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農業 錛住「供給側」做文章

2021-01-07 東北網

董鈺銘特約記者許來齊劉峰本報記者陳駒

  北林區是典型農業大區,耕地面積324萬畝,近年來糧食總產始終保持在30億斤以上,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和綠色食品生產基地,連續多年被評為全國產糧大縣。

  近年來,北林區突出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民持續增收這兩個關鍵點,致力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了深入謀劃和推進。

  以生態有機農業為「供」

  北林區以發展生態農業為主攻,打造結構合理、科技領先、基礎堅實的生產體系;從供給側發力,抓住綠色非轉基因食品消費激增的大好機遇,加快把北林區建成全省、全國一流的高品質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

  年初以來,北林區以「供」為主題,按照擴水稻、壓玉米、穩大豆、增瓜菜的總體思路,通過政策宣傳、組織引導、主體帶動等多種手段,有效破解了農民不願調、不敢調、不會調的難題。水稻種植132萬畝,擴大了5萬畝;玉米種植103.5萬畝,減少了28.5萬畝。這是有史以來,北林區水稻面積第一次超過玉米面積,實現歷史性突破。

  質優才能供優,北林區以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為主攻,加快由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質」的需求轉變。

  全區專品化種植面積發展到65萬畝,綠色食品面積發展到180萬畝,綠色食品標誌49個。

  農牧統籌也是北林區消化「原字號」、實現「過腹增值」、提高「供給」的質量、優化產業結構的一條途徑。北林區利用優質農產品資源,加快優勢畜禽品種引進、選育和改良,大力發展標準化規模生產,強化科技創新和精細化管理。目前,全區生豬、肉牛、奶牛、禽類飼養量分別達到265萬頭、34萬頭、2.8萬頭和2200萬隻。

  用三產融合互動作「給」

  北林區錛住「供給側」,做到有「頭」有「尾」。以「糧頭食尾」和「農頭工尾」為抓手,積極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用「三產融合互動」,提供優質「供給」農產品。突破精加工、深加工、再加工這一關鍵點,把高新技術、新興業態、新商業模式引入農業,使農業成為「接二連三」的集成產業,成為拉動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增長極。

  北林區政府緊緊拉住基地與農民的手,深度開發農業「原字號」產品,構建延鏈增值和利益共享良性互動發展新格局。水稻突出價值鏈提升,發揮正大、嘉香、嘉禾、稻米香等龍頭企業作用,採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等手段,推進企業產權和品牌的整合重組,逐步構建了集團化、品牌化發展優勢,加工能力達到100萬噸以上;玉米堅持產業鏈延伸,做強做大綏化象嶼金谷、中國供銷集團天澤公司等龍頭企業,實現收購、倉儲、精深加工一體發展,並以此為基礎培育食品和生物醫藥兩大產業集群,提升發展層次,加工和倉儲能力達到200萬噸以上;大豆採取產業鏈與價值鏈並重,依託非轉基因大豆資源優勢,以龍王食品、金龍油脂、供銷天澤等企業為龍頭,採用先進技術,開發系列高科技、高質量、高附加值產品,加工能力達到30萬噸以上。目前全區省、市級龍頭企業分別發展到12家和22家。

  北林區堅持一手抓生產、一手抓營銷,實行「線下線上」同步發力闖市場。在重點科技園區、重點企業生產基地發展智慧農業,建立全程可追溯監管信息平臺,引導和支持企業爭取國際有機農產品認證,提高農產品的信譽度;支持鼓勵農產品產銷企業在大中城市建設旗艦店、連鎖店、專營店,使其成為展示宣傳銷售綠色優質農產品的窗口和名片;大力推行訂單銷售、體驗銷售、定製銷售、旅遊+銷售,實現銷售手段多元化、高效化,全力爭取中高端消費市場份額。目前,全區線上銷售產品30餘種,銷售額累計達到400萬元,產品銷往26個省、113個縣(市)。把培養職業農民做「盾」

  現代職業農民與傳統農民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將農業作為一個產業,掌握先進耕作技術和經營管理技術,成為有文化、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的經營者。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必須著眼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著力推動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北林區把現代職業農民作為創新生產機制的新支撐和「供給側」改革的後盾。

