成土地確權登記頒證,並建立完善農村土地資料庫和土地流轉交易管理平臺,為「三十年延續」奠定基礎。通過採取轉包、租賃、互換、轉讓、入股等多種形式,促進土地向新型經營主體集中,目前全區土地規模化經營面積實現200.5萬畝。
北林區在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同時,引導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等民營服務主體採取生產資料賒銷、保底收購產品、利潤返還、股份分紅等方式,與農民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今年全區糧食作物籤訂訂單面積65萬畝,帶動各類經營主體960多家、農戶6.6萬戶,水稻、玉米、大豆收購價比市場價分別提高0.05元、0.03元和0.02元,可促進農民增收3500萬元左右。擴大農業保險服務範圍,實現擴面、提標、增品、轉制,切實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面積落實64萬畝。通過多種金融服務和農業融資方式,推進了工商資本型、股份合作型、金融支持型經濟的生成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