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他也是「秦派」內畫藝術創始人
他還是中華文化的記錄者
他讓鼻煙壺成為絲路上的「文化使者」
他用鼻煙壺向國際講述中國故事
他就是內畫大師張鐵山
1979年,16歲的張鐵山拜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冀派鼻煙壺內畫創始人王習三,開始了他的鼻煙壺內畫學習生涯。張鐵山學藝的時期,也是國家用工藝美術創匯的時期,在那個大的時代背景下,他們所創作的鼻煙壺內畫作品大多都銷往國外。
經過10年的學藝,1988年,張鐵山回到陝西西安,創辦了內畫藝術研究室,將自己所學的鼻煙壺內畫技藝帶到了西安,開始了自己的創業生涯。
張鐵山說,他選擇回到陝西西安,是因為西安的歷史文化渾厚,隨手拈來都是養料;另一方面是當時的西安已是中西部對外開放交流的高地,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蹟吸引著眾多外國人前來遊玩,這為鼻煙壺內畫的銷售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張鐵山剛在西安紮根初期,創業十分艱難,在城中村租了一間15平米的小屋,黑暗潮溼,但仍堅持創作。他說:「我住在出租屋裡創作,到附近賓館,將作品推銷給來西安旅遊的外國遊客,頗受歡迎。」
外國遊客對陝西文化、中國文化的熱衷,促使張鐵山度過了創業初的艱難時期。
「外國人稱讚鼻煙壺內畫是『鬼斧神工』,過去他們不知道這是怎麼畫的,躺著畫還是倒著畫......」每每提及於此,張鐵山神色裡滿是得意。
而張鐵山也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吸收別派之所長,繼承了陝西地域特有的周、秦、漢、唐之國韻,創立了以潤、透、精、雅為特點的「秦派」內畫藝術。
鼻煙是舶來品,傳入中國後,鼻煙盒漸漸東方化,產生了鼻煙壺。作為盛鼻煙的容器,鼻煙壺小可手握,便於攜帶。「鼻煙壺是地道的中國發明。」據張鐵山介紹,鼻煙明朝傳入中國,鼻煙和鼻煙壺清朝開始興盛,後經過發展,金器、漆器、木器、竹器、石器、玉器等材質的內畫鼻煙壺「走出去」。
18世紀初中國製作的鼻煙壺,已成為一種流行的手工藝品,並通過歐放商人、羅馬教皇的使節、各國的使節和傳教士、官員們逐漸流傳到國外。到了清代嘉慶時期,中國的鼻煙壺曾作為國與國交流的最珍貴禮品又流傳到海外,名聞遐邇。並成為外國上流社會的玩物,還形成了大批相關的文學藝術著作。
在世界上,中國素有「煙壺之鄉」的稱譽,其中鼻煙壺以其精巧卓絕的製作技術,在國際上被有的收藏家認為,鼻煙壺是集多種工藝之大成於一身的袖珍藝術品。
張鐵山介紹,在國內,對於內畫藝術和鼻煙壺製作的技藝,各大流派底氣十足,但遺憾的是,相關的中文、譯文著作屈指可數,這也成為了內畫藝術和鼻煙壺技藝傳承的「短板」。
為了傳承內畫藝術和鼻煙壺技藝,張鐵山自己撰寫出版了2本鼻煙壺藝術學術專著,多年來堅持收徒傳藝,先後培養了學生30多位,其中省級工藝美術大師3名,專業內畫技師18名。同時,在精準脫貧攻堅戰中張鐵山主動擔當作為,開放教學門檻,招收了6名身體有障礙的人士學習內畫,幫助他們獲得一技之長。
從成立西安張鐵山內畫藝術研究室,到1994年升級為西安鐵山內畫藝術研究所,再到2002年創辦陝西鐵山內畫藝術研究院,張鐵山從一名手藝工作者轉變成內畫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技藝的傳承教習者。此外,他還聯合相關單位,讓內畫藝術和鼻煙壺技藝傳承走進中小學。近期,他又在力促與陝西高校合作,或將開設內畫藝術和鼻煙壺通識類選修課程,讓該項技藝傳承走進大學課堂。張鐵山說他想讓「秦派」鼻煙壺內畫在自己手中發揚光大,依靠專業、成體系、有權威的學術著作,讓高超的內畫和鼻煙壺技藝,再一次昂首闊步地「走出去」。
從自成一派,到獲評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在旁人看來,張鐵山已經問鼎內畫藝術的最高殿堂。但已近花甲之年的張鐵山,現在還憋著一股勁兒,「就是想把鼻煙壺藝術的話語權奪回來,讓中國的優秀文化走向全世界,通過鼻煙壺講述中國的故事。」
在西安曲江新區新開門,張鐵山籌建的鼻煙壺藝術博物館已初具規模,不久後將向市民和遊客免費開放,這裡也是其「秦派」內畫藝術和鼻煙壺藝術創作和傳習的新基地。內畫藝術也將在絲綢之路起點,重新煥發生機,搭載著「一帶一路」這趟便車,再次走向世界,讓鼻煙壺成為絲路上的「文化使者」。
在鼻煙壺藝術博物館,張鐵山創作的題材有國史黨史、革命故事、青山綠水、脫貧故事、抗擊疫情……張鐵山表示,作為一位傳統文化、傳統技藝傳承者,應該時刻思考怎樣利用手中的畫筆,傳承好陝西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在這方寸之間彰顯文化自信,記錄時代,傳承愛國情懷,擔負社會責任。
張鐵山還表示,接下來,紅色延安系列、秦嶺系列、建黨一百周年紀念系列等是他計劃推出的系列新作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向建黨百年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