  北林區進一步提升涉農企業、農業合作社、生產大戶、家庭農場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質量,規範完善合作社民主管理、財務核算、社員履責、利益分配等管理機制,做到有規模、有標準、有作用。目前全區市級以上規範社和家庭農場發展到20家、複合型經營主體發展到21個,其中3000畝以上經營面積的達到11個。

  土地產權確認是穩定農業生產的後盾,北林區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工作,嚴把規程、嚴細程序,到今年年底可完成土地確權登記頒證,並建立完善農村土地資料庫和土地流轉交易管理平臺,為「三十年延續」奠定基礎。通過採取轉包、租賃、互換、轉讓、入股等多種形式,促進土地向新型經營主體集中,目前全區土地規模化經營面積實現200.5萬畝。

  北林區在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同時,引導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等民營服務主體採取生產資料賒銷、保底收購產品、利潤返還、股份分紅等方式,與農民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今年全區糧食作物籤訂訂單面積65萬畝,帶動各類經營主體960多家、農戶6.6萬戶,水稻、玉米、大豆收購價比市場價分別提高0.05元、0.03元和0.02元,可促進農民增收3500萬元左右。擴大農業保險服務範圍,實現擴面、提標、增品、轉制,切實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面積落實64萬畝。通過多種金融服務和農業融資方式,推進了工商資本型、股份合作型、金融支持型經濟的生成發展。

