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新聞發布會現場。人民網 郭瑩 攝 |
人民網成都12月15日電 (郭瑩)今日,四川省農業農村廳會同有關單位聯合發布了《四川省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範圍和時間通告》(以下簡稱《通告》)。
《通告》要求,目前,四川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範圍內的水生生物保護區已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水生生物保護區以外的禁捕水域暫定自2021年1月1日0時至2030年12月31日24時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
《通告》明確,此次禁捕範圍包括長江流域四川境內45個水生生物保護區所在河流及其一級支流﹔四川境內長江幹流及其一級支流和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大渡河幹流及其一級支流。其他天然水域的禁捕範圍和禁捕時間由所在市(州)、縣(市)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實際情況依法確定。
四川省是長江上遊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全省96.6%的水系屬於長江水系,地表水資源佔長江水系徑流的1/3,流域面積接近長江經濟帶總面積的1/4,在長江流域生態安全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四川省內有魚類230餘種,其中長江上遊特有魚類80餘種、主要經濟魚類100餘種、國家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10種、四川省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45種。四川省漁業資源的珍稀程度和經濟價值在全國都屬於很重要的地位。」四川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黨委書記杜軍介紹,《通告》規定,四川省長江流域重點水域除水生生物保護區以外的範圍暫定十年禁止生產性捕撈,有其重要意義。之所以要選擇「十年」這個時間段,與魚類的繁殖生物學特性有關。杜軍解釋,一般小型魚類性成熟時間在1-3年,如棒花魚、麥穗魚、寬體沙鰍等,繁殖周期短,禁捕後這些魚類的資源不僅得到恢復,而且為其它魚類提供了豐富的餌料資源﹔中型魚類一般達到性成熟時間需要3-4年,如長江上遊特有魚類長吻鮠、圓口銅魚、巖原鯉、長鰭吻鮈等,它們在自然環境條件下需要3年及以上才性成熟,禁捕時間設置為10年,才能讓它們有足夠的時間繁衍兩至三代,助力其數量的恢復﹔對於大型魚類,比如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江鱘、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它們的成長周期很長,從幼年到初次性成熟至少需要6年以上的時間,要保証它們的數量得到有效回升,則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實現。
針對禁捕範圍和時間內休閑遊釣行為的規範管理,《通告》也作出了明確要求。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綜合執法監督局局長牟登育介紹,按照《四川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實施辦法》規定,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全省所有天然水域禁止遊釣,甘孜州、阿壩州、涼山州、雅安市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根據本地氣候、水溫等情況適當調整禁止遊釣的時間,但每年不得少於4個月。其他禁捕時間內,原則上水生生物保護區禁止遊釣。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實驗區經嚴格科學論証可不劃為禁釣區。近期,農業農村部將出臺相關文件對休閑遊釣進行規範管理。
據了解,2016年,原農業部在四川省長江流域赤水河段開展了禁捕退捕工作試點,從2017年起對赤水河流域開始常年禁捕。2018年,在農業農村部、財政部、人社部的統一部署下,四川省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工作全面推進。2020年1月1日開始,四川全省水生生物保護區已實現全面禁捕。今年9月28日,四川省全部完成10257艘合法漁船及捕撈許可証回收處置,全面完成16480名漁民退捕和安置保障。
(責編:羅昱、高紅霞)