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記者 李波
「我得到一隻內畫壺,這隻內畫壺特別大,聽老內畫藝人說這應該叫『一頭壺』。」近日,內畫壺收藏者丁先生告訴記者,此壺系竹筆繪製,整體施墨彩,小橋流水人家,一片安定祥和的氛圍。
記者看到,內畫壺上面寫著一行字:「時在己卯杏月寫於小隂山房南軒新一作」。考證發現,此己卯年應為1939年,杏月就是2月,因此可以判斷,此壺上面註明的創作時間為1939年2月。丁先生告訴記者:「創作地點是小隂山房南軒,『新一』就是此內畫壺的創作者。」那麼,這位「新一」先生到底是誰呢?這要從博山內畫第一人畢榮九說起。
1月16日,記者聯繫到原博山美術琉璃廠的高級工藝師張維用。據張維用介紹,內畫技藝起源於北京,由博山協順莊的商人王鳳誥傳到博山。清光緒十六年,17歲的畫師畢榮九從王鳳誥那裡間接學會了北京的內畫技術。經過一番刻苦鑽研,畢榮九和同時代的幾位手工藝人共同努力,終於奠定了博山內畫藝術的基礎,其也被公認為博山第一代內畫大師。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內畫壺中有一層磨砂質地的表面,更便於內畫著色,這就是畢榮九率先想到的。和畢榮九同時鑽研內畫技術的還有孫坦普、辛八、薛向都、昃炳富等人。畢榮九的入室弟子有張文堂、袁永謙、王致富、閻本立四人,其中袁永謙,字益三,博山李家窯人,自幼聰明穎慧,讀私墊4年,後輟學,拜畢榮九為師學藝。畢榮九介紹袁永謙跟自己同時期的另一位大師孫坦普學習繪畫基本技法。
「壺上的落款新一,是梁文煥先生的字,他是博山趙莊人。梁文煥師從袁永謙,而且是袁永謙的外甥,擅長在鼻煙壺、鋪絲和陶瓷上繪畫山水。」丁先生認為,這也證明了梁新一的齋號是小隂山房,「此壺進一步豐富了博山早期內畫藝人的研究史料,非常值得收藏。」張維用先生告訴記者,梁文煥後來成為淄博瓷廠畫陶瓷的藝人,與張維用的嶽父昃如川先生在瓷廠彩繪車間共事多年,那段時間還經常到昃如川先生家中做客。
博山區鼻煙壺藏家孫大偉介紹,鼻煙壺在博山經歷了近百年創新設計發展,一度形成了各色煙壺壺形。「以前,博山美術琉璃廠煙壺規格比較規範,高檔的有水晶獸頭壺、套色一頭壺、水晶磚壺、水晶溜膀壺。普通壺有厚水晶、仿舊、京五號、京六號,最小的是8頭水晶壺,如核桃大小。」
「丁先生這個壺,大小超過成年人的手掌,是典型的『一頭壺』。」孫大偉表示,在博山美術琉璃廠,傳統水晶獸頭高檔壺內畫題材有百獸圖、百美圖、百虎圖、百蝶圖、清明上河圖、一百零八將等;而高檔水晶磚壺有百婦圖、百壽圖、百馬圖、百子圖、歷史人物故事等複雜繁瑣大場面;普通壺則以花鳥、花卉、蟲草、山水、仕女、松鶴為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