相關焦點

  • 北林錛住全省農業現代化排頭兵發力
    北林區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攬,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為載體,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圍繞「都城地」和「一心三區」建設,構建「產地生態、產品綠色、產業融合、產出高效」新格局,爭當全省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
  • 常提到的「供給側結構改革」是什麼意思?和我們老百姓有關係嗎?
    改變農業以產定銷傳統思維,主動擁抱市場,轉變為以銷定產的市場化思維。別說得那麼複雜了,舉個例子說,飯店掙錢,這個市有一百家就可以滿足食客,現在有一千家,過剩了,心力須砍掉那些差的飯店,多餘員工自主創業,實際上就是計劃經濟的翻板。買方、賣方,買方市場、賣方市場,供給側就是買方、賣方市場這一側。
  • 黃守宏: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回答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何改、改什麼、怎麼改等重大問題,明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主攻方向、本質屬性、戰略戰術、主要任務、重大原則、實現途徑,思想深刻、內容豐富,是系統的理論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創新和發展,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有本質的區別。
  • 曲敏在全市縣域經濟視頻調度會議上強調 牢牢錛住整體晉位升級目標...
    曲敏在全市縣域經濟視頻調度會議上強調 牢牢錛住整體晉位升級目標 全力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0-09-01 17:1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專家解讀新提法--上觀
    摘要: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新的提法將產生哪些新的影響? 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新的提法將產生哪些新的影響?新聞1+1連線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共同關注:經濟數據背後,有著怎樣的轉變?
  • 供給側改革讓伊萊特重工演繹「鑄造神話」
    為深入宣傳貫徹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關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大決策部署,積極展示山東省精準發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實踐新成果,9月19日-24日,「供給側 山東策——第十二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大型採訪活動舉行,來自全國50多家網絡媒體的百餘名記者、評論員,以及理論專家、知名博主和網絡大V,奔赴濟南、青島、煙臺、濰坊、淄博、德州、威海、濱州、東營等地,深入供給側改革一線採訪調研,充分發揮正面宣傳
  • 馬一德:聚焦「八字方針」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更多採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這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航向。
  • 北林大主辦英文學術期刊《森林生態系統(英文)》居中科院...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中國農業大學主辦)Crop Journal (中國作物學會、中國農科院主辦)Insect Science(中國昆蟲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主辦
  • 佛山南海:持續發力供給側 力促高質量發展
    在「十三五」即將收官、「十四五」即將開局的節點上,為製造業強化高端配套,成為南海持續發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促高質量發展的一道縮影。近幾年來,作為廣東的製造業大區,佛山南海結合自身發展實情,緊抓「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強化產業鏈水平,注重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匹配與平衡,不斷暢通經濟循環,推動製造業向高端躍升,取得較好成效。
  • 曲敏:錛住標準保持狀態確保脫貧質量高端規劃打造「哈北田園衛星城」
    曲敏在蘭西調研脫貧攻堅、掃黑除惡、城市規劃等工作時強調錛住標準保持狀態確保脫貧質量高端規劃打造「哈北田園衛星城」  東北網綏化5月24日訊(特約記者董雲峰許壯記者張貴文) 5月22日,市委書記曲敏深入蘭西縣,就脫貧攻堅、掃黑除惡、城市規劃和河湖「清四亂」等工作進行調研
  • 曼威FlexEngine平臺,助力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高頻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經濟發展中的核心產業,生產製造企業如何轉型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因為這將影響著實體經濟未來的發展前景,影響著就業、穩定,影響著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藍圖的實現。
  • 《像素時代》鋼錛怎麼製作 鋼錛製作方法分享
    導 讀 像素時代鋼錛怎麼做?像素時代鋼錛有什麼用?
  • 曲敏:牢牢錛住整體晉位升級目標全力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曲敏在全市縣域經濟視頻調度會議上強調牢牢錛住整體晉位升級目標全力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東北網綏化9月2日訊(全媒體記者王建夫)9月1日上午,市委書記曲敏主持召開全市縣域經濟視頻調度會議,交流經驗、激勵先進,深挖根源、鞭策後進,明確目標、實化細化措施,全力推進全市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 貴申改:2019貴州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綜述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2019年貴州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綜述2019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題組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推進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緊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堅決落實「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堅持高端化、綠色化、集約化的主攻方向,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體系質量不斷提高,實體經濟成本持續降低,市場主體活力明顯增強,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市場體制機制不斷完善,不斷推動經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 每日優鮮王珺:供給側數位化是所有零售商的必經之路
    近日,每日優鮮合伙人兼CFO王珺在第11屆財新峰會上表示,面對巨頭競爭,每日優鮮選擇投資供給側,而供給側的數位化更是所有零售商的必經之路。「這件事情(巨頭)進來裡面,也要大量地摸坑來學習。」據悉,提高供應鏈的數位化程度是今年每日優鮮最重要的任務,「我們已經將2/3的人、85%的薪酬投入到了(供應鏈)的數位化中。」
  • 立足新發展階段 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訪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
    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新形勢下如何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針對這個問題,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辦公廳主任廣德福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要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發力點,以強化高素質主體培育為支撐,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記者:如何理解新形勢下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
  • 什麼是需求側改革
    文章指出,深入理解新發展格局的內涵,科學指導實踐,需要把握好幾個重大關係。從供給和需求的關係看,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主要矛盾仍然在供給側,供給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產品和服務的品種、質量難以滿足多層次、多樣化市場需求。
  • 徐林:「十四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內涵應轉變為全方位創新
    從供給側部門模型看趨勢從增長的供給側部門模型看,GDP是由各部門國內生產增加值+淨出口構成的。各部門增加值的增速及其權重共同決定了GDP的增速。以全方位創新為核心深化供給側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十三五」規劃明確的發展主線,這一任務不可能在五年內完成歷史使命,需要在「十四五」期間繼續深入推進。應該在一下幾個領域採取措施,深度發力。努力穩定勞動力供求關係。
  • 經濟日報頭版:實現供給與需求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來源:經濟日報原標題:實現供給與需求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本報記者 熊 麗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實現供給與需求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關鍵是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黨的十八大以來,基於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黨中央及時作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判斷,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戰略性部署,有效改善了供求關係。
  • 北林一粒稻米香全國
    此次在國際展會上斬獲的殊榮,也進一步提升了北林香米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深秋時節,走進位於北林區秦家鎮的嘉香米業廠區,車水馬龍,人頭湧動,一派熱鬧的豐收景象,公司研發的苗稻2號榮獲「十大好吃米飯」的消息傳來,嘉香米業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無限喜悅和自豪,對農戶來說,這份殊榮意味著自己種的大米更好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